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汉十六年·秋末·西海畔:
天色大亮,尽管阳光试图穿透高原清冷的空气,但天际边缘堆积的铅灰色云层预示着另一场风雪或许即将来临。汉军营地经过一夜的强制休整与强迫劳役,气氛依旧紧张,却多了一丝有序的忙碌。
周云深知情报的重要性。天刚蒙蒙亮,他便下令从军中挑选出那些体质异于常人、高原反应最轻、恢复最快的数百名精锐战士,配备缴获的羌人健马,作为探骑,如同撒出去的鹰隼般,奔向四面八方,严密监控着羌人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营地内,那些自觉体力恢复较好的汉军士兵,无需上官过多催促,便自动拿起工具,加入了加固防御工事的行列。
他们修补着土墙的薄弱处,加深着壕沟,将昨日羌人俘虏仓促完成的工事进行加固和细化。求生的本能,驱动着每一个人。
约莫一个多时辰后,东南方向烟尘扬起,最早派出的一批探骑风驰电掣般返回营地,带回了至关重要的军情。
“禀将军!”探骑首领甚至来不及完全下马,便在鞍上抱拳急报:“东南方向五十里外,发现大股羌人骑兵正在集结!目下已有约两万之众,旌旗杂乱,但人马嘶鸣,甚为喧嚣。且远处仍有烟尘不断,似有后续部落正陆续赶来!”
帐内诸将闻讯,神色一紧,但周云却反而眉头稍展。
“两万?还在集结?”他沉吟道,“动作竟如此之慢…看来,昨日一战,确实将其胆气打寒了!他们虽知我军疲惫,却不知虚实,更惧我大汉军威,生怕冒然进攻再遭重创,故而需时间汇集更多人马,以求万全。”
这短暂的犹豫和迟缓,对周云而言,无疑是天赐的良机!
他立刻意识到,必须利用羌人集结未稳、不敢轻进的这段宝贵空窗期,再做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的目光投向营地西北方向——那里是他们昨日舍生忘死冲下来的祁连山麓。
“传令!”周云决断极快,“即刻点兵一万!要挑选体力恢复最佳者,配发缴获的羌马,携带锹镐、绳索及大量空载的驮马和车辆!”
“目标:我军下山之路径及山崖之下!”
“任务:搜寻、收殓所有我阵亡将士之遗体,就地择合适之处集中深埋,堆砌标记,不得使我英魂曝尸荒野!”
“将山崖下、路途间所有倒毙之我军战马尸体,尽可能多地拖运回营!”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那乌云正从西海方向缓缓压来,寒风中也带上了更重的湿气。
“要快!必须赶在天降大雪之前完成!一旦大雪覆盖,山路更难行,尸体亦将被掩埋冻结,再想处理便难如登天!”
将领们瞬间明白了周云的深意:
安葬战死的同胞 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士气的极大提振。让士兵们知道,将军不会抛弃任何一位战友,哪怕他们已经战死。这能极大地凝聚军心,激发士卒效死之力。
那数万匹倒毙的战马,是巨大的肉类来源!在高原严寒环境下,这些马尸几乎等同于天然冷冻的肉库。
一旦拖回营地,经过简单处理切割、风干或腌制,将成为大军长期固守的宝贵食物储备,其意义甚至不亚于缴获的粮草。
“将其运回,则我军食物无忧,即便羌人围困数月,我亦有持久之力!”周云沉声道,“若留于原地,一旦大雪覆盖,来年开春腐烂不说,眼下若被羌人零星窃去,亦是资敌!”
命令迅速执行。一万名体力相对恢复的汉军士兵迅速集结,他们沉默着,脸上带着肃穆的神情,翻身上马,驱赶着大量的空载驮马和车辆,向着昨日那条洒满鲜血的死亡之路再次进发。
过程同样艰辛且充满悲怆。他们在陡峭的山坡和崖底仔细搜寻,将同袍的遗体小心地收敛,集中到几处背风的山坳,奋力挖掘冻土,进行集体安葬,并垒起石堆作为标记,插上临时削制的木牌。
同时,他们用绳索拖拽,或用车辆装载,将一具具冻得僵硬沉重的战马尸体艰难地运下山,拴在驮马后或装上大车,组成一支特殊的“运输队”,返回大营。
营地内,后勤人员早已准备好了解剖和处理的场地。随着一车车、一匹匹的马尸被运回,人们立刻上前进行分割处理。马肉被切成条块,一部分直接悬挂起来利用寒冷天气风干,一部分则用缴获的青盐进行腌制储存。
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低,寒风呼啸,仿佛预示着羌人的大军和严冬的风雪即将同时扑来。
但此刻的汉军营地,却展现出一种可怕的韧性。他们在统帅的指挥下,争分夺秒,不仅是在加固防御,更是在为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生存之战,积累着每一分可能的资本。
埋葬同袍,是为了凝聚生的意志;抢夺马尸,是为了延续生的希望。周云利用羌人短暂的迟疑,成功地为自己的军队赢得了又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