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粥碗,用手轻轻抚过那卷《科举监察令》,纸张的触感带着昨夜未散的余温,仿佛还残留着自己奋笔疾书时的激情。
小黑在一旁轻声说道:“公子,王上已经朱批‘立意深远,准议来朝’,还特意吩咐尚工坊送来新的笔墨,又送了一炉暖炭过来。”
嬴骜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没想到自家亲爹不仅理解自己的志向,还如此细心地关怀着自己。
嬴骜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宫廷景象,心中思绪翻涌。他知道,三日后的大朝议将是一场硬仗,朝中那些既得利益的权贵们必然不会轻易让这份《科举监察令》通过。
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深知科举制对于大秦的重要性,它能为寒门子弟打开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能为大秦选拔出真正有才学、有抱负的人才,能让大秦的江山更加稳固。
他转身回到案几前,再次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些关于大朝议上可能遇到的质疑以及应对之策。小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对公子的敬佩又增添了几分。他虽不懂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但他知道公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随着大朝议之期的临近,廷尉府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官员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朝议做着准备,有的忙着整理相关的资料,有的则在私下里讨论着《科举监察令》可能带来的影响。
而嬴骜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研读各种典籍,为的就是能在大朝议上以理服人,让那些反对的声音无话可说。
终于,三日后的大朝议来临了。嬴骜身着华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大殿。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畏的勇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自己为了大秦的变革而奋斗到底。
大殿内,朝臣们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嬴政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众人,然后缓缓开口说道:“今日大朝议,便议这《科举监察令》。”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朝臣们交头接耳,有的面露忧色,有的则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一位老臣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紫色官服,头戴高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微微躬身,向嬴政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王上,这《科举监察令》虽立意深远,但实乃动摇国本之举啊。如今朝中官员,大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世代为官,为大秦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身这科举制,让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同场竞技,就已经让很多人心生疲惫,如今延宁君还出了这个《科举监察令》,恐会引发朝堂动荡,不利于大秦的长治久安啊。”
嬴政听闻,眉头微微一皱,但并未立刻开口反驳。他目光转向嬴骜,示意他来应对。嬴骜微微点头,然后向前一步,目光坚定地看向那位老臣,
说道:“老大人所言差矣。世家大族确实为大秦做出了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永远占据朝堂。科举制并非是要取代世家子弟的地位,而是为了给更多有才学、有抱负的人一个机会。”
“大秦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若只依靠世家大族,久而久之,朝堂之上必将暮气沉沉,缺乏活力。”
另一位朝臣也站了出来,他身着青色官服,面容冷峻。他冷笑一声,说道:“延宁君所言虽有道理,但科举制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且不说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单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就难以确定。若选拔出来的人才并不能胜任官职,那岂不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嬴骜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答道:“这位大人所言正是科举制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监督,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官职设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如文官注重文采与谋略,武官注重武艺与胆识。而且,我们还可以设置试用期,让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考验,若不能胜任,则予以淘汰。”
朝臣们听了嬴骜的回答,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则依然面露疑色。嬴政看着嬴骜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当。他清了清嗓子,然后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延宁君说的如何。”
“王上,臣以为,延宁君所言甚是有理。科举制虽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它对于大秦的未来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放弃变革。”李斯开口说道。
听到李斯的话,就有人想上前反对,结果被身边的人死死的拉住。
嬴政见此,心中冷笑了一声,知道对方这是暂时停止了对这件事的撕咬,静待日后,当时嬴政并不放在心上;“今日,寡人决定,正式推行《科举监察令》,从即日起,开始筹备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
朝臣们听了嬴政的决定,纷纷跪地行礼,齐声说道:“王上圣明。”嬴骜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大秦的变革之路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爹,你吃口这个肉,我让膳房特意腌了后用炙烤后加了椒盐的。”嬴骜一边说一边用公筷给他爹嬴政夹了一筷子的肉,满眼期待的看他爹,准备听听他爹的评价。
嬴政微微一笑,接过儿子夹来的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片刻后,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头说道:“味道确实不错,炙烤得恰到好处,椒盐也添了几分风味,骜儿有心了。”
嬴骜听到父亲的夸奖,脸上顿时洋溢起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是欢喜。他搛起另一箸青菜放入父亲碗中,轻声道:“爹每日操劳国事,也该多用些蔬食调理身子。”
嬴政抬眼看向儿子,见他眉宇间既有少年意气,又藏着几分沉稳,不禁感慨万千。殿外秋风拂过廊下铜铃,清脆声响中,父子二人对坐夜谈,灯火摇曳,映得满室温情。
嬴政轻啜一口热茶,缓缓说道:“今日朝堂之上,你所言科举之策,实为长远之计。人才兴则国运昌,唯有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取人,方能聚天下英才为大秦所用。你能在年少之时便有此见识,实乃国之幸事。”
“然改革之路必多阻滞,你要做好准备,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为父虽在高位,亦须审时度势,步步为营。望你始终不忘今日之志,以天下苍生为念,砥砺前行。”
嬴政凝视着烛火,声音低沉而坚定:“昔年先祖能为我们打拼下如今的大秦的基业,能够让寡人能有一统六国的机会,靠的不只是铁骑与刀剑,更是纳百川之策、容万民之智。”
“今天的改革,就应该这样。不是靠强迫,而是靠制度来赢得信任,靠公心来凝聚力量。科举监察令,不只是选官的方法,更是为秦朝打下不朽的基础。”
“我虽然不知道你的具体想法,但是我知道,你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大秦着想,但看到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心里很高兴。”
夜深了,风冷,烛光摇曳,嬴政轻轻抚摸着桌子,目光穿越历史的尘埃,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学子们在殿前写字,万民在路边仰望。
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那么大秦朝还有什么可怕的?这就是天下归心的开始。嬴骜站起来,站在殿中,看着父亲平静的脸,认真磕头:“儿子一定记住您的教诲,把民心当成自己的心,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的责任。”
烛光照映下,父子两的身影投射在墙上,仿佛是两代君王精神的交接。风停了,铃不响了,夜更深了,但志向更明了。
嬴政缓缓站起来,走到窗前,推开一扇雕花的窗户,冷风和细雪悄无声息地飘进来。
他看着黑夜里渐渐出现的启明星,低声说:“星星在移动,时代在变化,只有变化是不停的。”
“今天我们父子策划的,不只是江山一代,而是千秋万代的制度。”嬴骜站在后面,专注地听着,心里波涛汹涌。
片刻的寂静后,殿外传来了更漏声,仿佛岁月在低语。嬴政转身,握住儿子的手,手掌相贴,温暖传递,“坚持志向就像心中有把尺,才能走得更远。”
“等到时候开科取士,你亲自主持,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秦朝的门,向有才能的人敞开。”
嬴骜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目光坚定如铁,低声回答:“儿子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让有才能的人不会埋没,让出身寒门的人也有机会进朝廷。”
殿内的烛火忽明忽暗,映照着他轮廓分明的脸,就像山河刚刚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