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雨丝裹着花香,斜斜地织在林默棋艺馆的天井里,老槐树的新叶上凝着水珠,像挂满了晶莹的棋子。周明轩坐在老梨木棋盘旁,看着周承宇把全球棋手的“家庭棋事”贴满整面墙,每张照片里都有张笑脸,背景或许是茅草屋、摩天楼、帐篷,却都摆着副相似的棋盘。
“爷爷,这些故事里的‘情’都长着一样的暖,”少年指着张叙利亚家庭的合影,母亲用弹壳给孩子做棋子,“巴西的渔民在船头教儿子摆棋,挪威的老人对着视频陪孙子复盘——都和太爷爷说的‘棋情要系着家’对得上。”周明轩的指尖抚过张1999年的照片,那是林默在孤儿院给孩子们分“年节棋”,每个孩子手里都攥着颗糖,那时的奶香与现在的花香重叠,都是让人眼眶发热的甜。
赵淑兰的藤篮里装着“家棋”,是用不同家庭捐赠的木料做的,颗“兵”来自木匠家的刨花,枚“帅”带着教师家的墨香,老人把棋子装进绣着“阖家欢”的锦囊:“林老师当年总说,‘棋是家里的黏合剂,摆开了就吵不起来’,”她数着要寄出的锦囊,“现在啊,得让这情跟着棋子走,走到哪儿就把团圆带到哪儿。”
穿汉服的苏晚带着团队在做“棋情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83%的家庭认为,象棋改善了亲子关系、化解了代际矛盾,而“林默式家庭棋规”——“赢了不骄,输了不恼,和了更亲”,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相处之道。“这就是林默先生说的‘情系万家’,”苏晚翻着调查报告,“七十年的棋,早成了千万家庭的润滑剂。”
林思棋的“时光棋廊”里,新添了“款款亲情展”。展柜里摆着最动人的“家棋信物”:有位父亲用工资条折的“兵”,说“这是给儿子攒的学费棋”;有对夫妻的定情棋,棋盘是当年的嫁妆箱盖;最旧的是副三代人传下的绿檀棋,边角磨损处刻着不同年代的名字。“太爷爷说,‘棋情藏在过日子的碎屑里’,”小姑娘摸着那副旧棋,“您看这刻痕,深浅不一的都是爱呢。”
午后,“全球家庭联棋日”在线上启幕。没有胜负,不计时长,就看哪家的棋下得最暖:中国的爷爷故意让孙女“将军”,换来个撒娇的拥抱;非洲的母亲用棋路教女儿辨方向,说“就像妈妈永远等你回家”;当叙利亚的“林光”举着女儿用彩笔画的棋盘说“这是我们的新家局”,屏幕上突然飘起成片的爱心图案,像全球在同步比心。
赵小远举着平板电脑跑来,屏幕上是“棋情万家榜”:战乱地区的“帐篷棋社”成了孤儿的新家,养老院的“忆旧棋桌”让老人想起年轻时的家,连太空站的宇航员都带着“家庭棋”,说“看着棋子就像家人在身边”。“您看这个!”男孩点开段视频,南极科考队的队员用冰砖刻了“家”字棋盘,说“林先生的情,让冰天雪地都成了家”。
周明轩把视频存在《棋乡年鉴》的最后一页,抬头时,看见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投在“亲情展”的墙上,像张巨大的全家福,而雨停后的彩虹正架在棋馆上空,七种颜色都透着暖。“他这辈子没想着当大家长,”老人合上本子,“就想做个邻家翁,谁家有事都能来下盘棋——你看现在,这棋成了千万家的念想,越系越紧。”
天快亮时,第一缕阳光照在天井的积水里,倒映着老槐树的影子,像棵倒长的树,根须朝上,托着满天的星。周明轩推开棋馆的门,看见石桌上的露水在棋盘上汇成小小的“家”字,片带香的槐花瓣落在正中央,像给这字盖了个章。
他知道,这是林默在说:看,棋情真的款款系万家了,从老街的雨丝到全球的炊烟,从1950年的孤儿院到往后的千万年,只要还有人把棋子摆进家里,这情就永远系着,牵着,陪着人间把日子过成暖暖的局,让每个落子的人都明白——最好的棋,不是赢多少,是身边有谁陪你下,像这老槐树,枝枝蔓蔓都连着根,风里雨里都护着树下的万家灯火。
市集的炊烟混着花香升起,孩子们举着“家棋”跑过青石板,笑声里裹着化不开的甜。周承宇在整理新收到的家庭棋事,赵淑兰把新蒸的槐花糕分给早起的人,林思棋对着“亲情展”的展柜说“我们也是一家人”。谷雨的风带着暖意,却吹不散满街的亲,那是棋情酿出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永远等着你回来下棋的人间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