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异样的苗情
秧苗破土后的日子,像是被拉长了的糖丝,每一天都过得缓慢而清晰。苏瑶几乎长在了育苗棚边,清晨露水未干时,她便蹲在苗床边,一株一株地看过去,看那嫩绿的叶片是否舒展,颜色是否正常。傍晚,夕阳给嫩苗镀上金边,她还要再检查一遍,才肯拖着蹲麻的双腿回临时搭的草棚。
头几天,秧苗长势喜人。鹅黄的嫩芽迅速转绿,抽出细长的叶片,在秋日温和的阳光下,像一片柔嫩的绿色绒毯。负责看守的村民脸上都带着笑,连二柱子走路都轻快了几分,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稻浪翻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大约在出苗后的第十天,苏瑶照例清晨巡查时,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几株位于苗床边缘的秧苗叶片。触感有些异样,不像其他叶片那般柔韧,反而带着点脆硬感。颜色也不对劲,本该是鲜活的嫩绿,这几株却隐隐透出一层不健康的、过于浓重的墨绿色,叶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突兀。
她的心微微一沉。
“苏婉,”她唤来正在旁边给秧苗洒水的苏婉,“你看这几株,感觉怎么样?”
苏婉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眉头也蹙了起来:“是有点怪……颜色太深了,摸着也硬邦邦的,没旁边那些水灵。”
“把老周叔和二柱子也叫来。”苏瑶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老周和二柱子很快赶了过来。老周蹲在苗床边,眯着眼看了半晌,又用手捏了捏叶片,甚至还凑近闻了闻,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这苗……不太对劲。”老周吐出一口浊气,烟袋锅子在手里无意识地转动着,“像是……僵住了。”
“僵苗?”二柱子一听就急了,“怎么会僵苗?咱们这底肥施得足,水也没缺着啊!”
苏瑶没说话,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整个苗床。她发现,出现问题的秧苗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主要集中在苗床靠近边缘、日照更充足、前些天她曾重点用灵泉水补浇过的几个区域。一个模糊的、令人不安的猜测在她心中形成。
她站起身,快步走到育苗棚外,舀起一桶清澈的灵泉水,又找来一个空木盆。她小心翼翼地将一株出现墨绿、僵硬症状的秧苗连根带土挖出,放入空盆中,然后缓缓注入普通的、未加灵泉水的井水,直至淹没根部。
“苏瑶,你这是……”老周不解。
“做个比对。”苏瑶简短地回答,目光紧紧盯着水盆里的秧苗,“再看看旁边这几株长势正常的,也标记出来,正常管理,只用井水。”
她又吩咐二柱子:“去,找几块旧的、透气的粗麻布来,用井水浸湿。”
接下来的两天,苏瑶几乎寸步不离苗床。她严格控制着用水,出现异状的秧苗区域彻底停用灵泉水,只使用浸湿的粗麻布覆盖在土壤表面保持湿度。而那些正常区域的秧苗,则继续按原有方式,使用稀释后的灵泉水浇灌。
对比实验的效果,在几天后逐渐显现。
那些被停用灵泉水、只接受井水和湿麻布保湿的“问题秧苗”,虽然生长速度明显放缓,但那种不正常的墨绿色开始减退,叶片虽然依旧不如旁边的茁壮,却慢慢恢复了些许柔韧,僵硬的态势得到了遏制。
而继续使用灵泉水的正常秧苗,则保持着鲜活的绿色和稳定的长势。
结果一目了然。
傍晚,苏瑶、老周、苏婉和二柱子围在苗床边。苏瑶指着两边截然不同的秧苗,声音平静却带着沉重:
“看来,是灵泉水的问题。”
“啥?”二柱子瞪大了眼睛,“泉水不是好东西吗?玉米、板蓝根用了都那么好!”
“好东西,用过头了,也会变成坏事。”老周吧嗒着旱烟,浑浊的眼睛里透着了然,“就像人吃补药,吃对了强身,吃多了上火。这秧苗太小,太嫩,禁不住那么浓的‘补’。”
苏瑶点了点头:“老周叔说得对。之前玉米、板蓝根都是成株,耐受力强。这秧苗太娇弱,我们又是浸种,又是浇灌,浓度可能没掌握好,加上那几天日头好,水分蒸发快,实际留在苗床土壤里的有效成分浓度可能超出了秧苗的承受范围。”
她想起之前浸种和初期浇水时,为了保证出芽率和苗势,她下意识地采用了效果更显着的、稀释度较低的灵泉水比例,生怕亏待了这些金贵的种子。
“那……那现在咋办?”苏婉看着那一小片恢复缓慢的僵苗,忧心忡忡,“这些苗还能不能要?会不会影响收成?”
苏瑶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那片略显孱弱的秧苗,又看向大部分长势良好的区域。
“受影响是肯定的了,”她实话实说,“这片僵苗,就算缓过来,长势也会落后一大截,移栽后能不能跟上大部队,还很难说。”
一阵压抑的沉默笼罩了几人。本以为躲过了暴雨,迎来了希望,没想到在育苗这最基础的一环上,竟然因为自己的“精心”过度而出了岔子。
“怪我,”苏瑶深吸一口气,声音里带着自责,“太心急了,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它,忘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老周磕了磕烟袋锅,“想想接下来咋弄。这些苗,是留是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苏瑶身上。
苏瑶看着那片僵苗,眼神复杂。丢弃,意味着本就宝贵的种子雪上加霜;留下,则要投入更多精力,承担可能影响整体产量的风险。
片刻后,她抬起头,眼神恢复了坚定:“不弃。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苗,我们单独划出一小块田来移栽,精细管理,就当是积累应对这种情况的经验。”
她转向苏婉和二柱子:“记录要更详细,这两批秧苗,从移栽到收获,所有的数据都要分开记录,长势、分蘖数、穗大小、产量,一个都不能漏。”
“另外,”她看向老周,“老周叔,接下来所有秧苗的管理,全部改用更低浓度的灵泉水,具体比例,我们根据这批正常秧苗的长势,再小心调整。宁可慢一点,稳一点,也绝不能再出问题。”
“成!”老周重重点头。
二柱子和苏婉也立刻应下。
夜色渐深,育苗棚里点起了马灯。苏瑶独自一人站在苗床边,看着灯光下明暗分明的两片秧苗。一片生机勃勃,一片挣扎求生。
这一次的挫折,像一盆冷水,浇熄了她因前期顺利而滋生的一丝急躁。科学种植,来不得半点想当然,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一株僵苗略显坚硬的叶片,低声道:“对不住,是我太急了。以后,咱们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