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是遇到什么喜事了?”
注意到李翔嘴角的笑意,花蕊夫人不由好奇地开口问道。
“今日是会试大考的第一日,天下英才齐聚于京都洛阳,供朕选拔,不值得欣喜吗?”李翔反问道。
对此,花蕊夫人自然点头表示赞同:“自然是喜事,天下英杰,自当尽入陛下彀中矣!”
李翔笑了,打量着花蕊夫人,说道:“依我看,我的爱妃,如果去参加科考,也必然能高中及第!”
“陛下说笑了!妾岂有这等本事?”花蕊夫人赶忙道。
李翔当然是在说笑,诗词、文章、典籍、书画、音律等,花蕊夫人或许擅长一点,但真要去参加考试,可不会那么容易。
当然,明经科或许还会有几分希望,但那基本是同一干学术有成的文人去争,难度同样不小,没有太大的机会,可以脱颖而出。
能通过前两层考试,最终进入会试的,哪一个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诗词、文章、典籍这些,对于他们,不过只是基础罢了。这一关如果不过关的话,也没资格走到会试的考场之中。
如今的大晋科举,对于一部分读书人,其实并不怎么友好,若见识浅薄了,肚里没有干货,除了书本上的那些东西,却不会活学活用的话,想要中举,还真不容易。
因此,近两年来,不论庙堂之高,又或者是江湖之远,对朝廷的用人政策,多有非议,说朝廷不重视德行,使得官吏之中,多充斥小人,不遵礼守德,唯看利益,实非大治之世。
只不过,这些些许的非议,李翔并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
作为第一代君主的他,手中的权势和威望正处于一个皇朝最鼎盛的时期,下面的那些人,除了非议之外,也就只有非议了。
反正,就算是部分人不满,也做不出什么实际性的事情,李翔还能不允许人家非议上两句。
毕竟,他们大晋又不搞文字狱那一套。
只要不做出什么实际上的事情,仅仅只是发上几句牢骚,就算是浮水房报告上来,李翔也只是让他们将资料暂且入档,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
“朕这个皇叔,朕给了他那么一大片封地,不好好治理,太过贪图享乐了一些!”
随手扔下了一个折子,折子上讲的都是一年多的事情了。
李翔的皇叔之中,被赐予了封地的,也就只有那么一个,就是被封到了倭岛的李明。
以两地之间的距离,等那里的情况传过来,那自然都是一年多的事情了。
他的封地,确实是目前地盘最大的一个封地了,就算是他的亲儿子都比不上。
毕竟,那块地方和东南亚还不同。
东南亚至少陆地上是相连的,有生之年还能够回来。但倭岛可不一样,漂洋过海的,来回一趟可无法绝对保证生命安全,故而,过去了,这辈子真的就没机会再回来了,尤其是以李明的年纪。
因此,当年被封过去的时候,李明可是相当的不乐意。
再则,那块地方确实是被杀戮的过多了,已经不剩多少人口了,到处都是无主的荒地。那块地方,麻烦的不是可耕种的土地,而是耕种土地的人从哪里来?
这一点,相比东南亚,就又有不同了。
东南亚这些年虽然因为战乱及屠杀也少了一半的人口,但至少仍有百万的人口。
故而,对于皇家的人,如果要作为封地,东南亚不知道要比倭国强了多少。
而折子上,清楚的写了这些年,李明在倭岛的所作所为,登岛之后,不全力发展生产,反而是给自己修起了宫殿。
对此,李翔也只能够这样扔到了一旁,暂且将这件事情放下,事后也顶多只是发诏责骂上几声。
毕竟,人家也只是没有励精图治,还真没有到了祸国殃民的程度。
乾元三年二月十五日,乾元年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各方会考士子达八千余人,皇帝李翔亲临贡院巡视。
经过了连续几天的可考,再加上之后的批阅,于乾元三年三月八日,正式开榜。
乾元年的第一次科举,状元郎是房玄龄之子房遗爱。
当然,并不是历史中的那一个,而是房玄龄在本土所生的子嗣,只不过刚好名字一样罢了。
大晋文武二代,一批又一批的成长了起来,有不少人都投入了科举这个浪潮。像是这一次的科举榜单,大概有十几个都是朝中文武的子侄。
不要以为十几个这个数字少,事实上,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不少了。
毕竟,这一次的科举,总共的录取人数,也才只有七十一人。
虽然说那些上了品级的高官,他们的子嗣是可以直接举荐进入朝廷之中为官的,但是,一部分有能力的,也会参加一下科举,给自己刷一点履历。
新科进士,而且朝中又有人,这个buff简直几乎被点满了,未来自然是官运亨通。
三年一度仕林宴,这又是一场文事盛会。已经举办了几次了,此事,已经很有经验了,在负责的官员妥善安排下,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
仕林宴的名气,早就已经传开了,读书人无不向往,参考的士子则无不以与宴为荣。
毕竟,能够有资格参加这一场宴会的,说明已经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在科举之中真正的大浪淘沙,成为了被掏出来的金子。
至于科举之前那些读书人自己在仕林苑组织的宴会,这可不算是仕林宴,那只是他们自己的私宴。
仕林宴,只是皇帝为科举上榜者专门举办的一场宴会。
进士及第,虽然只是他们仕途的起点,然而无不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
有得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文人对于皇家的尊崇、对于制度敬畏、对于礼仪的维护,还是很容易得到最高统治者欢心的。
虽然说,自赵宋起,因为对外战争的不断不利,在后世中,文人的形象并不好,到了大明,又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文人集团的阴谋论,从明初到明末,都编排出了各种各样的阴谋。
但是,治理国家,却也永远都不能少了文人。甚至,在发展繁荣、巩固国家统治方面,文人的作用是大于武人的,尤其体现在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