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岳瑾在御书房享受了片刻的宁静闲谈,对岳舟来说,就像是在一场漫长而高强度的攀登中,一次短暂的中途休憩。
他的精神得到了放松,但他的思想,却从未停止过,向着那更高,也更深邃的科学深渊,继续探索。
对于他来说,科研和与岳瑾的日常相处,从来都不是相互冲突的事情。但科研这种东西,实在是太容易让人沉醉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在确认了帝国的发展一切顺利后,他便再次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专属实验室。
这一次,他要挑战的,是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根本的命题。
——大一统力场。
这个在源宇宙物理学界,被誉为“圣杯”的终极理论,其目标,是将宇宙中已知的四种基本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统一在一个优美而简洁的数学框架之下。
对于帝国来说,这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上的好奇心。
它更关系到,帝国未来的科技,能否从行星级,真正地,跃迁到可以改造宇宙规则的,更高的维度。
而对于岳舟个人来说,其意义则更加的重大。
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那“看得到原子,却无法轻易操控原子”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很可能就出在他对这四种基本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他能用念力操控分子,是因为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其本质,主要是由相对熟悉的“电磁力”所主导的。
而想要自如地,去操控原子核的聚散,去改变质子和中子的稳定结构,那就必须,要对那被束缚在原子核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有更本质的理解。
“大一统力场”的研究,是他个人能力能否实现下一次质变性飞跃的,唯一钥匙。
……
帝国科学院,理论物理部,地下三千米,“绝对寂静实验室”。
这里,是帝国保密等级最高,也是投入资源最多的地方。
岳舟的虚拟化身,与帝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们,再次齐聚一堂。
“先生,根据您的设想,我们已经为您规划出了,验证‘大一预言’的第一步实验方案。”
那位在超导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此刻正用一种朝圣般的,虔诚的目光,看着岳舟。
“您将要进行的,将是人类……不,是智慧生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对物质世界最底层规则的,终极拷问。”
岳舟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物理学上的‘大统一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也是最惊人的预言——那就是,构成我们世界上,几乎所有可见物质的‘质子’,它,并非是永恒不灭的。”
“它,会衰变。”
“只不过,它的寿命,长得超乎想象。理论计算,至少是10的34次方年以上。这个数字,比我们现在这个宇宙的年龄,还要长得多得多。”
“所以,在过去的任何实验里,我们都无法直接观测到这一现象。这就好比,让你去观察一个人的衰老,但你只有一秒钟的时间。你什么也看不到。”
老教授的解释,通俗易懂。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您那无与伦比的‘高维视野’,去强行地,‘压缩’这个时间。我们不去等待一个质子的自然死亡,我们去同时‘看’着无数亿个质子,只要其中有一个,在我们‘看’着的时候死去,我们就赢了。”
“这个实验,”老教授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变得无比的庄重,“我们将其命名为——‘终极原子云室’。”
实验方案,随即被投影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这是一个分为三步的,堪称疯狂,却又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计划。
第一步,构建一个绝对完美的“捕手”。
“在源宇宙,进行这类实验,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背景噪音’。”一位负责实验设计的年轻物理学家,解释道,“宇宙射线,中微子……这些无时无刻不在穿过我们身体的微小粒子,都会对精密的探测器,造成干扰。”
“而在我们这里,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
在岳舟的脚下,这个深达地底三千米的实验室,本身就已经隔绝了绝大部分的宇宙射线。
而现在,岳舟要做的,是在这个实验室的核心,用念力,亲自构建一个,理论上,背景噪音为零的,终极探测器。
他伸出手,庞大的念力,开始在这个绝对真空的球形空间内,进行着最精细的操作。
他从高度提纯的,最稳定的惰性气体——“氩气”中,逐个分子地,筛选着。
然后,将这些被选中的,数以万亿计的氩气原子,像摆放棋子一样,一个一个地,排列在这个球形空间里。
它们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气体,而是一个密度绝对均匀,温度被念力强制冷却到,无限接近于绝对零度的,完美的,静止的“原子晶格”。
每一个氩原子,都像是一个被冰封的哨兵,静静地,悬浮在黑暗的虚空中,等待着那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的,一丝扰动。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
但岳舟,乐在其中。
他创造了一个,在自然界中,永远不可能存在的,绝对纯净,也绝对“寂静”的空间。
一个终极的,以单个原子为“像素点”的,超级“照相机”。
第二步,等待那转瞬即逝的“烟花”。
根据物理学家的推演,质子衰变后,并不会直接消失。
它会变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不稳定的中性π介子。
而这个中性π介子,又会在一瞬间,衰变成两个高能的伽马光子。
那个正电子,也会在原子云中穿行一小段距离后,与一个电子相遇,发生“湮灭”,同样产生两个高能的伽马光子。
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岳舟的肉眼,什么也看不到。
但他的“高维视野”,却能捕捉到这一切事件发生后,所留下的,无法被抹除的“余烬”。
“先生,请您‘看’好。”
老教授的声音,在岳舟的脑海中响起。
“当衰变发生时,那个高能的正电子,和那四个高能的伽马光子,会像五颗微型的炮弹,从同一个点,向外爆发!”
“它们在穿行过程中,会不断地,撞击沿途那些静止的氩原子,把它们的‘外衣’——核外电子,给强行‘撞飞’!”
“一个失去了‘外衣’的原子,它的‘电子云’形态,会发生剧烈的,可以被您的‘高维视野’所清晰观测到的,巨大变化!”
“所以,先生,您不需要去‘看’那个正电子,也不需要去‘看’那些伽马光子。您只需要,像一个无所不在的,最耐心的猎人一样,‘凝视’着这片绝对寂静的‘原子森林’。”
“一旦您看到,在这片森林中,有任何一个地方,突然,毫无征兆地,‘亮’了起来。并且,这个‘亮光’,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同时向外,拉出了数条清晰的,由‘被点亮的原子’所组成的,三维的‘轨迹’……”
“那就说明,您,‘看’到了。”
岳舟闭上了眼睛。
他的整个意识,都融入到了那个被他亲手创造的,“绝对寂静”的球形空间之中。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失去了意义。
一分钟。
一小时。
一天。
这片由数万亿个原子组成的,冰冷的宇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有绝对的,死一般的,寂静。
连岳舟自己,都开始怀疑,那个被无数物理学家奉为圭臬的“大统一理论”,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的幻想。
直到——
第三天的,某个瞬间。
就在那个巨大的,球形“原子云室”的,接近中心的位置。
一个点,亮了。
那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光。
那是一种,在岳舟的“高维视野”中,一个原本平静而稳定的“电子云”,突然发生剧烈畸变时,所呈现出的,信息上的“涟漪”。
紧接着。
就像是黑暗宇宙中,第一颗超新星的爆发。
以那个“亮点”为中心,数条由无数“被点亮的原子”所组成的,清晰的,如同烟花般绚烂的轨迹,瞬间,向着四面八方,辐射开来!
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一皮秒的时间。
但这一幕,已经被岳舟的“高微视野”,和“皇后”AI的庞大数据库,完整地,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第三步,无可辩驳的“铁证”。
“皇后!数据分析!”
岳舟的意志,瞬间下达了指令。
“是,先生!”
“正在对事件径迹进行三维重构……”
“正在计算初始粒子的能量与动量……”
“计算完成!”
“一号径迹,判定为高能正电子。”
“二号、三号径迹,判定为高能伽马光子,来自中性π介子衰变……”
“四号、五号径迹,判定为高能伽马光子,来自正负电子湮灭,能量相同,方向相反,呈180度夹角,符合湮灭特征……”
“所有初始粒子能量总和……正在进行最终核算……”
“核算完毕!”
“能量总和为:938.27 meV!”
“与标准质子静止质能,完全吻合!”
“结论:”
“质子衰变事件,观测证据确凿!”
当“皇后”那冰冷的,却又充满了力量的电子音,在实验室里响起时。
所有参与了这次实验的物理学家,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都在这一刻,热泪盈眶。
他们,见证了历史。
不。
他们,创造了历史。
而岳舟,在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畅快的笑容。
他知道。
从今天起。
通往“大一统力场”,那扇最神秘,也最坚固的大门,已经被他,亲手,撬开了一条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