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在燕云欢庆全复的鼓乐声中,江南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捷报。汴梁至幽州的驿道上,快马疾驰,使者手持密封奏章,一路高呼“江南大捷”,冲破北疆的晨雾,抵达幽州行营。
柴荣正与赵匡胤、刘继业商议燕云治理细则,听闻使者到来,当即宣召。使者跪拜于地,高声禀报:“启禀陛下!石守信将军率部平定闽地叛军,逆首李从善被俘,南唐后主李煜已无力抵抗,遣使奉表请降!”
“好!”柴荣猛地拍案而起,眼中难掩狂喜。江南局势迁延日久,李煜虽沦为附庸,却始终暗藏异心,李从善叛乱更是给南方埋下隐患。如今叛军覆灭,李煜请降,意味着南方彻底平定,天下一统的根基已然筑牢。
他展开奏章细细阅览,石守信在奏报中详述平叛经过:李从善逃往闽地后,勾结当地割据势力,纠集三万叛军,企图攻占泉州、赣州,牵制后周北伐兵力。石守信采用“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策略,先派人策反叛军内部的闽地豪强,再集中兵力猛攻李从善主力大营。
激战中,石守信身先士卒,斩杀叛军主将,叛军大乱。李从善率残部逃窜,被后周军追至武夷山一带擒获。此战共斩杀叛军一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闽地彻底平定。李煜得知李从善被俘,深知后周军势不可挡,再也无力抵抗,只得派使者携带降表,前往幽州请降。
柴荣看完奏报,哈哈大笑:“李煜这小儿,终究还是认清了大势!传朕旨意,嘉奖石守信及南方将士,石守信晋封齐王,食邑一万五千户,其余将士按军功封赏!”
随后,柴荣召见南唐使者。使者捧着降表,战战兢兢地进入营帐,跪拜道:“南唐后主李煜,愿率江南十三州土地、户籍,归入大周版图,永世称臣,年年缴纳岁贡,恳请陛下恩准!”
柴荣接过降表,目光扫过“永世称臣”等字样,语气缓和:“李煜能识时务,归顺大周,朕自然不会亏待他。传朕旨意,准李煜投降,保留其爵位,迁往汴梁安置,江南各州官员照旧任职,百姓免除三年赋税,既往不咎。”
使者大喜过望,连连叩首:“谢陛下隆恩!后主定当感激陛下仁德,永世归顺!”
江南平定的消息传遍幽州,三军将士欢声雷动。赵匡胤上前道:“陛下,如今燕云全复,江南平定,天下已归一统,实乃千古伟业!”
柴荣点头,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深知,江南刚归降,民心未稳,需派可靠之人前往安抚。他当即下令:“命韩令坤留守江南,负责安抚百姓、整顿吏治;石守信押解李从善前往汴梁,听候发落;李煜及其家眷迁往汴梁后,安置在城郊别院,派士兵看护,不可怠慢,也不可让其与旧部接触。”
“臣遵旨!”众将领齐声领命。
然而,就在柴荣部署江南善后事宜时,范质匆匆前来,神色凝重:“陛下,臣收到密报,李煜在遣使请降的同时,暗中派人与契丹新帝耶律贤联络,企图在迁往汴梁途中发动叛乱,劫持自己逃往契丹!”
柴荣脸色一沉:“李煜好大的胆子!都已是阶下囚了,还敢痴心妄想!”他没想到,李煜表面归顺,暗中却仍在策划阴谋。
“陛下,李煜的旧部仍有不少散落在江南各地,若真在途中叛乱,恐难以控制。”范质忧心忡忡地说道。
柴荣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朕旨意,命石守信在押解李从善前往汴梁的同时,沿途接应李煜及其家眷,增加护送兵力,严密防范;同时,命韩令坤彻查江南各地,抓捕李煜的旧部,杜绝叛乱隐患。”
“臣遵旨!”范质领命而去。
此时的江南,李煜正坐在金陵皇宫中,神色复杂。他虽遣使请降,但心中仍不甘沦为阶下囚。心腹大臣劝道:“陛下,契丹新帝耶律贤已同意接应,只要我们在迁往汴梁途中发动叛乱,便可逃往契丹,日后再借契丹之力,复兴南唐!”
李煜叹了口气:“柴荣雄才大略,后周军势强盛,复兴南唐谈何容易?只是让我就此投降,实在不甘心啊!”
“陛下,事已至此,唯有一搏!”心腹大臣说道,“我们已联络了旧部三千余人,约定在池州附近发动叛乱,劫持陛下逃往契丹。”
李煜沉默良久,最终点头:“好!便依你所言,拼死一搏!”
一场新的阴谋,正在江南悄然酝酿。石守信能否顺利押解李从善,接应李煜及其家眷?李煜的叛乱计划能否得逞?耶律贤是否真的会出兵接应?
而远在幽州的柴荣,心中也隐隐有种不安。他总觉得,李煜的叛乱并非偶然,背后或许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暗中操纵。契丹耶律贤表面求和,暗中整军备战,是否与李煜的叛乱有关?
就在这时,探马再次送来密报:“陛下,契丹耶律贤暗中派使者前往西域,联络西域诸国,意图联合西域势力,夹击我大周!”
柴荣脸色骤变。西域诸国骁勇善战,若与契丹联合,后周将面临南北两线作战的困境。如今江南局势刚定,燕云治理尚需时日,若西域诸国出兵,后果不堪设想。
“传我命令,密切监视契丹和西域诸国的动向,派使者前往西域,安抚西域诸国,许以重利,阻止他们与契丹联合!”柴荣当机立断。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李煜的叛乱能否被及时平定?西域诸国是否会与契丹联合?柴荣能否化解这场南北夹击的困境?天下一统的和平,能否长久维持?
北方的燕云大地,南方的江南水乡,西方的西域草原,都在酝酿着未知的风暴。柴荣站在幽州城头,望着万里江山,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