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科院的紧急会议室内,电扇全力运转也驱散不了四十度的高温。。
方稷推门而入时,发现全国顶尖的农业专家已齐聚一堂,抗旱育种专家王立军的衬衫后背湿透了一大片;土壤学家陈教授;年轻的基因工程专家林博士。
\"各位,情况远比想象的更严峻。\"农业部部长站在投影幕布前,红光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减产已成定局,现在更重要的是想一想怎么才能救一下粮食。\"
\"中央要求我们,\"部长声音沙哑,\"必须在这个星期内拿出应对方案。\"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突然,西北旱作所的老专家刘振邦拍案而起:\"我提议启动'候鸟农业'计划!\"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线,\"让作物跟着适宜气候走!\"
\"来不及了!\"南方水稻所的吴教授摇头,\"基础设施跟不上,农民也缺乏跨区种植的经验。\"
争论越来越激烈。方稷注意到角落里的林博士欲言又止,便示意他发言。这位戴着厚镜片的年轻人怯生生地说:\"我们就按常规的增加10cm的深水灌溉,和喷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溶液增加营养不行吗?\"
\"胡闹!\"一位老专家打断他,\"这样的天气,人都不一定用水够,你让乡亲们把水深灌加灌田地这不是胡闹吗!\"
会议室再度陷入僵局,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林博士被呵斥得缩了缩脖子,厚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不安。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我...我只是...\"林博士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变成了自言自语。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在白大褂领口洇出一片深色的痕迹。
方稷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窘迫,轻轻咳嗽了一声:\"林博士的想法虽然简单,但也不失为一种应急之策。\"他转向那位怒气冲冲的老专家,\"张老,现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我们确实需要集思广益。\"
老专家张教授重重地哼了一声,拿起桌上的蒲扇使劲扇着。汗水顺着他花白的鬓角流下,在已经湿透的衣领上又添新渍。\"方教授,不是我不讲理。\"他用扇子指着窗外,\"你看看这天气,水库都见底了,哪来的水给庄稼深灌?\"
会议室里的温度似乎又升高了几度。方稷看到几位来自干旱地区的专家都默默点头,而来自南方的专家则面露难色。角落里,一位来自黄淮平原的老农技员突然开口:\"俺们那儿的水井都抽不上来水了,再这么灌,人喝的水都没了...\"
林博士的脸涨得通红,他局促地推了推眼镜,声音发颤:\"我...我确实考虑不周。但是作物在高温下蒸腾加剧,如果不保证水分供应...\"
\"保证?拿什么保证?\"张教授猛地拍桌而起,桌上的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年轻人,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地方连人喝的水都要定量分配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方稷注意到林博士的眼圈已经红了,这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显然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
\"各位,冷静一下。\"方稷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林博士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作物在高温下需要更多水分。但张老的担忧也很现实。\"他在白板上画了个示意图,\"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是增加灌溉量,而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农业部的小王突然插话:\"方教授,您是说...像以前滴管式灌溉技术?\"
\"对,但不完全。\"方稷的笔在白板上快速移动,\"我们可以结合覆膜保墒、微量灌溉和抗旱品种,形成一套组合方案...\"
争论渐渐平息,专家们开始认真讨论这个折中方案。只有林博士还站在原地,眼神黯淡。方稷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灰心,你的专业素养很好,只是需要更多实践经验。\"
林博士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方教授,我...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其实我在德国留学时研究过一种保水剂...这是一种新型复合保水剂。它由改性淀粉和丙烯酸盐共聚物组成,吸水率能达到自身重量的300-500倍。\"
会议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安静下来。张教授眯起眼睛:\"说具体点,这东西怎么用?\"
\"可以直接拌种,也可以穴施。\"林博士快步走到白板前,画出示意图,\"它在土壤中形成微型水库,能缓慢释放水分。更重要的是...\"他的笔尖在白板上顿了顿,\"它能重复吸水-释水至少5个周期,有效期长达3个月。\"
方稷注意到几位老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来自西北的刘研究员突然发问:\"成本呢?农民用得起吗?\"
\"这正是最关键的。\"林博士的嗓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我们实验室已经完成了国产化工艺,用玉米淀粉代替进口原料,成本降低了70%。\"
他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些白色粉末,\"这是我带回来的样品。\"
方稷接过样品袋,轻轻捻了捻。粉末在指尖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触感异常干燥。\"吸水效果怎么样?\"
林博士立即拿来一瓶矿泉水。当他把一勺粉末倒入水中时,奇迹发生了,粉末在接触水的瞬间膨胀成透明的凝胶状,眨眼间就将整瓶水吸收殆尽,变成了一团晶莹的果冻状物质。
\"老天爷...\"张教授瞪大了眼睛,连蒲扇都忘了摇。
\"更妙的是它的温度适应性。\"林博士继续解释,\"我们在55c高温环境下测试,保水效率仍能保持85%以上。而且...\"他掰下一小块凝胶,轻轻一挤,水珠便均匀地渗了出来,\"释放速度会随着土壤干旱程度自动调节。\"
会议室里的气氛完全变了。方稷看到几位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已经凑到前面,争相查看那个神奇的小袋子。
\"这东西...能大规模生产吗?\"农业部长也忍不住发问。
林博士点点头:\"设备改造两周就能完成。如果紧急动员的话...\"他快速计算着,\"一个月内可以供应20万亩的用量。\"
方稷突然想到什么:\"林博士,这个保水剂和抗旱品种配合使用的话...\"
\"效果会叠加!\"年轻人兴奋地接过话头,\"我们做过对比试验,抗旱品种配合保水剂,水分利用效率能提高40%!\"
张教授突然大笑起来,拍着林博士的肩膀:\"好小子!有这样的宝贝怎么不早说!\"他转向方稷,\"老方,我看这保水剂可以纳入我们的'热土守护'计划,作为应急方案的核心技术!\"
窗外的热风仍在肆虐,但会议室里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同。方稷看着正在详细讲解技术参数的林博士,突然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或许,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就藏在这些年轻人的创新思维里。
\"就这么定了。\"方稷一锤定音,\"立即成立保水剂专项小组,林博士任技术负责人。我们要在一个月内,让第一批产品送到最需要的农户手中。\"
散会时已是深夜。林博士追上正要离开的方稷,
\"方教授,谢谢您。\"年轻人递上一瓶冰镇的矿泉水,\"今天要不是您...\"
方稷接过水,却没有喝,而是把它放进了包里:\"谢谢,你的好意我收下了明天再喝。\"他望着远处干涸的河道,轻声道:\"你今天有保水剂当然是很好,但是还是要记住,搞农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咱们提出的方案一定是老百姓能执行好执行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