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武十九年的春风,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拂过杞县的田野。汴河两岸的麦田,已是一片返青的嫩绿,新修的水渠里,春水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曾饱经沧桑的土地。
县衙内,龙天策正在批阅最后一批公文。案几上,一份来自神都的明黄圣旨,静静躺着,墨香尚未散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杞县县令龙天策,在任一年,政绩卓着,民望所归。其推行新政,均平赋役,兴修水利,兴办教化,尤以‘士绅同耕’‘火耗归公’诸策,利国利民,成效斐然。今特擢升其为睢阳太守,秩从三品,即刻赴任,望其再接再厉,整饬地方,安抚百姓,勿负朕望。钦此。”
短短几行字,却凝聚着龙天策在杞县三百多个日夜的心血。
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走到窗前,望着县衙外熙熙攘攘的街道。一年前,他初来杞县时,这里还是一片萧条,百姓面有菜色,士绅横行霸道。而如今,街道整洁,商铺林立,百姓的脸上多了笑容,孩子们背着书包(凤鸣学堂统一制作),蹦蹦跳跳地去上学,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这便是他的政绩——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将军,不,现在该叫太守大人了。” 夜凌赤发束在脑后,黑眸中带着欣慰的笑意,“神都传来消息,陛下在朝堂上,亲自称赞您在杞县的作为,说‘龙爱卿年少有为,乃我大唐之幸’。”
龙天策转过身,笑了笑:“陛下谬赞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是百姓愿意相信我们。”
他口中的“大家”,包括与他并肩作战的夜凌、林冲、吴天狼;包括为新政出谋划策的刘晔、杜哲;包括在杞县辅佐他的属官;更包括他的妻子,那位以凤凰公主之名,在杞县掀起女子革新浪潮的玉倾城。
“倾城呢?” 龙天策问道。
“在凤鸣学堂,跟女学生们告别呢。” 夜凌答道。
龙天策点了点头,迈步向学堂走去。
凤鸣学堂内,玉倾城正站在一群女学生中间,她们中,有曾经的佃户女儿杏花,有被抢的民女,有贫家女子……此刻,她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睢阳,我会再办一所更大的女子学堂,也会把纺织坊办起来。你们若有愿意跟我去的,可以跟家里商量,我派人来接你们。” 玉倾城的声音温柔却坚定。
“公主殿下,我们跟您去!” 杏花第一个举手,眼中满是期待,“您教我们读书、织布,还教我们射箭,我们想跟您学更多东西!”
其他女学生也纷纷响应,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她们知道,是眼前这位女子,让她们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可能。
玉倾城看着这些女孩,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杞县的女子革新,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些女孩在,希望就在。
龙天策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消息很快传遍了杞县。
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到县衙外,想要送他们的“青天大老爷”一程。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手中,有的捧着刚收获的粮食,有的拿着自己织的布,有的提着一篮鸡蛋……
“龙大人,您不能走啊!” 张老汉拄着拐杖,老泪纵横,“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是啊,龙大人,杞县不能没有您!”
龙天策翻身下马,走到百姓中间,一一谢过他们的好意:“父老乡亲们,我龙天策虽然要走了,但在杞县推行的新政,会继续下去。接替我的县令,是我亲自举荐的,他会像我一样,为大家做主。”
他指着身边的一位年轻官员——那是他在杞县发现的人才,出身寒门,却有才干、有德行。
“大家放心,杞县会越来越好的。” 龙天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百姓们知道,留不住他们的好县令,只能将不舍化作祝福。
“龙大人,一路顺风!”
“到了睢阳,要好好保重!”
“我们会想您的!”
当龙天策的队伍离开杞县时,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再也看不见。
前往睢阳的路上,龙天策和玉倾城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聊着未来的规划。
“睢阳地处大运河畔,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比杞县繁华,也更复杂。” 龙天策铺开睢阳的舆图,指着上面的标记,“那里不仅有士族豪强,还有很多富商大贾,关系盘根错节,推行新政,怕是比杞县更难。”
“难才要去做。” 玉倾城靠在他肩上,语气平静,“杞县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不能照搬。睢阳的女子,或许更需要思想的解放,我们的女子学堂,可以办得更侧重于经史和实用技艺。”
“你说得对。” 龙天策点头,“睢阳是漕运重镇,粮食、商业是关键。我打算先从整顿漕运、规范商业入手,打击那些垄断漕运、盘剥商户的豪强。”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经过数日的跋涉,龙天策的队伍抵达了睢阳。
睢阳果然名不虚传,城墙高大雄伟,城内商铺林立,大运河上,船只往来如梭,一派繁华景象。但在这繁华之下,龙天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暗流——街道上,有穿着华贵的纨绔子弟横行;码头上,有恶奴欺压搬运工;商铺里,有富商与官吏勾结,哄抬物价。
“看来,睢阳的‘新篇章’,不会太好写啊。” 龙天策看着眼前的景象,金发黑眸中闪过一丝锐利。
前来迎接的睢阳县令和地方官员,看着这位年仅26岁的新太守,眼中既有敬畏,也有一丝怀疑——如此年轻,真能镇住睢阳这潭深水吗?
龙天策没有理会他们的目光,只是平静地说:“带我去府衙,即刻开始办公。”
睢阳太守府的大堂,比杞县的县衙,不知大了多少倍。龙天策坐在太守的位置上,看着下方的属官,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本太守初来乍到,有三件事,要即刻着手去做:
第一,整顿漕运。清查大运河睢阳段的漕运账目,严惩贪污挪用、盘剥商户的官吏和豪强。
第二,规范商业。制定商业税则,严禁哄抬物价、欺行霸市,保护中小商户的利益。
第三,兴办学堂。在睢阳城内,兴办官学和女子学堂,扩大招生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
这三道命令,与他在杞县推行的新政,一脉相承,却又根据睢阳的特点,有所调整。
属官们交换了一个眼神,显然没料到这位年轻的太守,一上来就如此雷厉风行。
“太守大人,”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吏,出列道,“睢阳不比杞县,这里的豪强富商,多与朝中大臣有牵连,整顿漕运和商业,怕是……”
“怕什么?” 龙天策眼神一厉,“无论他背后有谁,只要触犯律法,损害百姓利益,本太守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荡,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玉倾城站在屏风后,听着丈夫的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属于龙天策的“新篇章”,在睢阳,已经正式开启。
窗外,大运河的水声潺潺,仿佛在为这新的开始,奏响序曲。
26岁的龙天策,站在睢阳的土地上,回望杞县的一年,那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睢阳的未来,那将是他更广阔的舞台。
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荆棘,睢阳的豪强、富商,甚至朝中的旧势力,都可能成为他的阻碍。但他无所畏惧。
因为他身后,有支持他的皇帝,有同心同德的妻子,有跟随他多年的兄弟,更有千千万万期盼安稳的百姓。
开武十九年的春风,吹拂着睢阳的每一个角落,也吹拂着龙天策年轻而坚定的脸庞。
属于他的“新篇章”,属于睢阳的“新篇章”,正在这繁华而复杂的土地上,缓缓展开。这篇章,将延续杞县的革新精神,也将书写出更宏大、更辉煌的未来。而他,龙天策,将以26岁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