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庐州,仿佛被投入了一只巨大的熔炉。毒辣的日头悬在毫无云翳的天穹,肆无忌惮地倾泻着光与热,连聒噪的蝉鸣都被这持续的高温熬煮得有气无力。
然而,在西郊那片被严密警戒线层层拱卫的土地深处,在“羲和”可控核聚变示范工程那庞大如同钢铁山脉的环形建筑内部,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里感受不到丝毫伏天的酷热,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带着金属与绝缘材料特有气味的恒温恒湿的冰冷。
巨大的空间里,充盈着设备运行的低沉嗡鸣,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与精密仪器运行时发出的高频电流“滋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神经高度紧绷的背景音浪。
陈羽墨站在中央控制大厅那面占据整堵墙的巨大环形屏幕前。
屏幕上不再是瀑布般倾泻的单一数据流,而是被分割成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窗口,每一个窗口都在疯狂刷新着代表不同系统状态的参数和曲线——超导磁体线圈的电流与液氦温度、第一壁冷却回路的压力与流量、偏滤器靶板的温度分布、燃料注入系统的精度校准、能量提取系统的功率模拟…还有最核心的,那代表未来“太阳之心”的环形真空室内部,各种传感器传回的、关于真空度、磁场位形、杂质浓度的实时监控。
他身上的深蓝色工装已被汗水浸透后背,紧紧贴在皮肤上,带来一丝黏腻的不适感,额前的碎发也被汗水濡湿,贴在棱角分明的额角。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如同淬火的寒星,锐利、专注、一瞬不瞬地扫视着屏幕上每一个跳动的数字、每一条变化的曲线。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金属控制台边缘敲击着,发出极其细微、富有节奏的“嗒嗒”声,仿佛在同步计算着整个系统的脉搏。
半年。
如同被按下了加速键。
从初四那天,第一块巨大的超导磁体环段被精密的天车吊装就位开始,这座承载着人类终极能源梦想的钢铁巨兽,便在这片冰冷的地下空间里,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生长”起来。
陈羽墨如同扎了根的磐石,几乎寸步不离地钉在这指挥中枢。他协调着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如同指挥一场庞大无比的精密战役,解决着安装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接口冲突、精度偏差、管线干涉…他亲自审核每一份核心系统的调试报告,在无数个深夜与黎明,带领团队反复推演、优化着那套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点火启动程序。
汗水无数次浸透工装,又被中央空调的冷风吹干,留下淡淡的盐渍。眼底的红血丝如同蔓延的蛛网,从未真正消退。睡眠被压缩到极致,往往是靠在椅背上短暂地闭目养神十几分钟,便被新的数据警报或系统提示唤醒。
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清瘦了些许,但整个人的气势却如同被反复锻打的精钢,愈发沉凝内敛,带着一种即将出鞘的锋芒。
意识深处,烛龙冰冷而精确的信息流从未停歇:
【指令:实时监控超导磁体d7环段液氦循环泵轴承振动频谱。】
【指令:对比分析第一壁冷却回路当前热工参数与点火启动预案模型偏差。】
【指令:调用“炽翎”材料数据库,复核偏滤器主动冷却单元热应力承载裕度。】
【指令:执行等离子体约束磁场位形优化算法迭代(第37次),目标:提升初始约束稳定性0.5%…推演中…】
烛龙的存在,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尺和最冷静的脑。它将庞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决策建议,将海量的计算力用于优化每一个微小的环节。
但最终,那些需要直觉、经验和决断力的关键抉择,那些需要与现场工程师、与楚老周老激烈讨论甚至拍桌子定下的方案,依然需要陈羽墨去承担。他像一根坚韧无比的神经束,连接着跨越维度的知识宝库与冰冷现实的工程实践。
“陈总!”一名负责能量提取系统的工程师快步走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递上一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机器余温的报告,“与国家电网联合进行的首次模拟并网冲击测试报告!三次冲击,电网侧频率波动最大超出安全阈值0.15hz!他们的总工…要求我们立刻优化缓冲滤波策略,否则…”
陈羽墨接过报告,目光如电般扫过关键数据。他没有立刻回应工程师,而是直接拿起加密通讯器,拨通了国家电网调度中心最高级别的专线。几秒钟后,一个沉稳中带着凝重的声音传来:“陈总工,数据看到了?波动太大!你们那‘太阳’还没点着,我们的电网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李总工,”陈羽墨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报告收到。波动源已定位,是次级能量转换回路的瞬态响应过冲。我已调整预案,增加一级动态无功补偿和主动阻尼控制模块。新的滤波参数和补偿策略已同步发送至贵方终端。请立刻复核,一小时后,进行第四次冲击测试。”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在快速浏览陈羽墨同步过去的数据和方案。“…好!方案可行!我立刻安排!”李总工的声音明显缓和下来,带着一丝叹服,“陈总工,你这反应速度…我服了!一小时后见分晓!”
放下通讯器,陈羽墨立刻对身边待命的工程师下令:“通知能量组,按‘羲和-并网预案V4.7’执行参数更新!同步启动备用滤波电容组预热!一小时后,第四次冲击测试,必须成功!”
“是!”工程师精神一振,立刻转身飞奔而去。
这只是庞大调试洪流中的一朵小小浪花。类似的挑战,这半年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从超导磁体失超保护系统的毫秒级响应验证,到燃料弹丸注入时机的纳米级精度控制,再到此刻关乎未来能源输出的并网稳定性…每一个环节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容不得半分差错。
时间在高度紧绷的调试中飞速流逝。窗外的烈日由东向西,再沉入地平线,指挥大厅内却是不分昼夜的灯火通明。当第四次模拟并网冲击测试的数据最终显示电网频率波动稳稳控制在安全阈值之内时,控制大厅里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欢呼!这标志着“羲和”这头巨兽未来输出的能量,终于找到了驯服和融入人类能源网络的安全通道!
深夜,陈羽墨独自一人,穿过灯火通明却安静了许多的中央大厅,走向那座被层层防护门隔绝的核心区域——真空室总装平台。
厚重的防辐射门无声滑开。
眼前豁然开朗。
巨大的穹顶之下,是令人灵魂震颤的景象!
那庞大到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环形装置,如同钢铁铸就的宇宙星环,在冰冷的工业灯光下,闪烁着冷峻而完美的金属光泽。
超导磁体巨大的线圈如同巨龙的脊骨,紧密而精准地环绕着中央的真空室。无数粗壮的管道、密集的线缆、闪烁着指示灯的精密设备,如同巨兽的血管与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却又井然有序地连接着它的每一个“器官”。在最核心的位置,那由特殊合金打造的环形真空室,如同巨兽搏动的心脏,静静地等待着被点燃的时刻。
空气里弥漫着特种绝缘漆、冷却剂和一种…崭新的、带着未来感的金属气息。一种无形的、磅礴的、蓄势待发的力量感,充斥在这片巨大的空间里,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
陈羽墨站在高高的观测平台上,俯瞰着脚下这凝聚了无数人心血、智慧与汗水的钢铁造物。半年的艰辛、疲惫、压力,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作了无声的潮汐,在胸中汹涌激荡。这就是他们即将尝试点燃的“人造太阳”!是人类驾驭星辰之力的终极梦想!
意识深处,烛龙的信息流平静滑过,如同冰冷的溪流注入灼热的熔岩:
【系统自检完成度:99.8%。】
【关键节点冗余校验通过率:100%。】
【首次点火约束及能量增益目标模型推演完成。】
【基于当前系统状态及环境参数,点火成功概率评估:95.7% ± 1.2%。】
95.7%!
一个冰冷、精确、却足以让任何心脏狂跳的数字!
这是人类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是无数先驱者梦寐以求的临界点!
陈羽墨的指尖无意识地蜷紧,深深吸了一口这混合着金属与未来的冰冷空气。他深邃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针,缓缓扫过真空室那光滑如镜的内壁,扫过那些即将承受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第一壁模块,扫过精密如钟表般的燃料注入端口,最终落在那片象征着能量提取与希望的核心区域。
伏天的酷热被彻底隔绝在外。这里只有冰冷的钢铁,精密的仪器,和一颗即将被点燃的、属于人类未来的星辰之火。
临界之灯,已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