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四月二十,1627年6月3日,辰时三刻。
奉天殿丹陛之上,香炉氤氲缭绕,紫烟直上。
天启帝朱由校身着衮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虽略带青涩,眼神却透着几分务实的锐利。
御座之侧,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垂手侍立,蟒纹宦官袍服衬得他面色愈发沉峻,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带着无形的威压。
阶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东林党与阉党泾渭分明,却因安州大捷的消息,少了几分平日的剑拔弩张,多了几分复杂的期待。
辰正,鸿胪寺卿高声唱喏:“御门听政,始——”
“陛下,辽东急报!”
兵部尚书王永光出列,手持奏疏,躬身启奏,
“三月十三至十七,永明镇与东江镇联兵,于朝鲜安州大破建奴侵朝大军,生擒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及贝勒济尔哈朗、阿巴泰、岳托、硕讬、杜度等一众高层,建奴三万侵朝大军全军覆灭!”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响起低低的哗然。
“此战首功当归永明镇!”
王永光继续高声宣读,
“前登莱巡抚袁可立,率一万永明军于安州平原与阿敏主力会战,奋勇破敌,致使建奴主力损失过半,被迫退回安州城固守。”
“此次建奴入寇朝鲜,除了五万奴骑,还有六万饥民被驱赶入境,就食于朝。”
“其中两万已在正月十四的铁山大捷中被东江军解救,还有四万随阿敏主力南下。”
“阿敏主力至汉城,逼迫朝鲜国王李倧签下江都之盟,退兵时自己先生,而四万饥民在后,由叛将佟盛年率三千奴骑押解。”
“阿敏本欲等四万饥民到安州后,驱赶饥民冲击永明军大阵。”
“然三月十四夜间,其押解四万饥民的三千奴骑遭东江军伏击,饥民尽数获救。”
“次日凌晨,袁可立会同永明镇总兵颜思齐率两万永明军围攻安州北、西、南三门,独留东门诱敌遁逃。”
“阿敏率残兵突围,欲从朝鲜东部逃回辽东,却在山区遭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伏兵截杀,残部尽歼,阿敏等高层被俘。”
“三月廿一,东江舰队自清川江口出发,已于四月十五将阿敏等人解抵京师!”
王永光读完奏疏,殿内一片肃静,随即有老臣热泪盈眶,叩首称贺:
“陛下圣明,天佑大明!此乃萨尔浒之战以来未有之大捷!”
天启帝微微颔首,抬手道:
“诸卿平身,此战详情,朕已略知,今日朝会,便议四事:”
“一者,昭告天下捷报;二者,处置阿敏等俘虏;三者,封赏毛文龙等有功之臣;”
“四者,封赏永明镇及袁可立、徐光启、沈有容等旧臣。诸卿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阉党核心、兵部左侍郎崔呈秀立刻出列,高声道:
“陛下,阿敏乃建奴四大贝勒之一,多年来率部劫掠辽东,屠戮我军民无数,罪大恶极!”
“今被生擒,当押赴西市凌迟处死,传首九边,以振军威、以慰亡魂!”
“如此方能彰显天威,让建奴知晓犯我大明的下场!”
“崔大人所言极是!”
崔呈秀话音刚落,御史杨维垣等人纷纷附和,
“阿敏血债累累,若不诛杀,不足以平民愤,更不足以震慑建奴!”
“陛下,不可!”
礼部尚书林尧俞突然出列反驳,
“杀之易,换实利难,阿敏虽罪该万死,然其身为建奴贝勒,价值非凡。”
“建奴精锐尽丧于朝鲜,此时必然心胆俱裂,若以阿敏等人为质,可逼建奴归还辽东失地、释放被俘军民,再献粮饷百万石以换贝勒归返。”
“林大人此言差矣!”
崔呈秀立刻反驳,
“建奴狼子野心,岂会因几个人质便俯首帖耳?”
“当年我大明便是太过姑息,才让建奴坐大!致有萨尔浒之败!”
“如今我大明有永明镇野战之威,有东江镇擒酋之功,何必惧他报复?”
“诛杀阿敏,正是向天下昭示我大明反攻之决心!”
户部尚书毕自严出列缓声道:
“陛下,崔大人所言立威固然有理,林大人所言换利亦关乎国本。”
“今辽东连年战乱,粮饷匮乏,边军欠饷已达三月。”
“若能以阿敏等人为质,换取建奴粮食五十万石、战马两千匹,便可解辽东燃眉之急,让边军将士无饥寒之虞。”
“此乃一石二鸟之策,既可保威慑之力,又能获实际利益,何必非要杀之?”
“陛下,老奴以为,崔大人所言甚是。”
魏忠贤在御座侧轻声道,
“如今陛下倚重近臣辅佐,正是要立威于内外。”
“阿敏不杀,恐辽东军民以为朝廷软弱,更恐永明镇、东江镇恃功而骄。”
“杀之,既可振民心,亦可让边将知晓,功过赏罚皆在陛下一念之间。”
天启帝闻言,眉头微蹙,看向一直沉默的内阁大学士顾秉谦:
“顾爱卿,你以为如何?”
顾秉谦躬身道:
“陛下,老臣以为,诛杀易,留质难,但留质之利远大于诛杀。”
“永明镇虽战力强悍,然毕竟地处边隅,与朝廷联络尚需时日。”
“何况其虽以大明边镇自居,实为海商自立之义军,未必能听从朝廷调遣。”
“建奴虽败,沈阳、辽阳仍有重兵,若杀阿敏,皇太极必迁怒于辽东百姓,恐生报复之举。”
“不如先将阿敏等人打入锦衣卫诏狱,严加看管,一面派使者赴沈阳与建奴交涉,索要粮饷、土地;”
“一面观建奴动向,若其顽抗,再行诛杀不迟。如此进退有据,方为万全之策。”
殿内群臣争论不休,天启帝静静听着,良久开口:
“诸卿所言,各有道理。阿敏罪大恶极,诛杀之可泄民愤,留质之可换实利。”
“朕意已决!将阿敏等俘虏打入诏狱,严加看管,不得虐待。”
“再遣使传话皇太极,若建奴愿退出辽东边境五十里,归还被俘军民三万,献粮五十万石,便可放回次要俘虏二人。”
“若拒不从命,朕便在西市公开处斩阿敏,让天下皆知建奴叛逆之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