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南亭亭长李宝嘉:把官场写成“段子集”的清代“吐槽大师”

第一章 常州少年:从“书香子弟”到“失意秀才”的反转人生

清同治六年(1867年),江苏常州的李家添了个男娃,老爹李翼清抱着娃笑得合不拢嘴——这李家可不是普通人家,祖上出过举人,到李翼清这辈还在河南当知县,虽说官不大,但也算“书香官宦世家”。按家里的规矩,得给娃取个文雅的名字,李翼清翻了半天《论语》,敲定“宝嘉”二字,字“伯元”,又怕娃将来太文弱,补了个小名“李伯”,意思是“既要有文人的宝贝才华,也要有男子汉的元气”。

谁知道这李宝嘉打小就不按“官宦子弟剧本”走。别的少爷在书房里背“四书五经”时,他偷偷把《三国演义》藏在《礼记》下面,看得入迷时还会拍着桌子喊“曹操这招太损了!”;别的少爷学骑马射箭时,他蹲在院子里跟老仆人聊“衙门里的新鲜事”,听老仆人说“知县老爷昨天收了商户的银子,就把偷税的事压下来了”,他还会追着问“那银子是五十两还是一百两?老爷收的时候脸红不红?”气得李翼清拍桌子:“我让你学当官的本事,不是让你学当‘衙门探子’!”

李宝嘉的“吐槽天赋”,打小就藏不住。常州城里有个张秀才,天天装模作样背诗,其实连“平仄”都搞不清,还总爱跟人吹嘘“我跟知府大人吃过饭”。李宝嘉见了,当场编了个顺口溜:“张秀才,爱吹牛,见了知府头就勾;背诗错了平仄韵,还说‘是诗太别扭’”,气得张秀才追着他满街跑,他却边跑边喊:“我说的是实话!你要是真有本事,咋不考个举人给大家看看?”

12岁那年,李宝嘉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暴击”——老爹李翼清在河南任上病逝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家产很快被亲戚们“借”走大半,从“不愁吃穿的少爷”变成“得靠典当度日的穷书生”,李宝嘉只用了半年。有回他去当铺当母亲的银镯子,掌柜的故意压价:“这镯子是旧的,最多给你十两银子。”李宝嘉盯着掌柜的算盘,慢悠悠说:“掌柜的,我爹以前当知县时,你还送过他一对金镯子,说‘大人清廉,小的一点心意’,怎么到我这,银镯子就不值钱了?”掌柜的脸一红,赶紧给了二十两——这是他第一次靠“嘴皮子”护着家里的东西。

18岁那年,李宝嘉按家里的期望去考秀才。清代考秀才要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跟现在考驾照似的,得一关一关熬。他进考场前,母亲塞给他两个肉包子:“好好考,将来考中举人,咱李家就能再站起来了。”李宝嘉咬着包子点头,心里却犯嘀咕:“要是当官都像老仆人说的那样,考中了又有啥意思?”

结果他还真考上了秀才。主考官看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晰,还带着点锐气”,批了句“观其文,知其有骨”,直接把他列进了“秀才名单”。消息传回常州,母亲哭着摸他的头:“你爹在天有灵,终于看到你有出息了!”可李宝嘉却没多高兴——他在考场里听考生聊“谁给考官送了礼”“谁找了枪手代笔”,心里凉了半截:“原来这秀才功名,也不是靠真本事就能拿到的。”

接下来考举人,李宝嘉彻底“摆烂”了。别人熬夜背“八股范文”,他在客栈里写“官场小段子”;别人琢磨“怎么讨好考官”,他在卷子上写“当官若只为捞钱,不如回家卖红薯”。不出所料,他落榜了。朋友劝他:“你就不能写点考官爱听的?稍微装装样子也行啊!”李宝嘉笑着说:“让我装模作样哄考官,还不如让我去街头说书——至少说书还能说点实话。”

就这么着,20岁的李宝嘉彻底放弃了“科举当官”的路。他背着书箱,揣着母亲给的最后五十两银子,跟母亲说:“娘,我去上海闯闯,听说那地方能靠写东西吃饭,我不想当贪官,就想把贪官的事写出来,让大家看看!”母亲抹着眼泪点头:“你爹要是知道你有这骨气,肯定高兴。”谁也没想到,这次上海之行,不仅让李宝嘉找到了“人生赛道”,还让他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南亭亭长”——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第二章 上海打拼:从“报馆小编”到“南亭亭长”的进阶之路

光绪十八年(1892年),25岁的李宝嘉背着书箱走进上海时,差点被眼前的景象吓着——黄浦江里的外国轮船冒着黑烟,马路上的黄包车跑得比马车还快,穿西装的洋人跟穿长袍的商人挤在一起,连街边的茶馆都贴着“今日讲《海国图志》”的海报。他站在南京路路口,摸了摸怀里的五十两银子,心里犯嘀咕:“这地方跟常州差太远了,我能靠写东西活下去吗?”

幸运的是,他很快找到了“饭碗”——上海的《指南报》缺个编辑,老板听说他是秀才,还会写“段子”,就招他来当“社会新闻撰稿人”。这活说好听点是“编辑”,其实就是“跑街记者”,天天得去茶馆、码头、衙门门口打听新鲜事,写点“张三丢了驴”“李四告官被驳回”的短讯。别人嫌这活累,李宝嘉却乐在其中——他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听八卦、写实话”了。

有一回,他听说上海道台(相当于市长)跟外国商人勾结,把江边的码头低价卖给洋人,老百姓去抗议还被衙役打了。他赶紧跑到码头,找受伤的老百姓聊天,又偷偷去道台衙门门口蹲点,看见道台坐着轿子去洋行赴宴,轿子后面还跟着两个扛着礼盒的仆人。他把这些都记下来,写成一篇《道台卖码头,百姓受欺凌》的短文,刊登在《指南报》上。文章一出来,上海的老百姓都炸了锅,道台气得要封报馆,老板吓得要删文,李宝嘉却梗着脖子说:“我写的都是实话,要封报馆先把我抓起来!”最后还是洋行老板怕事情闹大,出面调解才算了结——这是他第一次靠文章“硬刚”官员。

后来他又换了几家报馆,从《指南报》到《游戏报》,再到《海上繁华报》,越干越顺手。他写的文章不只是“新闻”,还加了很多自己的调侃,比如写某个官员贪污:“这位大人的口袋比仓库还能装,老百姓的银子进去了,就跟石沉大海似的——哦不对,石沉大海还能听见响,这银子进去连个响都没有。”老百姓爱看他的文章,报馆的销量也跟着涨,老板笑着说:“李伯元,你这不是写新闻,是写‘官场笑话集’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宝嘉自己创办了《指南报》(跟之前的同名报馆没关系),还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南亭亭长”。有人问他为啥取这个名,他笑着解释:“‘南亭’是我在上海租的小院子里的一个亭子,我天天在亭子里写文章,就跟个‘亭长’似的管着这方小天地;再说了,汉代的刘邦以前也是亭长,我这‘南亭亭长’,说不定也能写出点‘惊动天下’的东西。”其实他没说的是,“南亭”的“南”,还藏着对家乡常州的思念——常州在上海北边,他在南边的亭子里写文章,也算“以亭为桥,连着家乡”。

“南亭亭长”这个笔名一用,很快就火了。上海的老百姓买报时,都跟报童说:“要南亭亭长写的那版!”有回他去茶馆喝茶,邻桌的两个商人在聊他的文章:“你看南亭亭长写的那个‘知府吃回扣’的事,我跟你说,那就是真的!我表哥就在那知府手下当差,天天跟我吐槽。”李宝嘉听了,偷偷把这话记在笔记本上——这又是一个“官场素材”。

在上海的十年,李宝嘉成了“官场素材收集专业户”。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各种“官员糗事”:有个知县为了升官,给上司送了个金菩萨,结果金菩萨是镀金的,被上司发现后贬到了偏远地区;有个知府怕老百姓告他贪污,把告状的人都抓起来,说“你们是‘刁民’,敢告官就是违抗朝廷”;还有个海关官员,跟洋人勾结走私,把国家的银子装进自己口袋,还说“我这是‘为朝廷创收’”。这些素材,后来都成了他写《官场现形记》的“弹药库”。

有一回,他的朋友吴趼人(后来也成了着名作家,写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来他家做客,看见他的桌子上堆着十几本笔记本,翻开来全是“官员八卦”,忍不住笑:“伯元,你这哪是当编辑,你是在给官场‘编档案’啊!”李宝嘉也笑:“我就是要把这些档案整理好,写成一本书,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这些官员到底在干些啥!”吴趼人点点头:“好!你要是写,我肯定第一个读,还帮你宣传!”

第三章 《官场现形记》:“南亭亭长”的“官场吐槽大全”诞生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6岁的李宝嘉坐在南亭里,看着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似的笔记本,终于下定决心:“就现在,开始写!”他要写一本“把官场扒得底朝天”的书,书名早就想好了——《官场现形记》,意思简单直白:“把官场的真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为了写这本书,李宝嘉把自己的“作息表”改成了“昼夜颠倒模式”。白天他去茶馆、码头“挖素材”,听三教九流聊官场新鲜事;晚上回到南亭,点上油灯,趴在桌子上写稿子,有时候写得太投入,天亮了都不知道。他的妻子心疼他,端来一碗热粥:“你天天这么熬,身体会垮的。”他头也不抬:“我要是不抓紧写,这些官员的糗事就被新的糗事盖过去了,我得赶在他们‘换花样’前写下来!”

《官场现形记》里的故事,几乎全是“有原型、有细节”的真事,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比如“华中堂卖官”的故事,原型是当时的军机大臣刚毅——刚毅为了捞钱,把“知县”“知府”的官帽明码标价,知县一百两,知府五百两,还说“这是‘为朝廷筹钱’,不算贪污”。李宝嘉在书里写:“华中堂坐在家里,就跟开杂货店似的,官帽摆了一桌子,谁给的银子多,谁就拿走——只不过杂货店卖的是东西,他卖的是老百姓的命。”

还有“钱典史买官”的故事,原型是上海的一个小吏——这小吏花了两百两银子买了个“典史”(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上任第一天就跟手下说:“我花了两百两买这个官,得在半年内赚回来,你们看着办。”手下心领神会,天天去老百姓家里“找茬”,今天说“你家的鸡叫得太响,影响官老爷休息”,明天说“你家的门槛太高,挡了官老爷的路”,逼着老百姓送钱。李宝嘉在书里写:“这钱典史哪是来当官的,是来当‘土匪’的——土匪还讲点规矩,他连规矩都不讲!”

写这本书的时候,李宝嘉还发明了“幽默吐槽法”——明明是很严肃的官场黑暗,他偏用调侃的语气写,让读者笑着笑着就心里发堵。比如写一个官员贪污赈灾款:“这位大人拿到赈灾款,先给自己买了个小妾,再给儿子买了匹好马,最后剩下的十两银子,还跟手下说‘这是给老百姓的“救命钱”,你们可别乱花’——老百姓要是知道,怕是要哭着喊‘大人,我们的命还不如您的小妾金贵啊!’”

《官场现形记》一开始是在李宝嘉自己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每星期登两回。老百姓等着看连载,比等着领俸禄还积极——有个茶馆老板为了吸引顾客,专门把报纸贴在墙上,让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念到“官员贪污”的地方,大家就拍桌子骂;念到“官员出糗”的地方,大家就哈哈大笑。有回李宝嘉去这家茶馆,老板认出他,赶紧端来一壶好茶:“南亭亭长,您这书就是我们茶馆的‘招牌’,您可得多写点!”

连载还没写完,麻烦就找上门了。有个被影射的官员,派手下拿着银子来找李宝嘉:“李先生,这五百两银子您拿着,把书里那几段改改,别让人认出是我。”李宝嘉把银子推回去,笑着说:“大人,我写的是‘官场现形’,不是‘某个人现形’——要是您觉得书里的人像您,那说不定是您自己对号入座了。”手下气得脸都红了,放下狠话:“你等着,我们大人不会放过你的!”李宝嘉却一点不怕:“我要是怕,就不写这本书了。”

还有些官员想封报馆,李宝嘉就找朋友帮忙——上海的文人、报馆老板都支持他,联名写了封信给两江总督,说“《官场现形记》是‘醒世之作’,让老百姓知道官场的真相,才能让官场变好”。两江总督怕事情闹大,只好作罢。李宝嘉笑着跟吴趼人说:“你看,只要我写的是实话,就有人帮我——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谁对谁错,他们清楚得很。”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场现形记》已经连载了二十多回,成了上海最火的“畅销书”。有人把连载的内容抄下来,装订成小册子,在街头巷尾卖,一毛钱一本,比《三国演义》还卖得好。有个考生去考科举,在卷子上引用了《官场现形记》里的话,主考官看了不仅没生气,还批了句“南亭亭长之书,可醒世,可警人”——这大概是对李宝嘉最大的肯定。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李宝嘉的身体垮了。他天天熬夜写稿,又要应付官员的刁难,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他把大部分钱都投到报馆和写作上,自己天天吃咸菜稀饭),得了严重的肺病,咳嗽得连笔都握不住。妻子哭着劝他:“别写了,身体要紧啊!”他却摇摇头:“我得把这本书写完,我答应过老百姓,要让他们看到官场的‘全脸’,不能半途而废。”

第四章 多才多艺:“南亭亭长”不只是“官场吐槽博主”

很多人提到“南亭亭长”,就想到《官场现形记》,想到他吐槽官场的样子,其实李宝嘉可不是个“只会写官场段子的作家”——他会画画、会写戏曲、会编灯谜,还懂音律,简直是个“清代跨界艺术家”。

李宝嘉的画,跟他的文章一样,满是“讽刺味儿”。他最爱画“官场人物图”,画里的官员要么挺着大肚子(代表贪污),要么弯着腰(代表讨好上司),要么闭着眼睛(代表不管老百姓死活)。有一回,他画了幅《群官图》,里面有个官员的帽子上插着一根“钱串子”,手里拿着“百姓诉状”,却扔在地上,旁边配了句诗:“官帽插钱串,诉状当废纸;百姓喊冤苦,他说‘没看见’。”这幅画在上海的画坊里展出,老百姓看了都拍手叫好,官员看了却气得扭头就走。

他还会画“民间生活图”,比如《茶馆听书图》《码头卸货图》,画里的老百姓要么笑得开心,要么累得满头大汗,特别真实。有个画商想花一百两银子买他的《码头卸货图》,说“我把这幅画卖给洋人,能赚两倍的钱”。李宝嘉却摇摇头:“这幅画是给老百姓看的,不是给洋人当‘稀罕物’的——你要是想卖,就按原价卖给老百姓,别赚黑心钱。”画商只好作罢。

李宝嘉的戏曲写得也很精彩,尤其是“讽刺小戏”。他写过《爱国歌》《新茶花女》等好几出戏,语言通俗,情节有趣,还藏着对时事的看法。比如《爱国歌》里,他写了个“假爱国”的官员:天天喊着“要爱国,要抗洋”,背地里却跟洋人做生意,把国家的矿产卖给洋人,还说“我这是‘以洋制洋’”。这出戏在上海的戏园子里演出时,台下的老百姓一边笑一边骂,戏园老板说:“南亭亭长的戏,比那些‘才子佳人戏’好看多了——既解闷,又让人明白道理。”

他还会编灯谜,而且专编“官场灯谜”。比如“谜面:官员收礼(打一成语)”,谜底是“贪得无厌”;“谜面:知县升知府(打一俗语)”,谜底是“花钱买官做”。这些灯谜在上海的茶馆里流传很广,老百姓没事就互相猜,猜中了还会哈哈大笑:“南亭亭长这灯谜,真是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李宝嘉还懂音律,会弹琵琶。他弹的琵琶曲不是“阳春白雪”的名曲,而是自己编的“民间小调”,比如《官场叹》《百姓苦》,曲调里满是对官场的愤懑和对老百姓的同情。有一回,他在朋友的聚会上弹《官场叹》,弹到“官员贪污老百姓苦,哭声传到天上去”时,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睛。朋友说:“伯元,你这琵琶弹得比唱的还好,比那些戏子的曲子有味道多了。”

其实,李宝嘉的这些“多才多艺”,都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在常州时跟老仆人学过画画,在上海时跟报馆的排版师傅学过刻字,跟戏园子里的戏子学过戏曲——他从不把自己当“文人”,而是把自己当成“老百姓中的一员”,所以他的画、他的戏、他的灯谜,都带着“老百姓的烟火气”,老百姓都爱听、爱看、爱玩。

有一回,上海的老百姓给李宝嘉送了块牌匾,上面写着“百姓喉舌”四个大字。李宝嘉捧着牌匾,眼睛都红了:“我这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发过大财,可我能成为‘百姓喉舌’,能为老百姓说几句话,就够了。”妻子笑着说:“你看,老百姓都记着你的好呢。”

李宝嘉还特别关心“新事物”。那时候西方的报纸、书籍刚传到上海,很多文人都觉得“洋人的东西不好”,李宝嘉却主动去学——他跟洋人学英语,虽然只会说“hello”“thank you”,但能看懂英文报纸的标题;他看西方的小说,觉得“洋人写小说也会吐槽社会,跟我写《官场现形记》差不多”。他还在自己的报馆里开了个“新事物专栏”,介绍“火车怎么跑”“电灯怎么亮”,跟老百姓说“洋人的好东西,咱们也能学,也能用——只要别像官员那样,把洋人的坏东西也学来就行”。

有个年轻人问李宝嘉:“先生,您又写文章、又画画、又写戏,不累吗?”李宝嘉笑着说:“累是累,可我觉得有意思。我这辈子,就想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让官场干净一点——我写文章是为了骂贪官,我画画是为了让大家看清贪官的样子,我写戏是为了让大家笑着骂贪官,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第五章 身后名:“南亭亭长”如何成为不朽的“醒世符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38岁的李宝嘉在上海的南亭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他把《官场现形记》的手稿交给妻子,断断续续地说:“把……把稿子交给吴趼人……让他帮我……写完……别让老百姓……等急了……”说完,他就闭上了眼睛,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支写了无数“官场吐槽”的毛笔。

李宝嘉去世后,吴趼人按照他的遗愿,整理了《官场现形记》的手稿,又补写了几回,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了完整的版本。书的扉页上写着“南亭亭长李宝嘉着 吴趼人补订”,一出版就卖疯了——上海的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老百姓宁愿花一个月的工钱,也要买一本回家看;甚至连北京的官员,都偷偷托人买,想看看“书里有没有写自己”。

《官场现形记》很快就成了“清代第一谴责小说”,还被翻译成了英文、法文、日文,传到了国外。法国的汉学家马伯乐读了之后,说“这个中国作家,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官场的黑暗,比西方的讽刺小说更有力量”;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也说“《官场现形记》里的官员,跟日本明治时期的贪官很像,这是一本‘全人类的醒世书’”。“南亭亭长”这个名号,也跟着这本书,传遍了全世界。

在李宝嘉的家乡常州,老百姓为他建了个“南亭祠”,祠堂里挂着他的画像,画像下面写着“百姓喉舌,官场镜鉴”。每年清明,都有老百姓来祠堂祭拜,给画像前摆上他最爱吃的常州麻糕——有个老人说:“南亭亭长为老百姓说了一辈子实话,咱们不能忘了他。”

民国时期,《官场现形记》还是“畅销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官场现形记》乃谴责小说之集大成者,南亭亭长以其敏锐之观察,幽默之笔调,揭官场之丑,醒国民之魂,功不可没。”茅盾也说:“我小时候最爱读《官场现形记》,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当官的不是都像戏里演的那样‘清正廉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睁眼看世界’。”

到了现代,《官场现形记》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话剧、评书,成了“长盛不衰的Ip”。比如1997年的电视剧《官场现形记》,里面的“华中堂”“钱典史”等角色,让观众看得又气又笑;还有评书大师单田芳讲的《官场现形记》,在电台里播放时,听众来信堆成了山,都说“单先生讲的南亭亭长的故事,比现在的电视剧还好看”。

有人说,李宝嘉这辈子太短了,才38岁就走了,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肯定能写出更多好作品。可要是他真的多活几年,说不定会因为得罪太多官员,连《官场现形记》都写不完——就像他自己在书里写的:“人生在世,能做一件对得起老百姓的事,就不算白活。”他用38年的人生,做了一件对得起老百姓的事,就已经足够了。

现在,每当有人翻开《官场现形记》,读到“官员贪污”“买官卖官”的故事时,还会忍不住拍桌子骂;读到“老百姓受欺负”的故事时,还会忍不住心疼——这就是“南亭亭长”的厉害之处:他写的是清代的官场,可里面的人和事,却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都“感同身受”。

就像南亭里的那盏油灯,虽然李宝嘉已经不在了,但油灯的光,却一直照着后来的人——照着大家看清官场的真相,照着大家守住心里的正义,照着大家为老百姓多说几句话。这就是“南亭亭长”李宝嘉——一个用幽默写尽官场黑暗的“吐槽大师”,一个用生命为老百姓发声的“醒世者”。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