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武二十七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急切些。刚过清明,汴州的柳梢就绿得透亮,护城河的冰面彻底消融,泛起粼粼波光。然而,与这和煦春光格格不入的,是汴州百姓心中积压多年的隐忧——横贯河南道的汴水,已多年未曾大规模疏浚,河床淤塞,河道狭窄,每到汛期,两岸百姓都要提心吊胆,生怕洪水漫堤;而平日里,浅滩处处,漕运不畅,商船往往要搁浅数日,耽误了多少生计。
这份隐忧,在龙天策的心中,早已盘桓许久。清欠令、整肃官场、改造风月场……一系列重拳出击,为汴州扫清了积弊,充盈了府库,也赢得了民心。如今,是时候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疏浚汴水,加固河堤。
这日清晨,都督府的告示再次贴满汴州大街小巷,字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厚重:
“汴水淤塞,为患已久,害我民生,阻我漕运。今决意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使水畅其流,民安其居。现征调民夫十四万(按户抽丁,给予工钱),调遣兵马十四万(多为预备役,轮换服役),军民协力,共襄盛举。
特立规矩:民七分,军三分。即工程劳作,民夫承担七成,军士承担三成;物料调度,优先保障民需,军需次之;饮食补给,军民一体,不搞特殊。凡参与劳作,无论军民,按劳取酬,日食两餐,夜宿营房(民夫住临时棚屋,军士住营帐),不得克扣。”
告示一出,汴州再次沸腾,却与以往不同——这次的沸腾,更多的是振奋与期待。
“疏浚汴水?太好了!我家住在河岸边,每年汛期都睡不安稳!”
“军民一起干?还有工钱拿?龙大人真是替咱们着想!”
“听说要征调十四万兵马?还是预备役,不耽误打仗,这法子好!”
百姓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按户抽丁的名单刚下来,家家户户都主动报名,有的甚至父子同往——与其在家等着汛期发愁,不如跟着官府干活,既能挣钱,又能为自家谋个安稳。
而军队的反应,也颇为积极。这次征调的十四万兵马,多是河南道各地的预备役,平日里除了农闲时操练,便是务农,对田间劳作并不陌生。听闻要参与疏浚河道,还能与民夫同工同酬(虽然军士有军饷,但额外的劳酬也颇为可观),不少人都觉得新鲜又实在。
“为民修河,也是积德的事。” 一个来自陈留的预备役士兵,对同乡笑道,“总比闲着操练强,这活计,咱熟!”
三日后,汴水沿岸,已是人山人海,旌旗招展。
从汴州主城到下游的陈留,绵延百里的河道两岸,搭起了密密麻麻的临时棚屋和军用营帐。民夫们扛着锄头、铁锹,排着队领取工具;士兵们则推着独轮车,搬运着从远处运来的石料、木桩。
龙天策亲自来到开工仪式现场,没有繁复的礼节,只是站在河堤上,对着黑压压的军民,朗声道:“乡亲们,弟兄们!这汴水,是咱们河南道的母亲河,也是咱们的心头患。今日,咱们军民一条心,把河道挖宽了,把河堤筑牢了,往后,汛期不怕淹,漕运不怕堵,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他举起一把铁锹,用力插进脚下的泥土:“我宣布,汴水疏浚工程,开工!”
“开工!开工!” 军民齐声呐喊,声浪震天,惊飞了河面上的水鸟。
按照“民七分,军三分”的规矩,工程迅速铺开。
民夫们负责最繁重的开挖淤泥、搬运土方——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活计,七成人手,恰好能保证河道全线同步推进。一个来自睢阳的老农,拿着锄头,一边挖泥一边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慢点挖,把底下的硬土留着,能当河堤的底子,龙大人说了,要修就修能用百年的堤!”
士兵们则承担起技术含量稍高的工作:清淤时用军中铁匠打造的铁耙,效率更高;加固河堤时,按军中的标准夯土,每一层都要夯实三遍;遇到浅滩礁石,便由士兵们用炸药(军中管制物品,由专人操作)炸开,再由民夫清理。
邓铿负责整体调度,骑着马在河堤上来回巡查,不时停下来,核对物料清单:“民夫的锄头不够了,让军械营赶紧再打一批,优先送过来!”“东边的饮水点不够,让士兵们帮忙挖几口井,军民共用!”
房衍则主管后勤,看着账本上日益增长的消耗,眉头却舒展着:“按这个进度,粮食消耗比预计的少两成——民夫们自己带了不少干粮,士兵们也省着吃,看来这‘军民一体’,真能省不少事。”
龙天策每日都会沿着河堤巡查,有时会接过民夫的锄头,挖几锹淤泥;有时会帮士兵扶着木桩,看他们夯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河边,看着军民们协同劳作的场景,嘴角带着欣慰的笑意。
他看到,一个民夫中暑晕倒,旁边的士兵立刻跑过去,把他抬到阴凉处,喂他喝随身携带的解暑药;他看到,士兵们的独轮车陷进泥里,几个民夫二话不说,上前帮忙推出来;他甚至看到,傍晚收工时,民夫和士兵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带来的咸菜,有说有笑,像一家人。
“民七分,军三分,不只是分工,更是心的靠近。” 玉倾城带着女眷们送来的汤药,走到龙天策身边,轻声道,“以前百姓见了士兵就躲,如今能坐在一起吃饭,这就是最大的成效。”
“是啊。” 龙天策接过汤药,递给旁边一个满头大汗的士兵,“军民本就该是一家。士兵来自百姓,保家卫国,也该护佑百姓;百姓支持军队,才能国泰民安。这修河,修的不只是水,更是心。”
龙悠悠也带着龙家武馆的弟子们来了,送来不少伤药(挖河难免磕碰),还跟着士兵学夯土,累得满头大汗,却笑得灿烂:“这比练剑有意思!你看,咱们夯的这堤,多结实!”
工程进展得异常顺利。有民夫的熟练劳作,有士兵的高效协作,有充足的物料保障,更有军民同心的干劲,原本预计半年才能完成的首期工程(疏浚主城至陈留段),三个月便初见成效。
淤塞的河床被挖深了三尺,河道拓宽了一倍,商船可以畅通无阻;新筑的河堤用夯土和石料加固,比原来高出丈余,堤上还种上了柳树,既能固土,又能遮阳。
当第一艘满载粮食的商船,平稳地驶过疏浚后的河道,船工们站在船头,对着河堤上的军民拱手致意时,两岸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通了!船能过了!”
“咱们的堤,能挡住洪水了!”
一个须发斑白的老船工,看着畅通的河道,老泪纵横:“我跑了一辈子船,就盼着这一天啊!龙大人,您真是做了件大好事!”
龙天策站在河堤上,看着欢呼的军民,看着畅通的河道,心中感慨万千。这“民七分,军三分”的政策,起初还有人担心士兵会摆架子,民夫会有抵触,如今看来,担忧都是多余的——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目标,最能拉近人心的距离。
他知道,疏浚汴水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修水渠,引汴水灌溉两岸的农田;要在河堤上修驿站,方便漕运管理;要在沿岸设粮仓,囤积粮食,平抑物价……属于河南道的“新篇章”,正随着这畅通的汴水,缓缓流淌,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汴水之上,波光粼粼,像一条流动的金带。军民们收拾工具,互相搀扶着往营房走去,歌声、笑声、说笑声,在河岸边回荡,久久不散。
这歌声里,有民夫对安稳日子的期盼,有士兵对家国安宁的守护,更有龙天策心中那幅“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蓝图。军民同筑的,不只是一道河堤,更是一道连接民心的长城;疏浚的不只是一条河道,更是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
开武二十七年的春天,汴水新流,映照着河南道的新生,也续写着属于大唐,属于龙天策,更属于万千百姓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