当太阳升至天顶时,战场已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王启明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看到,被分割包围的敌军单位就像摔碎的玻璃瓶,再也拼凑不成完整战力。
被分割包围的敌军部队陷入了极度被动。高大的麦秆阻碍了他们的视野,复杂的田垄地形使其重型装备难以有效展开和协同。相反,联盟军士兵则如鱼得水,他们利用麦浪作掩护,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突袭,逐个歼灭陷入混乱的敌军单位。
这场战役干净利落,联盟军以较小的代价,几乎全歼了入侵谷神星的敌军地面主力部队。金色的麦田被战火熏黑,但也见证了联盟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当最后一处敌军阵地在第七防区的麦田深处被攻克,焦土上还飘荡着刺鼻的硝烟,被炮火烤焦的麦秆仍在闷燃。王启明站在制高点的水塔观测站上,默默解开军装风纪扣,染血的统帅制服肩章在夕阳下泛着暗红。
他郑重地将这件陪伴他经历整个奥尔特云战役的军装折叠整齐,小心抚平前襟的褶皱,仿佛在收纳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随后接过副官递来的工装——这是用谷神星特产亚麻织成的粗布衣服,肘部还打着朴素的补丁。他穿上时特意摸了摸右口袋,那里装着的不再是冰冷的战术平板,而是一把饱满的、带着阳光温度的麦种。
这个换装仪式通过战地记者的镜头传遍全军:统帅的指挥刀被农具取代,沾满硝烟的手掌即将捧起种子。当王启明穿着工装走下观测站时,士兵们自发立正敬礼——他们明白,这身粗布工装承载的重量,丝毫不逊于那件统帅制服。
走向田野的路上,他弯腰从焦土中拾起半截烧焦的麦穗,轻轻插在工装口袋旁。这个动作被定格为经典画面:
这个动作被战地记者用长焦镜头永恒定格,成为星际战争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之一:在焦黑的麦田背景下,王启明郑重地将随身佩戴的脉冲配枪解除保险,亲手交到警卫队长手中。几乎同时,一位满手老茧的当地老农,将一把磨得发亮的碳纤维锄头递到统帅掌心。
当王启明的手指从冰冷的枪柄转移到温润的锄柄时,围观的士兵们不约而同地立正敬礼。没有欢呼,只有风吹过焦土扬起的尘埃,仿佛连战场都在见证这个庄严的时刻。老农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统帅的手背,这个简单的动作传递着比任何军令都厚重的托付。
当王启明转身踩着焦土走向田野时,军靴踏过弹坑溅起的灰烬如同黑色的雪。士兵们默默注视着那个逐渐远去的背影——工装肩部还留着军衔印记的痕迹,但步伐却比冲锋时更加坚定。他走过燃烧的坦克残骸,跨过断裂的敌军军旗,每一步都像在丈量从毁灭到新生的距离。
有士兵后来回忆说,统帅当时望着的不是眼前的废墟,而是地平线另一端。他弯腰捧起焦土时,手指在黑色颗粒中寻找幸存麦种的专注神情,比指挥舰队时更加锐利。当第一粒种子从他指缝落入土地时,远处幸存的麦田正好被风吹起波浪,仿佛提前预演了未来的丰收。
这个瞬间被后世称为谷神星的转身——它宣告着战争逻辑的转换:
在临时搭建于巨型粮仓阴影下的田间指挥部里,王启明召开了一场形式特殊却同样至关重要的“作战会议”。与会者不再是清一色的高级将领,而是挤满了工程兵队长、农业专家、医疗主管和幸存的社区代表。一张巨大的谷神星全息地图悬浮在中央,上面不再标注敌我战线,而是布满了代表损毁程度的红色区块和亟待恢复的绿色节点。
王启明手中的激光笔亮起,光点在地图上快速移动,他的指令清晰、果断,如同部署一场新的战役:
第一工程队,光点圈出大片焦黑的农田和废墟,“你们的任务是‘排雷’,限期72小时,彻底清理这些区域的未爆弹药和危险障碍,为重建打开安全通道。”
第二工程队,光点移向干涸断裂的灌溉网络,“这是‘血管’,必须优先疏通。修复主渠道,让水重新流进土地,种子才能活。”
医疗组,光点聚焦在几个拥挤的平民聚集点,“你们的战场在这里。资源向平民倾斜,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必须确保他们得到最优先的救治。”
这些指令,其紧迫性和精确度不亚于任何作战命令,但核心目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如何有效地摧毁敌人,变为如何高效地重建家园。
当修复灌溉主渠的工程因重型水管卡死在泥潭中而陷入停滞,工兵队长急得满头大汗时,王启明直接脱下工装外套,卷起裤腿走进了齐膝深的泥浆。
他踩着浑浊的泥水走到最险要的位置,和工兵们一起用肩膀扛起碗口粗的合金水管。泥浆溅在他脸上,统帅的手昨天还在星际图上调兵遣将,此刻却紧握着沾满污泥的管钳。这个画面通过士兵们的头盔摄像头瞬间传遍整个战区——统帅的脊梁和普通士兵一样弯成弓形,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泥浆里。
消息传开不到半小时,整个重建现场的气氛彻底改变:装甲兵团的士兵们开着推土机赶来清理废墟,爆破专家围着未爆弹研究如何拆除才能不伤及土壤结构,电子战部队的工程师们开始调试农业无人机网络。一位老工程师红着眼眶说:统帅的手能握指挥刀,就能握锄头。我们的手能修战舰,凭什么修不好灌溉系统?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地农民看到这一幕后,纷纷从避难所返回田地。他们带着祖辈传下的农具,教士兵们如何辨认墒情,如何在焦土上施肥。军民并肩劳作的场景,让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当清冽的水流终于通过修复好的管道涌向干裂的田地时,王启明站在渠边,任由泥水从裤腿滴落。他指着欢快的水流对工程兵说:看,这才是最厉害的穿甲弹——能穿透一切绝望的生命之水。
夕阳将麦田染成金红色时,王启明独自站在新播种的田埂上。连日的劳作让工装肩部磨出了毛边,手肘处的补丁又添了新痕。副官捧着熨烫平整的统帅制服走来,他却望着刚破土的麦苗摆摆手:等这些苗长到膝盖高再换。
他蹲下身,指尖轻触刚冒头的嫩绿芽尖。这个动作让远处观望的士兵们想起——昨天这双手还在操控星际战略图,今天却小心抚摸着比指甲还小的新芽。有士兵偷偷拍下这个画面:夕阳余晖中,统帅的影子与麦苗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如同大地与守护者的契约。
当夜幕降临时,王启明提着农业探照灯检查土壤湿度。灯光扫过田垄,照亮了他左胸口袋上别着的两样东西:一枚星辉勋章,一粒麦种。这个细节被战地记者写进报道:统帅把战争与和平都装在了心口。
他接过老农递来的水壶喝了一口,忽然对随行人员说:等麦子熟了,第一碗面要敬给埋在这片土里的弟兄。这话随风传开,士兵们默默把随身带的家乡种子埋进田埂。这些种子后来长成了混栽作物,如同牺牲与新生永远交织的见证。
当北斗星升上麦田上空时,王启明依然立在田埂上。他的剪影既像持枪的哨兵,又像弯腰的农人。
硝烟尚未散尽的麦田里,王启明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灼热的焦土上。战靴每一次落下,都会带起混合着弹片与灰烬的焦黑土壤。他忽然停下脚步,弯腰从断壁残垣间拾起一穗被炮火熏得半黑、却依然倔强地保持着饱满形态的麦穗。
他用拇指轻轻捻开麦壳,露出里面完好无损的麦粒,对着身旁的士兵和农民沉声道:看,这些粮食比我们打出去的弹药更珍贵。弹药终结生命,而它们,他将麦穗举到阳光下,孕育生命。
王启明立即下令,将这片区域划为种子保护区。士兵们改用工兵铲和小刀,像排雷般小心翼翼地收割残存的麦穗。一位农业专家捧着刚收集的麦种热泪盈眶:这是‘黎明五号’原种!战前整个星系只剩这片纯种田!
在弹坑累累的田地里,王启明亲自扶着犁杖开垦第一垄地。当他把金黄的麦种撒向翻新的土壤时,跟随的民众纷纷将随身携带的家乡种子一同播下——这个无声的举动让播种仪式变成了跨越星系的团结象征。
就在新播的田垄边,一株嫩绿的麦苗顽强地从焦土中钻出。王启明单膝跪地,用军用水壶小心翼翼地为它浇水。这株奇迹般存活的麦苗,成了整片田野的精神图腾。
夕阳西下时,新播种的田垄与焦黑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王启明站在田埂上轻声道:今天种下的不只是麦子,更是明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