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笼罩在刚移栽不久的稻田上。苏瑶踩着露水沿着田埂缓步而行,这是她每天清晨雷打不动的巡视。大部分秧苗已经在水田里扎稳了根,嫩绿的叶片在晨光中舒展着身姿,长势喜人。
当她走到西边那片地势稍低的田块时,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这里的几株秧苗看起来有些不对劲——叶片边缘出现了细小的锯齿状缺口,像是被什么小东西偷偷啃噬过。她蹲下身,轻轻托起一片受损的叶子,对着初升的朝阳仔细端详。
在叶片背面的叶脉交错处,她发现了几粒比芝麻还小的乳白色颗粒,牢牢地附着在叶片上。她的心猛地一沉——这是二化螟的卵。
“老周!苏婉!“她扬声喊道,声音在清晨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
老周第一个赶到,他眯着眼睛凑近叶片看了看,脸色立刻变得凝重:“麻烦了,这是二化螟。去年下游的王家村就遭了这个灾,整整三十亩水稻差点绝收。“
苏婉蹲在另一边,已经快速清点完了受影响的植株:“现在发现得早,就七八株。但要是蔓延开来......“
“必须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苏瑶站起身,目光扫过整片水田,“二柱子,你去通知所有人,今天上午暂停其他活计,全部到田里来查虫。“
不到半个时辰,村民们就聚集在了田边。听完苏瑶的说明,人群里响起一阵不安的骚动。二化螟的恶名,老一辈的庄稼人都听说过。
“还等什么?赶紧去买农药啊!“有人急声说道,“供销社新到的敌百虫,听说效果最好。“
苏瑶摇了摇头:“现在才刚发现,用农药为时过早。而且农药会伤及益虫,还可能污染水源。“
她让人取来几个大木盆,往里面倒入按八十倍稀释的灵泉水。“先用竹签把发现的卵粒刮下来,集中泡在这些盆里。动作一定要轻,不能伤到叶片。“
这个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很稳妥。村民们两人一组,一人小心翼翼地翻开叶片,一人用削尖的细竹签轻轻刮取卵粒。刮下来的卵粒在灵泉水中很快变得浑浊,渐渐沉入盆底。
“这样真能管用吗?“二柱子一边仔细地刮着卵粒,一边忍不住问道。
“灵泉水能抑制虫卵孵化。“苏瑶耐心解释,“就算有漏网的孵化出来,幼虫在这种浓度的水里也活不长。“
整个上午,田里都静悄悄的,只有村民们弯腰查虫时衣料摩擦的窸窣声。日头渐渐升高,汗水顺着人们的额角往下淌,但没人抱怨。每个人都明白,现在多费些功夫,将来就能少受损失。
到正午时分,统计结果出来了:共发现受害植株二十三株,主要集中在西边洼地附近。这个结果让苏瑶稍稍松了口气,看来发现得还算及时。
“从今天起,每天早晚各查一次虫。“她吩咐苏婉,“重点盯防西边那片。发现新的卵粒立即处理。“
然而,就在他们全力应对虫害的第三天,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了。
这天清晨,二柱子慌慌张张地从村外跑回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不好了!赵家沟那边闹蝗虫了!听说已经毁了好几块田!“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在村里炸开了锅。蝗虫不同于二化螟,一旦成灾,能在短短几天内把整片庄稼吃得片叶不留。
“离咱们这儿多远?“老周急忙问道,声音里带着难得的紧张。
“就隔着一道山梁!“二柱子喘着粗气说,“风向要是变了,不用两天就能飞到咱们这儿!“
村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慌的神色。有人已经开始商量要不要提前抢收,虽然秧苗还没完全长成,但总比被蝗虫吃光强。
“慌什么!“苏瑶提高声音,压住现场的骚动,“蝗虫还没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像什么话!“
她立即派了两个腿脚利索的年轻人去赵家沟方向打探具体情况,同时让老周组织人手,在稻田上风口的位置点燃艾草堆。浓烈的艾草烟随风飘散,在稻田周围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这能管用吗?“张婶一边往火堆里添艾草,一边担忧地问。
“能挡一阵是一阵。“苏瑶望着远处山梁的方向,“蝗虫不喜欢艾草的味道,希望能把它们往别处赶。“
接下来的两天,村里气氛格外紧张。每天都有专人守在村口的高地上,时刻观察着赵家沟方向的动静。田里的查虫工作也不敢松懈,反而更加仔细了。
苏瑶几乎没合眼,她不仅要盯着田里的情况,还要安抚村民的情绪。有几个胆小的已经偷偷把家里的粮食藏了起来,生怕今年又要挨饿。
第三天傍晚,派去赵家沟打探的人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让人稍感安心:蝗群已经转向东边去了,暂时不会威胁到向阳村。
村民们这才松了口气,但苏瑶的眉头却依然紧锁。她注意到,虽然蝗灾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但田里的二化螟却有了反复的迹象。
“看来光靠人工除卵不够。“她对着记录本上的数据沉思,“得想个彻底的法子。“
这天夜里,她独自一人来到田边。月光下的稻田静谧安宁,只有偶尔传来的蛙声打破寂静。她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着秧苗的长势。
突然,她注意到有几只青蛙正蹲在田边,专注地盯着水面。这个发现让她眼前一亮。
第二天一早,她就让二柱子带人去河边捕捞青蛙和小鱼。“把这些放到田里,“她吩咐道,“青蛙吃虫,小鱼吃蚊蝇,让它们来帮我们守田。“
这个新奇的做法引来了村民们的围观。看着一只只青蛙跳进稻田,在秧苗间安家,大家都觉得稀奇。
“这能行吗?“有人怀疑地问道。
“试试总比不试强。“苏瑶说着,又让人在田边插上些竹竿,给益鸟提供歇脚的地方。
几天后,效果开始显现。田里的飞虫明显少了,新发现的二化螟卵粒也越来越少。更让人惊喜的是,秧苗的长势比之前更好了,叶片油绿发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看来这法子真管用!“二柱子兴奋地报告,“今天只找到三处卵粒,比前几天少了一大半!“
苏瑶这才真正松了口气。她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重焕生机的稻田,心里暗暗盘算:等这茬水稻收完,得好好总结这些土办法,说不定能帮到更多村子。
远处的山梁上,几个模糊的人影若隐若现。苏瑶眯起眼睛看了看,没有作声。她知道,赵家沟的人还在观望。就让他们看吧,她心想,田里的庄稼,从来都是最诚实的。
这时,老周从田埂另一端走来,手里拿着烟袋,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苏瑶,你这以虫治虫的法子,倒是让我想起老辈人说过的话:天地万物,相生相克。“
苏瑶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在稻田里跳跃的青蛙身上:“我们总想着用药,却忘了大自然早就给了我们解决的办法。“
夕阳西下,整片稻田被染上一层金红色。苏瑶看着在田里忙碌的村民们,突然想起什么,转头对老周说:“明天开始,安排人在田埂上种些蓖麻和万寿菊。“
“这是为啥?“老周不解。
“蓖麻的气味能驱虫,万寿菊能吸引益虫。“苏瑶解释道,“我们要把这片田打造成一个自己能抵御虫害的生态系统。“
老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又皱起眉头:“可是这些作物生长需要时间,万一在这期间......“
“所以我们还得准备第二道防线。“苏瑶接着说,“我已经让苏婉去收集苦楝树的叶子了。苦楝叶泡水喷洒,既能驱虫又不会伤害庄稼。“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二柱子急匆匆地从村里跑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苏瑶,张教授来信了!“
苏瑶拆开信,快速浏览着。张教授在信中提到,他听说这边闹虫害,特意寄来了一些生物防治的资料,还建议他们可以尝试在田边放置一些性诱剂。
“看来张教授和我们想到一块去了。“苏瑶把信递给老周,“他也在推荐生物防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