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烟霞洞,离开昆嵛山。李玉带着几个人来到海边,站在海边李玉指着海里不远处一座岛说:“那个岛就是刘公岛,也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地方。李玉说海战中,邓世昌邓大人指挥的致远舰起火,他指挥致远舰冒着熊熊大火,冲向敌舰吉野号,准备与敌舰同归于尽。因鱼雷发射筒被击爆炸,舰体爆裂,他与250多名官兵同是时遇难 。这样为国家慨然赴死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代代相传永不服输。还有感人的是,他的爱犬太阳,咬住他的辫子救他。可是他抱定舰在人在,舰沉人于舰共同殉国的信念,使他不愿意生还。他抱住自己的爱犬,一同沉于大海。
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也拍打着每个人的心房。刘公岛在远处的海面上静默着,像一头伏在水中的巨兽,承载着百年前的硝烟与悲壮。
小九摘下帷帽,任凭海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平日里灵动的眼睛此刻盛满了肃穆。她望着那座岛,又看了看身边的李玉,声音轻轻的:“邓大人……他们明明知道船着火了,为什么还要往前冲?”
“因为身后是家国。”李玉的声音有些沉,目光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仿佛能看见当年致远舰冒着浓烟冲向敌舰的身影,“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艘在风浪里飘摇的船,他们是想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为这艘船挡住一点浪。”
泉灵儿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金瓶,灵泉在里面泛着幽幽的光,像是在为那些逝去的英灵哀悼:“250多个人……他们的家人该多难过啊。”
“可他们没有退路。”玉珊望着刘公岛,语气里带着敬佩,“就像我们面对峰煞,明知结界可能撑不住,也绝不会后退一步。因为我们退了,身后的族人就没地方可退了。”
岸边有座小小的纪念馆,里面陈列着甲午海战的遗物:生锈的炮弹、破损的军旗、泛黄的照片……小九看着照片里那些年轻的水兵,有的甚至比她还小,眼眶忽然红了:“他们也怕吧?可还是往前冲了。”
李玉指着一张邓世昌的画像,画像上的人目光坚毅,透着一股不屈的劲儿:“邓大人说过,‘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他们不是不怕,是把对家国的爱,看得比生死更重。”
纪念馆的讲解员路过,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补充:“每年都有好多人来这儿,不光是中国人,还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家都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勇气,能让一群人在绝境里还想着冲锋。”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正落在刘公岛的轮廓上,给那片海域镀上了一层悲壮的金色。小九忽然捡起一块贝壳,在沙滩上画了一艘歪歪扭扭的船,船上画着好多小圆圈,代表着水兵。
“他们没消失。”她低着头,声音有点哽咽,“就像虚幻城的英灵,就像于七将军,他们的勇气还在海里飘着,护着这片海呢。”
泉灵儿蹲下来,陪她一起画,画了个巨大的波浪,把船包裹在里面:“对,就像灵核的光护着我们,他们的勇气也在护着这里的人。”
李玉望着她们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的刘公岛,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力量。从王懿荣到于七,从丘处机到邓世昌,这片土地上的人,仿佛总有着一种相似的骨血——平时或许平凡,可到了危难时刻,总能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为了守护的东西,不惜燃烧自己。
这或许就是胶东半岛最动人的风景,不是红透的苹果,不是秀丽的山水,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份“宁折不弯”。
“该回去了。”李玉轻声说,“我们的战场,还在等着我们。”
小九和泉灵儿点点头,把沙滩上的画用海水轻轻抹去,像是在与那些英灵告别。踏上星舟时,小九忽然从篮子里拿出最后一个栖霞苹果,放在了岸边的礁石上:“给邓大人他们尝尝,胶东的苹果,很甜。”
星舟缓缓驶离岸边,刘公岛渐渐远去,可那份大无畏的精神,却像一粒种子,落在了每个人心里。他们知道,不管是陆地的海战,还是海底的对抗,守护的意义从来都一样——为了身后的家园与同胞,纵前路有千难万险,亦当一往无前。
而珊瑚海的浪涛,终将与胶东半岛的海风呼应,诉说着同样的信念:有些牺牲不会被遗忘,有些勇气终将传承,因为守护的光,永远在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