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县鱼三被擒、海域垄断被打破的消息,如风过水面,很快传遍了幽州南部。渔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都说龙刺史夫妇是天神下凡,为百姓除了大害。但玉倾城心里清楚,鱼三虽倒,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并未彻底清除——那些依附鱼三的牙行、码头把头、甚至县衙里的蛀虫,仍在暗中观望,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要彻底击垮这种垄断,不能只斩草,必须除根。” 玉倾城在给龙天策的信中写道,“鱼三能垄断赤鳞鱼,靠的不仅是暴力,更是对‘交易渠道’的控制。他霸占了最好的渔港,勾结了城里最大的几家酒楼和干货铺,渔民的鱼要么卖给他们,要么就烂在手里。若不打破这层枷锁,迟早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鱼三冒出来。”
此时的龙天策,刚在北部边境与契丹达成临时互市协议,收到玉倾城的信,深以为然。他立刻回信:“夫人所言极是。破垄断易,建秩序难。烦请夫人与刘晔先生联手,在南部推行‘三策’,务必让交易公平,让民生安稳。”
玉倾城接到回信,与恰好巡查南部的刘晔商议后,一场旨在彻底摧毁垄断根基的“新计谋”,悄然展开。
第一策:建“公市”,断其渠道。
玉倾城以“凤凰公主”的名义,奏请朝廷批准,在幽州南部的安平、望海、渤海三郡,各设立一处“官办渔市”,称为“公市”。
公市由官府直接管理,设有专门的计量官、定价官、税官,所有渔民的海产,均可在公市内自由交易,买卖双方当面议价,官府只收取百分之一的交易税,且公开透明,每日在市口张贴交易价格和税收明细。
为了吸引渔民和商户,公市还推出了“三保”政策:保计量公平(使用官府统一打造的衡器)、保货款安全(设有专门的银号代收代付)、保纠纷速断(公市内设调解处,由刘晔亲自培训的调解员处理买卖纠纷,当日事当日毕)。
公市开张首日,望海县的渔民们半信半疑。老渔民王老五试着将一网刚打的黄花鱼送到公市,计量官仔细称重,定价官参照市价给出公道价格,一个来自青州的商户当场买下,银号立刻将货款兑给了王老五。全程不过半个时辰,没有打手骚扰,没有克扣斤两,王老五拿着沉甸甸的铜钱,激动得手都在抖。
“真的不抽成?真的没人敢抢?” 周围的渔民围上来问。
王老五举起钱袋,晃得叮当作响:“千真万确!公市的官爷们说了,以后咱们的鱼,想卖给谁就卖给谁,价钱自己说了算!”
消息传开,渔民们蜂拥而至。往日被鱼三及其爪牙控制的渔港,顿时变得冷清;而公市内外,人头攒动,商船云集,连周边州郡的商户都闻风而来——公市的鱼,不仅新鲜,价格还比鱼三垄断时低了近一半。
那些依附鱼三的牙行和酒楼老板,见渔民们都去了公市,自己手里没了货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公市进货。玉倾城早有准备,让公市对所有商户一视同仁,只要遵守规则,均可采购,但绝不允许任何人再搞“包场”“垄断”——谁敢在公市闹事,立刻由驻市的亲兵拿下,交给杜哲按律严惩。
第二策:扶“散户”,破其同盟。
鱼三能长期垄断,还得益于他与几个大渔户的“同盟”——他默许这几个大渔户在垄断海域捕鱼,条件是他们必须将鱼低价卖给自己。这些大渔户,成了鱼三控制渔业的“帮凶”。
玉倾城和刘晔经过调查,将这几个大渔户的名单列了出来。但他们没有直接打压,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首先,公市专门为“小渔户”设立了“互助区”,提供免费的修补渔网工具、低价的渔船租赁服务,还请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传授捕鱼技巧。小渔户们抱团取暖,捕鱼量渐渐上来,不再需要依附大渔户。
其次,对那些大渔户,刘晔亲自登门拜访,晓以利害:“你们跟着鱼三,看似赚得多,实则是替他打工,还要担着助纣为虐的风险。如今公市开张,你们若肯改过自新,将鱼拿到公市交易,官府不仅既往不咎,还会优先收购你们的渔获,帮你们联系更远的客商。”
有两个大渔户动摇了。他们看着公市的热闹,又听说鱼三在狱中已经招供了如何胁迫他们“同盟”,担心被牵连,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将当天的渔获全部送到了公市。
玉倾城立刻抓住机会,在公市门口贴出告示,表扬这两个大渔户“知错能改”,并当众宣布,他们的渔获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
剩下的几个大渔户见状,再也坐不住了。鱼三倒了,靠山没了,小渔户们也不依附自己了,若再顽抗,只能被彻底边缘化。他们纷纷效仿,主动与公市合作,鱼三苦心经营的“渔业同盟”,不攻自破。
第三策:兴“渔产”,固其根本。
打破垄断,建立公市,只是第一步。要让南部真正安定,还得让渔民们有长远的生计,不再为“能不能打到鱼”“能不能卖好价钱”发愁。
玉倾城和房衍(此时已赶到南部)经过调研,发现望海县的渔民只会“捕”,不会“养”,每年冬季鱼少的时候,日子就过得格外艰难。
于是,他们推出了“渔产振兴计划”:
1. 推广养殖:从长安请来渔业博士,在滹沱河下游开辟鱼塘,教渔民养殖鲤鱼、草鱼等淡水鱼,弥补冬季海产不足的缺口。官府提供鱼苗和技术,渔民只需在收获后,按比例上交少量成鱼即可。
2. 深加工:在公市旁设立“渔产工坊”,请师傅教渔民将海鱼晒成鱼干、腌制成咸鱼、熬制成鱼露。这些加工品便于储存运输,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利润也比鲜鱼高得多。工坊由渔民入股,收益按股分红,官府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监管质量。
3. 拓销路:房衍利用自己在楚州、长安的商脉,联系了数十家皇商和大酒楼,与公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渔民的渔获“产得出,卖得掉”。他还组织了一支“渔产商队”,由公市统一调配,将望海县的鱼干、咸鱼销往中原,甚至远销西域。
这三策一出,如同釜底抽薪,彻底摧毁了恶霸垄断的根基。
渔民们有了公平交易的公市,不必再受盘剥;有了养殖和深加工的手艺,不必再靠天吃饭;有了稳定的销路,日子越过越红火。那些曾经依附恶霸的爪牙,见渔民们都忙着捕鱼、养殖、做生意,没人再理会他们,要么改邪归正,加入渔产工坊当工人,要么灰溜溜地离开了南部。
三个月后,龙天策再次巡查南部。
他看到望海县的公市,每日交易量是鱼三垄断时的五倍,渔民们脸上带着笑容,忙着卸货、交易、算账;滹沱河下游的鱼塘里,渔民们划着小船投喂鱼苗,岸边的渔产工坊里,飘出咸鱼和鱼露的香气;港口内,“渔产商队”的船队整装待发,船头插着“幽州公市”的旗帜,正要驶向中原。
“将军,” 刘晔递上一份报表,“这三个月,南部三郡的渔税,比去年全年还多了三成,而且没有一起渔民上访,没有一次商户纠纷。”
玉倾城笑着补充:“前几日,青州刺史还派人来,说想跟咱们公市合作,引进望海县的养殖技术呢。”
龙天策站在公市的高台上,望着这片曾经被垄断阴影笼罩、如今充满生机的土地,金发黑眸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他想起刚到幽州时,黄强说“缺能盘算的人”;想起王二柱跪在府外哭诉的模样;想起鱼三的嚣张和渔民的愁苦。而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南部获安,不是因为我们打掉了一个鱼三,” 龙天策对身边的人说,“而是因为我们建立了让百姓能安心生活、公平赚钱的规矩。这规矩,才是‘新篇章’的根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公市的牌匾上,“幽州公市”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渔民的号子声、商户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安宁而富足的乐章。
幽州南部,这片曾被垄断和欺压困扰的土地,终于彻底摆脱了阴霾,迎来了真正的长治久安。属于这里的“新篇章”,不再是对恶霸的声讨,而是对公平、对秩序、对百姓安居乐业的赞歌。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场看似简单的“再施一计”——但这计谋的背后,是对民生的深刻理解,是对“防患于未然”的长远考量,更是开启一个新时代所必需的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