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奕?:晚清“背锅侠”王爷的洋务逆袭与职场沉浮记

第一章 皇位擦肩而过:“学霸皇子”的人生开局暴击

1.1 道光帝的“选择题”:才华与孝心的终极pK

道光十二年(1833年),紫禁城景仁宫传来一声啼哭,道光帝的第六子奕?呱呱坠地。这孩子打小就自带“学霸”光环,三岁背唐诗,五岁练书法,七岁通读《论语》,连教他的太傅都私下感叹:“六阿哥的脑子,比算盘还灵光。”相比之下,比他大两岁的四哥奕詝(后来的咸丰帝)就显得平平无奇,不仅读书慢,骑射还总脱靶,活脱脱一个“普通皇子”。

道光帝对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堪称“大型纠结现场”。论才华,奕?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朝堂议事能随口引经据典,连满语骑射都稳居皇子圈“天花板”;论孝心,奕詝虽然本事一般,却擅长“感情牌”。有次道光帝打猎,奕?箭无虚发,收获一堆猎物,正得意洋洋地请功,奕詝却跪在地上说:“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儿臣实在不忍杀生,怕伤了上天的好生之德。”道光帝一听,当场感动得不行:“这孩子有仁君之心啊!”

后来道光帝病重,召两个儿子问话,想最后定夺皇位。奕?的老师卓秉恬早就教他:“皇上问什么,你就往治国理政上答,越详细越好。”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则支招:“你别跟六阿哥比才华,皇上问起朝政,你就哭,说只想皇上早日康复,不想皇位的事。”结果奕?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国策,奕詝却趴在床边哭得撕心裂肺。道光帝长叹一声:“治国靠才华,但治天下得靠仁心。”最终在遗诏里写下“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为恭亲王”——奕?这波“实力碾压”,愣是输给了“演技加持”。

1.2 咸丰朝的“边缘人”:从“宠弟”到“背锅侠”

咸丰帝继位后,一开始对奕?还挺够意思,不仅封了恭亲王,还让他进了军机处,哥俩天天一起吃晚饭,堪称“兄友弟恭”的典范。可没过多久,矛盾就来了。奕?性子直,开会时总爱反驳咸丰的意见,比如咸丰想修颐和园,奕?当场怼回去:“国库都快空了,还修园子?不如省下钱练兵!”咸丰面子挂不住,心里渐渐对这个弟弟有了疙瘩。

真正的导火索是“孝静成皇后丧仪事件”。奕?的亲妈孝静成皇后去世,奕?想让咸丰给亲妈封个“太后”名分,咸丰没同意,奕?急了,在朝堂上跟咸丰吵了起来。咸丰气得拍桌子:“你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当即下旨把奕?赶出军机处,还撤了他的一切差事,让他回家“闭门思过”。

更倒霉的是,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正凶,清军打了败仗,咸丰找不到替罪羊,居然想起了在家赋闲的奕?,骂他“在家偷懒,不帮朝廷分忧”,把战败的锅甩了一半给他。奕?憋屈得不行,在日记里写:“吾兄治国无方,却怪吾闲置在家,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时候的他恐怕没想到,自己这辈子的“背锅生涯”,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辛酉政变:从“闲置王爷”到“政坛顶流”

2.1 北京城里的“烂摊子”:英法联军与咸丰跑路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吓得带着后妃和大臣逃到承德避暑山庄,临走前把烂摊子扔给了奕?:“你留下跟洋人谈判,务必保住京城!”奕?接到命令时都懵了:“哥,你跑了让我当炮灰?”可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留下。

当时的北京乱成一锅粥,官员们要么跑路,要么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洋人的军队在街上游荡,老百姓吓得关门闭户。奕?一边组织残兵维持秩序,一边派人跟洋人接触。可他以前从没跟洋人打过交道,连英语都不会说,只能靠翻译传话,洋人的要求又特别苛刻:赔偿白银、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奕?咬着牙谈判,每天只睡三个时辰,嘴皮子都磨破了,最后终于签下了《北京条约》。

有人骂他“卖国求荣”,奕?却委屈得不行:“皇上都跑了,我要是不签,洋人能把北京城烧光!这锅我不背也得背。”不过这趟“背锅”也不是没好处,他不仅跟洋人建立了联系,还结识了一批主张“师夷长技”的官员,比如文祥、桂良,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攒下了“第一波人脉”。

2.2 承德的“秘密联盟”:叔嫂联手搞“宫斗”

咸丰在承德一病不起,临终前任命了肃顺、载垣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还特意把奕?排除在外,怕他夺权。肃顺是个“硬茬”,平时就看不起奕?,掌权后更是处处针对他,甚至想把他调离北京。

奕?知道,再不动手自己就完了。这时候,慈禧太后(当时还是懿贵妃)主动找到了他。慈禧想垂帘听政,可顾命大臣不同意,急需一个有实力的盟友;奕?想夺回权力,也需要后宫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秘密联盟”。

为了避开顾命大臣的监视,奕?打着“奔丧”的旗号去了承德,跟慈禧在行宫的侧殿里密谈了两个时辰。据说当时两人用“暗号”交流,慈禧说“御膳房的包子凉了”,意思是顾命大臣太专权;奕?回“让小厨房再热一下”,表示自己有办法除掉他们。谈完后,奕?连夜赶回北京,开始联络心腹大臣,准备发动政变。

2.3 辛酉政变:十天搞定“顾命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咸丰的灵柩从承德运回北京。奕?早就布好了局,等顾命大臣一到北京,立刻让人宣读“圣旨”(其实是慈禧和奕?伪造的),说肃顺等人“专权跋扈,图谋不轨”,当场把载垣、端华抓了起来。另一边,奕?派醇亲王奕譞带兵去密云,把正护送灵柩的肃顺堵了个正着。肃顺骂道:“奕?,你敢谋反?”奕譞冷笑:“这是太后和皇上的旨意,你敢抗旨?”

短短十天,顾命八大臣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流放,奕?彻底掌控了朝政,慈禧也如愿实现了垂帘听政。政变成功后,奕?被封为“议政王”,兼任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成了晚清政坛的“顶流”。有人奉承他“功高盖世”,奕?却笑着说:“我就是个帮太后和皇上办事的,哪敢居功?”可他心里清楚,自己终于从“边缘人”熬成了“话事人”。

第三章 洋务操盘手:王爷带头“搞实业”的那些年

3.1 总理衙门:晚清的“外交部+发改委”

政变后,奕?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前清朝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跟洋人打交道要么靠理藩院(管藩属国的),要么靠地方官,经常闹笑话。奕?说:“洋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不设个专门机构对接?这不是等着吃亏吗?”

总理衙门堪称晚清的“万能部门”,不仅管外交谈判,还管洋务企业、新式学堂、铁路电报,简直是“外交部+发改委+教育部”的结合体。奕?亲自兼任总理大臣,每天泡在衙门里,跟洋人谈条款,跟大臣们议洋务,忙得脚不沾地。

有次洋人来谈通商,翻译把“关税”翻译成了“租税”,差点让清朝多赔了钱。奕?当场发火,把翻译骂了一顿,还下令办了个“同文馆”,专门教外语和西学。有人反对:“学洋人的东西就是忘本!”奕?怼回去:“连洋人说啥都听不懂,怎么跟他们打交道?难道靠猜吗?”同文馆后来培养出了一大批外交人才,比如严复、张德彝,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3.2 扶持“洋务天团”:曾国藩、李鸿章的“伯乐”

奕?知道,光靠自己搞洋务不行,得找一批能干事的人。他一眼看中了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办湘军打太平天国,有兵权;李鸿章脑子活,还去过上海,跟洋人打过交道。奕?主动给这两人“站台”,帮他们向朝廷要经费、要权力。

曾国藩想办安庆内军械所,没钱没机器,奕?直接从国库拨了十万两银子,还让总理衙门给洋人打招呼,帮他买机器。李鸿章想办江南制造总局,有人弹劾他“浪费国帑”,奕?在朝堂上力挺:“造枪炮是为了强国,现在不花钱,将来洋人打进来,花的钱更多!”硬是把弹劾压了下去。

不仅如此,奕?还帮他们摆平了保守派的刁难。有个叫倭仁的大学士,天天骂洋务运动“用夷变夏”,奕?跟他在朝堂上辩论:“你说不用洋人的技术,那你有本事把洋人赶出去吗?有本事造出比洋人好的枪炮吗?没本事就别瞎逼逼!”倭仁被怼得哑口无言,气得当场辞职。曾国藩后来在日记里写:“没有恭亲王,洋务运动根本搞不起来。”

3.3 洋务“翻车现场”:从火车到电报的“观念之战”

奕?搞洋务,最大的阻力不是钱,而是人的观念。当时的保守派觉得“洋人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连火车、电报都被骂成“破坏风水”的怪物。

比如修铁路这事,奕?主张修北京到天津的铁路,方便运兵运粮。保守派跳出来反对:“火车开起来会震动皇陵,打扰祖宗安息!”奕?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先修了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小铁路,还特意让火车用马拉,不让烧煤,就这还被保守派骂了半天。

还有电报,奕?想在天津和上海之间架电报线,保守派说:“电线架在天上,会吸走地气,让庄稼不长!”奕?气得不行,找了个机会让慈禧亲眼看看电报有多快——从天津发一封电报到北京,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慈禧惊讶地说:“这东西比八百里加急还快!”有了太后的支持,电报线才终于架了起来。

奕?后来跟人吐槽:“搞洋务比打太平天国还难,打太平军是跟敌人斗,搞洋务是跟自己人斗。敌人看得见,自己人藏在暗处,冷不丁就给你捅一刀。”

第四章 宦海过山车:被慈禧反复“拿捏”的王爷

4.1 第一次被罢官:“功高震主”的代价

奕?当了几年“议政王”,权力越来越大,大臣们都听他的,连洋人都只认“恭亲王”,不认慈禧。慈禧心里开始犯嘀咕:“这奕?会不会哪天把我也给办了?”

同治四年(1865年),有个叫蔡寿祺的小官看透了慈禧的心思,上书弹劾奕?“贪墨、骄横、揽权”。慈禧正好借题发挥,召见奕?,劈头盖脸骂道:“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太后吗?还有皇上吗?”当场下旨撤了奕?的“议政王”头衔和一切差事。

大臣们都慌了,纷纷上书求情,说奕?办洋务有功,不能说撤就撤。洋人也出面干预,说“恭亲王要是下台,洋务运动就停了,我们的生意怎么办?”慈禧没办法,只能给奕?恢复了军机大臣的职位,但“议政王”的头衔再也没给过。

奕?经此一遭,才算摸清了慈禧的脾气——可以让你干事,但不能让你掌权;可以让你风光,但不能让你盖过她的风头。他后来变得谨慎多了,开会时再也不敢随便反驳慈禧,凡事都先请示“太后圣裁”。

4.2 同治中兴:“背锅侠”的高光与无奈

虽然没了“议政王”的头衔,但奕?还是坚持搞洋务。在他的推动下,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了第一艘国产轮船,福州船政局造出了第一艘铁甲舰,同文馆培养出了第一批留洋学生,清朝的国力慢慢有了起色,史称“同治中兴”。

可这“中兴”的功劳,大多被慈禧抢了去,奕?只落了个“办事得力”的评价。更憋屈的是,一旦出了问题,锅还是他的。比如天津教案发生后,老百姓杀了洋人,洋人要清朝赔偿道歉,慈禧让奕?去处理。奕?没办法,只能杀了几个闹事的百姓,赔了银子,结果被骂“卖国贼”。他跟心腹说:“太后让我干脏活,干好了是她的功劳,干不好是我的罪过,这日子没法过了。”

同治帝成年后,想修圆明园,奕?带头反对,说“国库空虚,不能浪费”。同治帝气得骂他“老顽固”,还想把他革职。幸好慈禧出面拦了下来,说“恭亲王也是为了国家好”,但心里对奕?又多了几分不满——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这王爷也太不识趣了。

4.3 第二次罢官:跟光绪帝的“乌龙事件”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越南打了败仗。慈禧又想找替罪羊,这次盯上了奕?。当时奕?是军机处领班大臣,虽然没直接指挥打仗,但慈禧还是把战败的责任推到了他头上,说他“办事拖沓,贻误战机”。

更倒霉的是,光绪帝当时刚亲政不久,想表现一下,居然跟着慈禧一起骂奕?。奕?气得不行,跟光绪帝争辩:“皇上,打仗的事归兵部管,我军机处只是统筹,怎么能怪我?”光绪帝哪懂这些,当场下旨把奕?和军机处的几个大臣全给撤了,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这次罢官,奕?在家闲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洋务运动没了他的推动,越来越不景气;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接连失败,清朝越来越弱。奕?看着朝堂上的乱象,只能在院子里种花养鸟,偶尔跟老臣们喝喝茶,聊聊天,感叹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呐!”

第五章 晚年复出:救不了的大清与卸不下的锅

5.1 甲午战败后:被请回的“救火队员”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举国哗然。慈禧这时候才想起奕?,觉得他“经验丰富,能稳住局面”,赶紧下旨把他请回朝堂,恢复了他的一切职务,让他负责跟日本谈判,还处理战后的烂摊子。

奕?这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都要有人扶,但还是硬撑着上任。他一边跟日本代表周旋,尽量减少赔款;一边整顿财政,想办法弥补战争损失。可清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官员腐败,军队涣散,老百姓怨声载道,奕?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

有次他跟李鸿章聊天,叹着气说:“少荃啊,咱们当年搞洋务,以为能让国家变强,没想到还是打不过日本。这到底是哪儿错了?”李鸿章摇摇头:“王爷,咱们搞的是‘皮毛洋务’,制度没变,人心没变,再怎么搞也没用。”奕?沉默了半天,说:“是啊,可制度哪是那么好变的?太后不同意,保守派反对,难啊!”

5.2 戊戌变法中的“旁观者”: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光绪帝大力支持。当时的官员分成两派,要么站变法派,要么站保守派,只有奕?保持中立。

其实奕?是支持改革的,毕竟他搞了一辈子洋务,知道清朝需要变。但他觉得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太激进了,比如“废除科举”“裁汰冗员”,一下子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和官员,肯定会失败。他跟光绪帝说:“变法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不能急着求成。”光绪帝没听,还是按照康有为的方案推进变法。

变法失败后,慈禧要清算变法派,有人想把奕?也拉下水,说他“同情变法”。慈禧却摇摇头:“恭亲王虽然老了,但还是忠心的,他只是觉得变法太急了,不是跟康有为一伙的。”奕?这才躲过一劫,但经过这事儿,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不掺和朝堂上的争斗了,每天只是按时上朝,沉默地站在一边,像个“透明人”。

5.3 临终前的遗憾:没完成的“洋务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末,奕?病倒了,躺在病床上连说话都费劲。慈禧来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言。奕?拉着慈禧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太后……洋务不能停……要育人……要强军……不能再让洋人欺负了……”慈禧点点头,说:“你放心,我记着了。”

可奕?心里清楚,慈禧只是说说而已。他搞了一辈子洋务,想让清朝变强,可到头来,还是割地赔款,还是被洋人欺负。他想起当年跟咸丰争皇位,想起辛酉政变的惊险,想起搞洋务时的艰难,想起一次次被罢官的委屈,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奕?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慈禧追封他为“忠亲王”,还让光绪帝亲自去吊唁,表面上风光无限,可谁也知道,这位王爷的一辈子,活得有多憋屈——才华横溢却错失皇位,力挽狂澜却屡遭罢官,想救国家却回天乏术,还当了一辈子的“背锅侠”。

第六章 历史的评说:是“功臣”还是“妥协者”?

6.1 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比李鸿章更有格局

说起洋务运动,很多人先想到的是李鸿章,但其实奕?才是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李鸿章办的是具体的企业,比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而奕?办的是制度层面的东西,比如总理衙门、同文馆,还为洋务运动争取到了朝廷的支持和经费。

没有奕?,李鸿章、曾国藩根本没法放开手脚搞洋务。保守派天天骂洋务运动,是奕?在朝堂上跟他们辩论,为洋务派撑腰;朝廷没钱办洋务,是奕?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甚至跟洋人借款;洋人想干涉洋务运动,是奕?跟他们谈判,保住了洋务企业的自主权。

李鸿章后来评价奕?:“恭亲王是真懂洋务的人,他看得比我们远,想得比我们全。要是没有他,洋务运动撑不过五年。”可以说,奕?是洋务运动的“定海神针”,没有他,晚清的近代化进程至少要推迟十年。

6.2 政治上的“妥协者”:在慈禧手下的生存智慧

奕?这辈子,最大的“黑点”可能就是对慈禧的“妥协”。有人骂他“软弱”,不敢跟慈禧争权力,任由她垂帘听政,导致清朝越来越腐败。可其实,这是奕?的“生存智慧”。

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连自己的儿子、侄子都能控制,更别说奕?这个弟弟了。奕?要是跟慈禧硬刚,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更别说搞洋务运动了。他的妥协,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只有保住了位置,才能继续干实事。

就像辛酉政变后,他明明有能力独掌大权,却主动把权力交给慈禧,只做个“议政王”;被罢官后,他不抱怨不反抗,乖乖在家待着,等慈禧需要他的时候再出来。这种妥协不是软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清朝变强。要是他像肃顺那样跟慈禧硬刚,早就身首异处了,哪还有后来的洋务运动?

6.3 时代的悲剧:救不了的大清,留不下的遗产

奕?是个有才华、有抱负、能干事的人,可他生错了时代。晚清的问题,不是搞几个洋务企业、办几个新式学堂就能解决的,而是制度的腐朽、人心的涣散。奕?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补窟窿”,根本没法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

但他留下的遗产,却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总理衙门后来变成了外务部,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外交机构;同文馆培养出了一大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他扶持的洋务企业,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打下了基础。甚至他的“妥协”,也为洋务运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历史学家蒋廷黻说:“奕?是晚清最有眼光、最有能力的王爷。他要是当了皇帝,清朝可能不会亡得那么快。”可历史没有如果,奕?最终还是成了晚清的“悲剧英雄”——他拼尽全力想拉住正在坠落的大清,可最终还是没能拉住,只留下了一堆洋务遗产和一身的“锅”。

如今,北京的恭王府还在,里面的假山、池塘、楼阁,见证了奕?的一生。游客们在里面参观,听着导游讲他的故事,有人感叹他的才华,有人同情他的遭遇,有人佩服他的实干。不管怎么说,这位“背锅侠”王爷,用自己的一辈子,为黑暗的晚清点亮了一丝近代化的光,这就足够了。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