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是,如今天幕上的大秦还未走到那一步,而现实中的大秦,早已完成了统一。
更坏的消息是,天幕上的秦国还有三五年时间可以慢慢谋划对策,而现实中的他们,已无暇等待。
他们必须立刻面对、立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更棘手的是,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应对,其根源在于:军功爵制度的核心,便是“无功不得爵”!
而秦国在荡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再也无法让六国百姓重新获得如此丰厚的军功机会,从而换取属于自己的田产与土地!
因为六国百姓的总人数,大概在两千多万!
这可是秦地人口的四到五倍!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如果想要让这两千多万六国百姓都像秦人一样,依靠军功获得土地的话,
秦国就得再进行四到五次统一战争,才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军功数量,供六国百姓去争取。
但问题在于,当秦国完成统一之后,已再无敌手。
别说再打四到五次统一战争了,就连一次完整的灭国之战,秦国也找不到第二个“六国”来充当目标。
若真要继续战争,就只能将目光投向中原以外的蛮夷之地。
可问题是,秦国攻打六国,是真真切切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
但若是继续征伐四夷,除了有意制造战争、为六国百姓提供军功机会,以及在地图上扩张疆域之外,
其余方面,对秦国而言并无实质好处。
首先,发动战争所需的军械粮草,耗费巨大。
尤其是对付四夷时,补给线比之征伐六国时更为遥远,所需物资也更加庞大。
而这些资源大多都要由百姓承担,最终只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使他们生活更加艰难,对秦国的不满与怨恨也日益加深。
其次,在这个时代,四夷之所以被称为“夷”,是因为其所居之地,在中原诸国眼中本就是荒蛮偏远之地。
这些地方或许在后世成为富饶之地,但在当下,却并不具备多少价值。
毕竟,若真是一等一的好地方,也轮不到四夷占据,早就被中原诸侯瓜分殆尽了。
要知道,此时的中原列国,可没有什么怜悯之心,即便有,也只限于中原诸国之间。
当然,最初中原之地也不过是块普通的土地。
只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华夏后裔的持续开发、治理与改造,
才使得中原逐步变成了宜居之地。
而四夷所居之地,若也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续进行改造,
以华夏子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样可以使之成为沃土。
但问题在于,这种投入所需的时间与精力实在太大,
至少一两代人是看不到成效的。
所以,就目前而言,出兵征伐四夷,即便成功占领,
除了在疆域面积上好看一些之外,对秦国并无实际益处。
第三,就算秦国愿意给六国百姓一个通过战争获取军功的机会,
可六国百姓真的愿意接受这个机会吗?
秦人尚武,以战为荣,不代表六国百姓也如此。
在秦国看来,让六国百姓参战,是给他们一个靠战功换取土地的机会。
可在六国百姓眼中,秦国刚刚灭了他们的国家,现在又要强迫他们奔赴战场送命。
比起打仗,他们更渴望的是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如果秦国强行驱使他们上战场,只会加深六国百姓对秦国的仇恨与排斥,
进而让他们更难真正接受秦国的统治,难以归心。
因此,从各个角度来看,当大秦完成统一大业之后,
若继续严格按照军功授田的制度来分配土地,几乎已不可能。
而一旦绕开军功爵制,直接向六国百姓分配土地,
立刻就会动摇秦国原有的、尚算公平的军功制度。
更严重的是,这将引发老秦人的强烈不满!
这些老秦人为秦国征战多年,出生入死,才靠军功挣得属于自己的田地与荣誉!
结果现在你却要告诉关中的老秦人,那些曾经的六国百姓,这些被视为失败者的外人,竟然不用上战场,不用立军功,仅凭一道诏书,就能轻松分得土地田产?
只怕关中千千万万的老秦人,会忍不住对秦王怒吼一句:“你娘的,退位吧!”
秦国历经百年,从商君变法开始建立起的公信力,顷刻之间便会土崩瓦解。
从此以后,秦国再说什么,老秦人恐怕都不会再信了。
甚至那些祖祖辈辈坚定支持秦国的老秦人,也会开始动摇,不再拥护这个国家。
到那时,秦国若遭遇外敌入侵,估计老秦人只会冷眼旁观,淡淡地说一句:“国君不是更偏爱六国百姓吗?”
“不是说他们不用上阵杀敌,也能分得土地田亩吗?”
“那就让他们去打仗呗,干嘛来求我们这些倒霉的老秦人?”
“正好他们之前没军功也得了田地,现在也该轮到他们去前线把军功补上了。”
“就算国君输了,秦国灭亡了,那又如何?”
“正好让我们这些老秦人也尝尝,不靠军功就能坐享封赏的滋味。”
倘若事态真发展到这般地步,那秦国可就真悬了。
没有六国百姓的支持,秦国顶多从一统天下的强国,退回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罢了。
只要老秦人还愿意支持秦国,那它迟早还有机会,把那些六国旧贵族打得满地找牙,喊爹求饶。
但如果连老秦人都不支持秦国了,别说退回战国诸侯的光景了,就算秦国快要灭亡了,怕是也不会再有一个老秦人愿意伸出手拉一把!
除非,秦国在破坏了军功爵制度的公平性、失去老秦人支持之后,
能够迅速把六国百姓转化为新的“老秦人”,并赢得这些新“老秦人”的忠诚与认同。
这就等于用原本的小盘子——老秦人,去换取一个更大的基础盘——六国百姓。
一旦转型成功,哪怕失去了老秦人的支持,秦国整体来看也是赚的。
在没有更好办法、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
这种结果,秦国也不是不能咬牙接受。
最可怕的是,秦国这边还没来得及把六国百姓转化成新的“老秦人”,那边却已经失去了老秦人的信任;
而六国的残余势力又趁势作乱,试图复国翻盘。
一想到这样的局面,大秦的君臣们都忍不住心里发慌,牙根发酸。
而一直苦思秦国为何会灭亡的秦皇嬴政,在这一刻忽然茅塞顿开。
他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秦国明明已经扫灭六国、统一天下,怎么转眼间就陷入覆灭的危机?
如今想来,极有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做出了“抛弃”老秦人的决定,破坏了军功爵制度的公平公正,
却没能真正赢得六国百姓的心;
再加上六国遗民亡秦复国的野心始终未灭,趁乱起事;
而秦国此时已失去老秦人的支持,无力镇压反叛,最终国势危如累卵!
这一切,全都解释得通!
他终于等到了秦国的危机,也终于想明白了危机的根源!
此刻的秦国,正站在命运的岔路口,逆天改命,就在今朝!
秦皇嬴政猛然转身,目光如电扫过殿中群臣,重重一掌拍在案几上,语气凝重地说道:
“诸卿,秦国的危机已经显现,该如何化解?”
然而平日里深受嬴政倚重、被视为肱骨之臣的文武百官,此刻却一个个神色迟疑,面面相觑,无人敢立刻作答。
因为他们也想到了始皇帝所想到的后果。
正因如此,他们才不敢贸然开口回应。
见此情形,嬴政眉头紧皱,语气略带不满地再次问道:
“在座诸卿,皆是世间才智出众之人!”
“如今已然见到秦国的隐患,难道竟无人能提出应对之策?”
众人听罢,脸上尽是苦笑。
能站在这大殿之上的,虽未必是万里挑一的人杰,但也绝非庸碌之辈。
但正因为他们是天下顶尖之人、人中俊杰,所以他们更清楚始皇帝所提出的那个“亡国之患”,想要解决到底有多艰难、多复杂!
军功爵制,是秦国立国的根本,数百万老秦人则是维护这一制度的基石。
一旦破坏了军功爵制的公平性,就是在动摇秦国的根基,就是在与数百万的老秦人背道而驰。
这样的后果,谁都不敢承担。
就算是始皇帝也无力承担!
在尚未真正赢得六国百姓之心之前,若秦国与始皇帝失去了数百万老秦人的支持与拥戴,那就等于在自取灭亡!
如今再回看先前“大秦长公子扶苏”出现在天幕上的那番话,最后所显现的天下大乱、六国复国、大秦岌岌可危的景象,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
但随着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
他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军功爵制,在六国灭亡之后,似乎也走到了尽头,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大秦无法创造出足以让原六国两千多万百姓“受禄”的巨量军功。
因此,若继续坚持以“无功不受禄”的原则来要求、管理六国百姓,几乎已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