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要答应名下田地让出去一事?周半夏果断点头,一般人不会不识趣到亲自找她,想她让出田地的。
剩下的二般人,不提也罢。
懂的都懂。
不说祭田亩数可多可少,她两口子既然能捐献一次祭田,必然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
若是强人所难,惹她心里不痛快了,有何利益,聪明人不会因小失大,不会趁他不在家要她表态的。
即使她夫君不在家,还上有公公婆婆,谁敢得寸进尺让她转让门口田地,不被她公公婆婆赶出去才怪。
置办祭田为子孙计,难不成想将外围设立第一道防线不是为子孙,她公公婆婆都不会答应有人破坏老儿子计划。
还有她爹,也不是好惹的,她爹就绝无可能让她将“嫁妆田”送出去。
用她爹的话来说,你不拿银子当一回事,爹管不了,可落在你名下的院子铺子田地,你敢转手,老子饶不了你。
她爹不要太担心她攒不住银子,岂能让眼皮底下的田地从她手中转出去,谁找她说,谁都是她爹仇人。
再则,“一般来说,祭田是要挨着宗族居住地置办最好,但这个宗族居住地,广义来说指的是原籍。
就好比说第一代梁国公,他就不单在分宗之前给扬州那边置下大片祭田,在分宗之后还给那边添置祭田。
据叔父所说,这也是为何师父当年力保梁国公府不被株连九族,再将叔父藏到扬州府托付给那边族长的缘故。”
一是祭田属于宗族之物,它并不是属于宗族某一支,只要不是抄九族的大罪,朝廷一般不会抄没整个宗族祭田。
此乃是为后世子孙留下的最后保证,就相当于给族里捐献公共资源,属于家族共有,优势就是有祭田等闲动不了。
故而,很多家族一有人起势就喜好买祭田捐给宗族,哪怕犯错被免职,只要罪不及全族,回到老家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
第一任梁国公当初未曾不是没有此目的,才和扬州那边彻底分宗的,这不,几代过去,当年种下的因,果就出来了。
叔父就在扬州府被那边周氏族长护得严严实实,虽说这里面还免不了利益输送,但那边周氏确实出了大力。
尤其在她叔父亲事上,那边周氏族长为她叔父挑选的岳家就可见一斑,许家私下拥有的海船份子并不少。
若说开国第一代承恩候的陈氏家族是洗白了的海匪世家,许家当年差不多就是姑苏一带的漕运小吏世家。
只是人与人的机缘不同,当年的陈氏家族因第一代承恩候父仇杀了元军,而许家那一代当家人就比较圆滑。
在元朝,汉人的地位就非常低下,而许家直到元朝末年,在当时的那一代当家人带领下居然混得很不错。
之后,在元朝末年,即将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时,当时那位当家人又作出了隐退祖地的决定。
彻底带家人族人放手漕运小吏差事,不掺和各路起义军争斗中之后退到祖地,虽有惊却无险避开那期间战乱。
再之后,就是大梁建国,那位当家人就令其长子带领部分族人从乡下的祖地回到城中扬州府发展。
而他本人?
凭着听来的各路消息,再联系起来得出的结果,她要没猜错的话,当时那位当家人肯定不是真正放手差事。
只不过是从明处的漕运小吏转到实实在在的混漕运,这有了如今的许家私下连海船份子都占不少一说。
许家是真正的巨富。
她师父母亲留下的那一笔嫁妆算是不少了吧,还是身为梁国公府嫡长女的郡主了,但,她婶娘的陪嫁?
除了皇家赏赐的陪嫁品,还有梁国公府陪嫁的古籍孤本等一些不好估计价值的嫁妆,她婶娘的陪嫁未必比她师父母亲少。
婶娘亲口说的,她婶娘那一份嫁妆单子当时因为还要在衙门备案的缘故,所以只是明面上的陪嫁。
可想而知,身为许家家主唯一嫡女的婶娘,且上有两位嫡兄,下有一位嫡弟的婶娘,自幼起有多受宠。
像她儿子这个洗三礼,礼物收到手软,铺子、庄子、长命锁之类的就有不少,她家圆哥儿如今就已经不是一般富有。
何况是她婶娘出嫁之前,抛开自幼起收到的贺礼全部归于她婶娘私库不说,单单自幼起的月钱就增没减。
七七八八加起来,贴已肯定很乐观,不得不说那边周氏族长是用了心思给她叔父挑了一门能吃软饭的好亲事。
顾文轩听到这里差点笑喷,实在难以想象先生吃软饭的样子,为免笑出声打断周半夏话到一半。
“一是有了,二呢?”
“二?”刚刚想接着说什么来着,算了,不为难脑细胞了,周半夏当即脑袋一甩,“二,自然是言归正传。
你想,第一代梁国公既然先后给那边族里置下祭田,那是不是说明那边祭田就不可能全部挨在一起了?”
“这个道理,我自然知道,可对方当年置办祭田的时候不管前后哪一次,不可能只买百亩田地。
我们和那些大人物没有可比性,就是赵大人当年殿试得了第五名,中二榜进士,不过是置下两百亩祭田。”
这话说的,那你想等回头中举给族里置办几亩祭田来着?周半夏有些傻眼了,“等你中举,你想捐几亩祭田银子?”
“二十亩。”
“……会不会太多?”
“二十亩银子了,还不多?”顾文轩一脸受惊,“一亩田当十两银子,二十亩就要二百两银子了好不好?
中个举人就要捐二百两银子,就是万幸拿到解元,得到的奖励还要分出去,我帮族里考了?哪门子的道理!”
“……”你要这么算,没法聊了,周半夏哭笑不得扶额瞪他,“正经点,赵大人中举是不是置下百亩祭田?”
“可以这么说,但那百亩祭田,说是赵大人中举给族里置办的百亩祭田,实则第一次就是二十亩祭田。
之后还是赵夫人有喜,当时赵家学堂想要请夫子,还要扩大学堂什么的,赵夫人就派人送回一千两银子。
赵家族长就将剩余的银子买下八十亩好田孬地,对外声称他们赵家麒麟子给他们家族置办了百亩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