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家里,张父张母被外孙女们团团围住,这个拉手,那个抱腿,“外公”“外婆”叫得又甜又糯,让老两口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心都要化了。
可轮到面对站在一旁、身形挺拔却略显沉默的年轻舅舅张英澜时,孩子们就有些怯生生的了,只敢用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亲人。
张英英见状,轻轻推了推离得最近的秀琴,朝弟弟那边使了个眼色。
秀琴会意,带着妹妹们,小声地、参差不齐地喊了一声:“舅舅。”
张英澜被这几道清澈又带着点疏离的目光看着,更觉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他本就不是个活泼外向的性子,面对这一群突然冒出来的、如同嫩芽般的外甥女,实在有些不知所措。
还是张母看不过去,悄悄碰了他一下,低声提醒:“给你外甥女们带的礼物呢?”
张英澜这才恍然,连忙转身打开随身带来的那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掏出几个小巧精致的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对款式新颖、闪着细碎光泽的发夹,有蝴蝶形状的,有小星星的,还有镶嵌着仿珍珠的,都是在沪市百货大楼里才能买到的紧俏货,与村里供销社卖的那些不可同日而语。
“给……给你们。”他有些笨拙地将发夹递过去,目光不太敢直视孩子们,耳根微微泛红。
秀琴、秀棋几姐妹接过漂亮发夹,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脸上满是惊奇和喜爱。
她们互相传看着,又抬头看看这个有些腼腆的年轻舅舅,觉得他虽然话不多,有点严肃,但长得和妈妈真有几分相像,尤其是那双沉静的眼睛。
这份隐约的熟悉感和这份恰到好处的礼物,迅速拉近了距离,孩子们眼中的好奇渐渐被一丝亲近取代。
最小的秀歌甚至主动往张英澜身边凑了凑,仰着小脑袋,笑眯眯地问:“舅舅,这个是专门给我的吗?”
张英澜看着小外甥女的眼神,紧绷的神色终于柔和下来,他蹲下身,将那个最可爱的蝴蝶发夹轻轻放在秀歌的小手里,声音也放轻了些:“嗯,给你的。”
孩子们的笑闹声渐渐远去。
宋和平系上围裙,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张英澜也被他娘使了个眼色,乖乖跟了进去帮忙。
秀琴和秀棋见大人们有话要说,也懂事地钻进厨房,给爸爸打下手,顺便好奇地观察着这位话不多却会给她们买漂亮发夹的舅舅。
小小的厨房顿时显得有些拥挤,却充满了烟火气和一种微妙的和谐。
宋和平是干活的好手,切菜剁肉动作利落,张英澜起初有些笨拙,递个盘子都慢半拍,但在宋和平憨厚的指导和两个外甥女偶尔的提醒下,也渐渐找到了节奏,舅甥间那层陌生的薄冰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悄然融化。
堂屋里,张英英给父母沏上热茶,终于有了细细说话的空间。
张父张母捧着茶杯,目光却像最精细的扫描仪,将女儿和这个家仔细打量了个遍。
女儿面色红润,眼神清亮,眉宇间是舒展开的沉稳,再看这房子,虽是农村院落,但明显是新修的,墙壁粉刷得雪白,窗户宽大明亮,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几幅字画,笔触虽带着稚气,却布局有趣,充满灵动的童真,一看就是家里几个孩子的墨宝。
老两口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安心,女儿的日子,是真过得不错。
“英英啊,”张父啜了口茶,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话题自然转到了最出息的外孙女身上,“秀琴这孩子,真是给咱家争气!跳级考试都能考上,脑子灵光!”
张母紧接着关切地问:“那后面填志愿,有没有打算让秀琴报沪市的大学?离家近,我们也能照应着。”
张英英笑了笑,语气温和却坚定:“妈,这事我和和平商量过了,随秀琴自己。她想去哪儿读都行,我们支持。”
她顿了顿,抛出了一个让老两口喜出望外的决定,“不过,不管秀琴最后去了哪儿,等这边事情都安顿好了,我们一家子,是打算搬去沪市发展的。”
“真的?”张母惊喜地几乎要站起来,脸上瞬间绽开了花,“这可太好了,早就该来了!沪市到底不一样,机会多,孩子们将来发展也好!”
张父虽然沉稳些,但嘴角也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连连点头:“好,好!这个打算好!你们能来,我跟你妈这心里就彻底踏实了!”
午后,冬日暖阳正好,消融了几分寒意。张英英和宋和平陪着张父张母以及弟弟张英澜在河湾村里慢慢走着,算是让沪市来的亲人认认门,也消消食。
张父心思细腻,临走时特意嘱咐张英澜带上了从沪市友谊商店买来的两瓶包装精美的酒、几块质地厚实的呢子料,还有两盒印着外文字的点心。
一家人径直去了大队长家。
大队长听闻张英英的爹娘从沪市来了,连忙迎了出来。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张英英的父母,只觉得这对老夫妻虽然笑容和煦,说话也客气,但周身却透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让人不自觉地就收敛了随意,带上了几分郑重。
大队长的媳妇更是手脚麻利,看到张英澜递过来的、一看就价值不菲的礼物,尤其是那光滑厚实的呢子料和从未见过的漂亮点心盒子,脸上笑开了花,心里受宠若惊。
她连忙将人请进正屋,翻箱倒柜地找出待客最好的茶叶,又端出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娘家重要亲戚来时才会拿出来的核桃和柿饼,热情地招呼着。
正寒暄着,徐露听说张英英带着爹娘来了,也抱着孩子过来串门。
她落落大方地和众人打了招呼。张母一听她开口那地道的沪市口音,眼睛顿时一亮,带着几分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转头对大队长媳妇笑道:“哎呦,你这儿媳,莫不也是我们沪市人?”
徐露笑着接过话,大大方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父母家和下乡的经历。
张母听闻她果真是沪市来的知青,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从沪市几条老街的变化问到熟悉的吃食,语气里充满了亲切。
徐露也难得遇到能说家乡话的长辈,应答之间也多了几分松弛和笑意。
堂屋里,一时之间,沪市方言与本地土话交织,气氛愈发融洽。
大队长看着自己媳妇那高兴又略带拘谨的模样,再看看谈笑自若的张家父母和从容应对的宋和平夫妇,心里不由得感叹,这宋和平一家,往后怕是真要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