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张之洞:晚清“卷王”的逆袭与洋务“翻车”记

第一章 科举界的“六边形战士”与清流界的“嘴炮王者”

1.1 神童的“凡尔赛”童年:不是在背书,就是在赶考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之洞出生在贵州兴义府的官署里。他爹张瑛是当地知府,典型的“学而优则仕”代表,对儿子的教育抓得比衙门断案还严。据说张之洞四岁开蒙,六岁就能背《论语》,八岁写八股文比秀才还溜,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神童的童年也不全是光环。有次张瑛抽查功课,张之洞背到“吾日三省吾身”突然卡壳,正想偷偷翻书,被老爹一眼识破。张瑛没打没骂,就把他关在书房里,指着窗外说:“你看街上挑担的小贩,朝不保夕还在谋生;府学里的老秀才,头发白了还在赶考。你有现成的书读,有什么资格偷懒?”这话像根刺扎在张之洞心里,从此他读书比吃饭还积极,甚至发明了“三不读书法”——不读完当天的量不睡觉,不理解透彻不放手,不背熟原文不罢休。

十三岁那年,张之洞第一次参加科举,直接拿下秀才第一名,轰动了整个兴义府。主考官看完他的卷子,拍着桌子喊:“这孩子将来要么是翰林,要么是封疆大吏!”这话还真没说错,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位“神童”后来会从“死读书”变成“办实事”,画风转得比翻书还快。

1.2 殿试“踩线”进前三:给慈禧的“高分作文”藏着小心机

咸丰二年(1852年),十五岁的张之洞考中举人,成了贵州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子之一。可接下来的会试之路却成了“闯关游戏”,一连考了三次都落榜。不是他水平不行,实在是晚清科举“水太深”——要么碰上关系户挤占名额,要么考题偏到姥姥家,张之洞的“清流”脾气又不肯走门路,只能硬熬。

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六岁的张之洞终于熬出头,一路闯进殿试。殿试考策论,题目是“论国之根本”,别的考生要么夸乾隆盛世,要么喊“忠君爱国”的空口号,张之洞却剑走偏锋,开篇就说“国之根本在民心,民心之根本在吏治”,接着列举了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的实例,最后提出“整吏治、兴实业、重教化”三条对策。

阅卷大臣一看,这卷子写得太尖锐了,想给个二甲。可轮到慈禧太后复核时,眼睛一亮:这小子敢说真话,还懂实务,比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强多了!当即朱笔一挥,把张之洞改成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放榜那天,张之洞站在榜单前,差点哭出来——十年科考路,终于从“落榜生”熬成了“天子门生”。

1.3 清流界的“喷子担当”:弹劾官员比写文章还上瘾

考中探花后,张之洞进了翰林院,成了妥妥的“京官”。当时的官场分两派:一派是“洋务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另一派是“清流党”,以骂洋务派、弹劾贪官为己任,号称“清议”。张之洞刚入职,就凭着一手好文笔和敢说敢骂的脾气,成了清流界的“顶流”。

他的“成名作”是弹劾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是满洲贵族,仗着身份在湖北贪赃枉法,还打压汉官,没人敢惹。张之洞搜集了官文的十大罪状,写成奏折递上去,开头就说“官文一日不去,湖北一日不宁”,措辞狠得像刀。慈禧太后本来想护着官文,可张之洞的奏折写得有理有据,连官文挪用军饷的具体数目都列得清清楚楚,实在没法偏袒,最后只能把官文革职。

这一骂,张之洞名声大噪,成了清流党里的“弹劾专业户”。不管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大臣,只要被他抓住把柄,必遭“痛骂”。有人统计,他在翰林院那几年,写的弹劾奏折比别人一辈子写的公文还多。李鸿章私下里吐槽:“张之洞这小子,笔杆子比刀还利,惹不起惹不起。”可张之洞却理直气壮:“身为言官,不骂贪官污吏,难道要夸他们贪得好?”

第二章 从“嘴炮”到“实干”:张之洞的洋务“转型记”

2.1 山西任上的“打脸时刻”:空谈误国不如动手办事

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被外放为山西巡抚,终于从“京官”变成了“地方官”。刚到山西,他还带着清流的脾气,打算先弹劾几个贪官,结果一调研差点傻眼:山西连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灾民饿死在路边,官府仓库里却连赈灾的粮食都没有;鸦片泛滥,连士兵都抽大烟,枪都扛不动;所谓的“官署”,墙皮掉得能看见砖,衙役穷得穿草鞋。

有天他去视察粮仓,发现仓里全是沙子,只有表面铺了一层粮食。管粮仓的小吏哭着说:“大人,不是我们贪,是上面层层克扣,实在没粮了。”张之洞这才明白,以前在京城骂的那些“腐败”,到了地方比他想象的更严重;而他喊了多年的“救国”,光靠骂是骂不出粮食和银子的。

痛定思痛,张之洞收起了“嘴炮”,开始办实事。他先拿鸦片开刀,贴出告示:“凡吸鸦片者,三个月内戒断,否则抓去服劳役;种鸦片者,一律铲平,改种庄稼。”接着又向李鸿章借了十万两银子,买粮赈灾,还办了“桑蚕局”,教农民种桑树、养蚕缫丝,增加收入。不到两年,山西的灾情缓解了,鸦片少了,百姓居然能吃饱饭了。张之洞自己也感慨:“以前总说洋务派‘舍本逐末’,如今才知‘实干’比‘清议’有用百倍。”

2.2 两广总督的“洋务初体验”:办工厂比写奏折难十倍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当时的广东,法军军舰在珠江口游弋,清军的大炮还是几十年前的旧款式,打出去的炮弹要么不爆炸,要么偏得离谱。张之洞急得睡不着觉,连夜给朝廷写奏折,请求办兵工厂、造新式武器。

可真办起来,才知道有多难。首先是缺钱,朝廷只给了十万两,连买机器的零头都不够。张之洞只能自己想办法,一方面向商人募捐,许以“免税”的好处;另一方面扣下海关关税,硬凑了八十万两。然后是缺人,懂洋务的人才都在李鸿章手下,张之洞三顾茅庐,才请来了留洋归来的工程师徐建寅。

最搞笑的是买机器。张之洞不懂外语,也不懂机器型号,就让翻译给外国厂商写信,说“要最好的造枪机器”。结果外国厂商发来一堆乱七八糟的机器,有造步枪的,有造手枪的,还有一台居然是造农具的。张之洞气得拍桌子,只能让徐建寅重新挑选,来回折腾了半年,兵工厂才开工。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兵工厂造出的“汉阳造”步枪,虽然一开始老卡壳,但后来越造越好,成了晚清军队的主力武器,甚至用到了抗日战争。张之洞摸着新造的步枪,笑着说:“以前骂李鸿章办洋务不行,如今自己办,才知道这活儿比弹劾官员难十倍!”

2.3 与李鸿章的“相爱相杀”:从死对头到“洋务战友”

张之洞和李鸿章,堪称晚清官场的“一对冤家”。早年张之洞是清流,天天骂李鸿章“卖国求荣”“洋务误国”;李鸿章则骂张之洞“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两人见面必掐,连慈禧都知道他们的“恩怨”。

可自从张之洞办了洋务,两人的关系居然缓和了。有次张之洞办铁厂,缺煤缺得厉害,四处求购都没结果,只好硬着头皮给李鸿章写信求助。李鸿章收到信,本来想趁机嘲讽他几句,可一看信里写得情真意切,还附了铁厂的图纸,心软了——毕竟都是为了国家办实业,没必要揪着过去的恩怨不放。

李鸿章当即回信,推荐了唐山的开平煤矿,还派了自己的人去帮张之洞解决运煤问题。张之洞收到回信,又惊又喜,特意让人给李鸿章送了两箱广东的荔枝。后来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遇到资金困难,张之洞也主动帮忙协调广东的商人入股。

有人问李鸿章:“您以前不是最讨厌张之洞吗?怎么还帮他?”李鸿章叹口气说:“这小子虽然脾气臭,但办洋务是真上心。现在国家危难,能多一个办实事的人,总比多一个骂人的清流强。”而张之洞也在日记里写:“少荃(李鸿章字)虽有过错,但办洋务的本事,我不如他。”这对“死对头”,终于成了“洋务战友”。

第三章 督鄂十六年:把湖北打造成“洋务模范生”

3.1 汉阳铁厂的“翻车与逆袭”:从“外行领导内行”到亚洲第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到湖北就干了件大事——办汉阳铁厂。他想造铁轨、办铁路,可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铁厂,铁轨全靠进口,又贵又不方便。张之洞拍板:“咱自己造!要造就造亚洲最大的铁厂!”

可刚开工就“翻车”了。张之洞不懂冶金,选厂址的时候没勘察,直接把铁厂建在了龟山脚下。结果开工后才发现,这里缺煤缺铁矿,铁矿要从大冶运,煤要从萍乡运,运费比矿石本身还贵。更要命的是,他买的炼钢炉和矿石不匹配,炼出来的钢全是废品,堆得像小山。

消息传到京城,御史们纷纷弹劾张之洞“浪费国帑”“好大喜功”。张之洞压力山大,头发都白了不少。但他没放弃,一方面向朝廷请罪,请求暂缓拨款;另一方面请来英国工程师帮忙,重新勘察厂址,换了合适的炼钢炉,还自己办了煤矿和铁矿,形成了“采矿—炼铁—炼钢”的产业链。

整整折腾了六年,汉阳铁厂终于炼出了合格的钢,还造出了中国第一条国产铁轨。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汉阳铁厂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其技术和规模堪比欧洲的钢铁厂。”张之洞站在铁厂的烟囱下,看着滚滚浓烟,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口“翻车”的锅,他终于掀翻了!

3.2 办教育的“疯狂操作”:从书院到学堂,把湖北变成“教育强省”

张之洞办洋务时发现,最缺的不是钱和机器,而是人才。当时的书院教的都是八股文,没人懂外语、懂技术、懂西学。张之洞说:“要办洋务,先办教育;要育人才,先改书院。”

他先把武汉的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改造成新式学堂,加设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一开始,老秀才们闹着反对:“我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凭什么要学洋鬼子的东西?”张之洞没跟他们废话,直接贴出告示:“不愿学西学者,一律退学;学好西学者,优先推荐去洋务企业当官。”这招真管用,老秀才们要么退学,要么乖乖上课。

接着,他又办了一系列专业学堂:办自强学堂教外语(后来变成了武汉大学),办农务学堂教农业技术,办工艺学堂教工业制造,办武备学堂教军事。甚至还派学生去日本留学,说“日本学西方学得好,我们去抄作业都行”。

到了光绪末年,湖北的新式学堂有两百多所,学生超过一万人,是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省份。后来的辛亥革命,很多骨干都是张之洞办的学堂里出来的——估计张之洞自己也没想到,他办教育是为了“保大清”,最后却培养出了“反大清”的人。

3.3 修铁路、办银行:把武汉变成“东方芝加哥”

张之洞督鄂十六年,不仅办工厂、兴教育,还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武汉从一个普通的省城,变成了“东方芝加哥”。

最值得说的是修铁路。当时朝廷计划修卢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到武汉汉口),张之洞主动请缨,负责南段的修建。修铁路要占地、要花钱,还得和洋人打交道。有人反对:“修铁路会破坏风水,还会让洋人趁机入侵。”张之洞反驳:“风水能当饭吃?能挡洋人的军舰?铁路修好了,运兵、运粮都方便,这才是真的保家卫国!”

他亲自勘察路线,和地方官协商占地补偿,还创办了湖北官钱局(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发行纸币,解决铁路的资金问题。整整花了十年,卢汉铁路南段终于通车。通车那天,武汉万人空巷,老百姓围着火车看稀奇,有人摸着火车头说:“这铁疙瘩跑得比马还快,张大人真是办了件大好事!”

除了铁路,张之洞还修马路、建码头、办电报局,让武汉成了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当时的武汉,外国商人云集,工厂烟囱林立,连上海的商人都羡慕地说:“如今的武汉,比上海还热闹!”

第四章 晚年的坚守与无奈:在变法与守旧中“走钢丝”

4.1 戊戌变法中的“墙头草”?其实是“务实派”的算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光绪皇帝大力支持,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坚决反对。当时的官员要么站变法派,要么站守旧派,只有张之洞左右为难。

其实张之洞是支持变法的,他早就写过《劝学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保留儒家的根本,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变法刚开始,他还主动给康有为写信,说“变法是好事,我支持你们”,甚至捐了五千两银子给强学会。

可后来康有为、梁启超要“废科举、改官制、裁冗员”,张之洞就慌了——废科举会得罪天下的读书人,改官制会得罪守旧派的官员,这简直是“自杀式变法”。他赶紧给光绪皇帝写奏折,说“变法要慢慢来,不能一刀切”,还和康有为划清界限,说“我和他不是一路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守旧派要清算变法派,有人揭发张之洞给强学会捐过钱。张之洞吓得赶紧把《劝学篇》献给慈禧,说“我这书是主张维护大清的,和康有为的邪说不一样”。慈禧看了《劝学篇》,觉得张之洞虽然支持变法,但还是“忠心耿耿”的,就没追究他的责任。

有人骂张之洞是“墙头草”,可他自己却说:“变法是为了保大清,不是为了送大清去死。康有为那套太激进,只会把事情搞砸。”其实张之洞的算计很简单:他要的是“务实的变法”,而不是“冒险的革命”。

4.2 义和团运动中的“神操作”:东南互保,保住半壁江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太后脑子一热,向十一国宣战,还命令各省督抚“杀洋人、灭洋教”。当时的北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八国联军趁机入侵,北京城乱成一团。

南方的督抚们都慌了:跟着慈禧宣战,肯定打不过洋人,到时候南方也得遭殃;不宣战,就是“抗旨”,要杀头的。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张之洞站了出来,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搞了个“东南互保”——南方各省不参与宣战,不杀洋人,洋人也不进攻南方。

这招简直是“顶风作案”,有人说张之洞要“谋反”。可张之洞理直气壮:“朝廷的命令是错的,我们不能跟着错。保住南方的百姓和实业,才是真的忠于国家。”他一边和洋人谈判,保证保护洋人的生命财产;一边派兵镇压南方的义和团,防止局势失控。

最后,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烧杀抢掠,北方一片狼藉,而南方却安然无恙,工厂照开,学堂照办。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后,不仅没怪罪张之洞,还夸他“顾全大局”——毕竟要是南方也乱了,大清就真的完了。张之洞这步“险棋”,硬生生保住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4.3 新政中的“老黄牛”:拖着病体办“最后一件实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北京后,终于想通了,开始搞“清末新政”,派张之洞和袁世凯一起主持。当时的张之洞已经六十五岁了,得了严重的胃病,吃不下饭,连走路都要有人扶,可他还是硬撑着干活。

新政的核心是“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发展实业”,这些都是张之洞多年来想干的事。他亲自起草改革方案,和袁世凯商量编练新军的细节,还主持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个他考了十年的制度,最终由他亲手终结。

有人问他:“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命干嘛?”张之洞叹口气说:“我这辈子,从清流到洋务,从地方官到京官,就是想让大清变强。现在还有机会办点实事,就算累死也值了。”

可新政搞了没几年,张之洞的身体就垮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病倒在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看他,他拉着慈禧的手说:“太后,新政不能停,实业不能废,人才不能丢啊!”慈禧点点头,说:“你放心,我记着了。”

没过多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掌权。载沣是个年轻人,不懂政务,还排挤袁世凯,新政搞得一团糟。张之洞气得病情加重,临终前还在喊:“国运尽矣!国运尽矣!”

第五章 历史的回响:张之洞的“功与过”该怎么算?

5.1 洋务派的“集大成者”:比李鸿章更懂“实业救国”

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但两人的洋务路线不一样。李鸿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求强”,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北洋水师,可这些工业大多靠政府拨款,没有造血能力,一旦朝廷没钱就难以为继。

而张之洞办洋务,是“求强”和“求富”并举。他不仅办兵工厂、武备学堂,还办铁厂、纺织厂、煤矿,甚至办银行、修铁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汉阳铁厂,不仅能造铁轨,还能造钢材,供应全国的铁路建设;湖北织布局生产的布匹,能和洋布竞争,减少了进口。

更重要的是,张之洞注重“商办”,鼓励商人入股洋务企业,让企业有了自己的资金来源。他说:“官办不如商办,官督商办才是长久之计。”这种理念比李鸿章的“官办为主”先进多了。后来的民国时期,很多民族企业都是在张之洞创办的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汉阳铁厂后来变成了武汉钢铁公司,自强学堂变成了武汉大学。可以说,张之洞是真正懂“实业救国”的人。

5.2 教育改革的“先驱”:一不小心培养了“革命者”

张之洞办教育,本来是为了给洋务企业培养人才,给大清培养“忠臣”,可没想到,他办的学堂里,居然走出了一大批革命者。

比如自强学堂的学生黄兴,后来成了辛亥革命的领袖;武备学堂的学生吴禄贞,是反清革命的骨干;甚至他派去日本留学的学生,比如宋教仁、蔡锷,回来后都成了推翻大清的“急先锋”。有人开玩笑说:“张之洞是大清的‘掘墓人’,还是自己亲手培养的。”

其实这也不奇怪,张之洞办的学堂教西学、讲民权,还让学生接触西方的民主思想。学生们学了这些,自然会反思:为什么大清这么落后?为什么百姓这么苦?最后得出结论:要救中国,就得推翻大清。张之洞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晚年曾说:“我办教育,本想为朝廷育才,没想到育出了‘乱党’。”可他也没办法——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5.3 历史的评价:是“功臣”还是“保守派”?

张之洞去世后,有人骂他是“保守派”,因为他维护大清统治,反对激进的变法;有人夸他是“功臣”,因为他办实业、兴教育,为中国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张之洞就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保大清、强中国”,为了这个理想,他可以从清流变成洋务派,从“嘴炮”变成“实干家”;他可以放下和李鸿章的恩怨,一起办洋务;他可以顶着“抗旨”的风险,搞“东南互保”。他的“保守”,是怕激进的变革搞垮国家;他的“实干”,是想一点点让国家变强。

就像历史学家蒋廷黻说的:“张之洞是个好人,也是个能干事的人。他比李鸿章有理想,比康有为务实。如果大清多几个张之洞,也许不会亡得那么快。”

如今,武汉的龟山脚下,汉阳铁厂的遗址还在;武汉大学的校园里,还能看到张之洞当年办学堂的痕迹;“汉阳造”步枪,还在博物馆里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这些都是张之洞留给中国的遗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实业和教育根基。

这位晚清的“卷王”,用一辈子的时间,从“神童”到“探花”,从“清流”到“洋务派”,从“地方官”到“封疆大吏”,一直在为“强中国”而努力。虽然他没能保住大清,但他的实干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