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阳光如熔化的金汁泼洒在“镇远号”的钢铁甲板上,灼热得能烫伤裸露的皮肤。永兴四年七月初三,大明环球航行舰队在印度洋上航行了二十七天后,一片全新的、墨绿色的海岸线终于突破了海平线的束缚。
“水位深度?”郑和的声音沉稳,穿透了湿咸的海风。
“回都督,沿岸二百丈内,水深超过五丈,海底为硬沙质,真乃天赐良港!”测深官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就在此时,观测塔上突然传来尖锐的警哨声。只见十余艘细长的独木舟,如同幽灵般从海岸边的礁石丛中迅猛冲出。舟上的战士皮肤黝黑发亮,身形矫健,手持长长的木质矛枪,锋利的燧石矛尖在烈日下闪着寒光。他们赤裸的上身用赭石涂满红白相间的神秘图案,眼神中充满了野性的审视与警惕
“各舰戒备!”郑和的命令清晰而冷静,没有一丝慌乱。他锐利的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战士独特的装饰与仪态——巨大的耳洞,复杂的头饰,以及那种标志性的、充满力量的站立姿态。这与北疆那位大人,林奇先生,在《寰宇风物志》中详尽描绘的“马赛”部落特征,完美吻合。
他立刻做出决断:“收起火炮!全体后撤半步,举林先生准备的‘万灵旗’!”
一面巨大的丝绸旗帜在主桅杆上哗啦展开。旗帜上没有张牙舞爪的龙纹,而是用明快色彩绣着林奇亲绘的非洲生物:威严的犀牛、优雅的长颈鹿、奔腾的角马,以及环绕的星辰与河流。这面旗帜,正是“倒置冰山法则”的运用——不直接展示獠牙,而是展示远超对方认知的博学与善意。
冲向舰队的独木舟速度明显减缓了。战士们仰头望着这面前所未见的旗帜,指着上面的图案,发出惊疑的议论声。郑和看准时机,拿起那本用防水油布精心包裹的《万国风物图鉴》,翻到描绘非洲草原的一页,向着那位头戴最华丽羽毛冠的首领展示。
他深吸一口气,用林奇标注的音调,喊出了那个练习过无数次词语:
“Sopa!”(马赛语:你好)
独木舟上的老战士明显愣住了,他脸上的皱纹因惊讶而舒展,迟疑了片刻,他放下长矛,同样回应道:“Sopa!”
凝固的空气瞬间开始流动。郑和当即下令放下小艇,他只带着两名通译和四名捧着礼物的水手登岸。礼物不是金银,而是光洁的瓷器、绚丽的丝绸,以及几把未开刃但锻造精良的短刀。当马赛首领抚摸着瓷器那冰凉的表面,感受着丝绸那不可思议的顺滑时,他眼中的警惕终于被好奇取代。郑和顺势邀请他登舰参观。
然而,随船的年轻医师陈实功,却凭借医者的敏锐,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他注意到,几位随行的马赛武士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竟微微打着寒颤,身上裹着厚重的皮袍。
“都督,他们在发‘瘴疟’。”陈实功低声对郑和说,语气笃定,“此乃建立信任的天赐良机。”
医疗队迅速行动起来。得益于林奇的远见,船队储备了大量从南洋收集的金鸡纳树皮。陈实功亲自煎煮药汤,当黑褐色的、散发着苦涩气味的药汁被端到那些发热的战士面前时,马赛长老的眼神充满了疑虑。
陈实功没有多言,他先自己喝下一小碗,以示无毒。然后,他通过通译和手势,艰难地解释着病因与疗法。卧床三日后,几位发病的战士高热尽退,虽然虚弱,但眼神恢复了清明。这个消息,如同野火般迅速传遍了沿岸的所有部落。
“大明的药,神灵的恩赐!”康复的战士用生硬的汉语加上激动的手势表达着感激。长老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主动提出,要带领舰队前往一处更大、更隐蔽,也更适宜建立永久据点的大型海湾。
舰队沿海岸西行三十里,一座呈完美新月形的天然良港展现在众人眼前。海湾背靠高地,两侧有山脊如双臂般将其环抱,避风条件极佳。
“天佑大明!此地便命名 **‘永兴湾’** ,愿我皇陛下威德,兴于此湾,传于万里!”郑和庄严宣布。陆战队立即登陆,开始砍伐周边林木,建立木质寨墙,并在制高点架设起巨大的无线电天线阵。
翌日,由年轻工匠徐光启带领的勘探队,在港口西北二十里处的密林中,有了震惊天下的发现。
徐光启被地面缠绕的藤蔓绊倒,手掌下意识地撑在旁边一棵树的树干上,立刻粘上了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汁液。他懊恼地试图擦掉,却发现这汁液凝固后,竟变成了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他用力拉扯,薄膜随之延展,松开手后,又猛地回弹。
一个闪电般的念头击中了他!
“橡胶!是林先生笔记里说的橡胶!”他狂喜地呼喊起来,声音在丛林中回荡。他小心翼翼地用匕首在树皮上划开V形切口,看着汁液缓缓流入携带的陶罐。与此同时,同行的植物学家也发现了结满红色浆果的咖啡树,以及数种前所未见的薯类作物。
然而,大自然的考验再次降临。建立据点的兴奋过去后,潮湿炎热的环境开始显现威力。三日后,登陆人员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连郑和最倚重的副将王景弘也倒下了,高烧不退,胡话连连。
陈实功临危不乱,果断实施了严格的“隔离防疫法”:将患病者集中到新建的营房区治疗,所有健康人员必须饮用煮沸过的水,并在营地周围大量燃烧艾草与当地发现的某种驱蚊苦木。他还发现,这种苦木的树皮煎水,对疟疾亦有不错的辅助疗效,遂将其命名为“抗疟汤”。
防疫成功的壮举,让马赛长老彻底折服。他亲自带领郑和深入内陆,展示了另一种足以改变大明军事格局的战略资源——一种密度极低、能长时间漂浮在水面且不易腐朽的“神木”(轻质木材)。
谈判在永兴湾新建的议事厅内进行。桌上摆着橡胶样本、咖啡豆和“神木”切片。
“大明需要这些。”郑和指着桌上的物品,通过通译说,“我们愿意用瓷器、丝绸,以及治愈疾病的医药知识来交换。”
然而,长老的回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缓缓摇头,目光灼灼地指向高地上那排无线电天线。
“我们不要礼物,我们要‘友谊’。”他的声音缓慢而坚定,“教我们,使用那些‘能捕捉远方声音的铁棍’的技术。马赛的战士,将成为大明在非洲草原上最锐利的眼睛。”
郑和沉默了。这并非简单的贸易,而是涉及核心技术的交换。但旋即,他想起了林奇离京前与他长谈时说过的话:“真正的统治,在于让被统治者心甘情愿地成为你体系的一部分。”
授人以渔,方能致远。
“可以。”郑和最终点头,“我们将为你们的部落建立一座信号中转站,并培训两名族人,学习操作和维护。”
盟约,在这一刻升华。
当晚,永兴湾畔燃起了盛大的篝火。马赛战士表演着传统的高跳舞蹈,展示着力量与勇气;大明水手则用绚烂的烟花,将赤道的夜空点亮。在漫天流光之下,郑和与马赛长老共同执笔,在一张巨大的羊皮纸上,绘制了首份由大明与非洲土着共同确认的、精确的非洲东岸地图。
“我们已在此洲扎下根基。”郑和在当晚的航海日志中,用精心改良的钢笔蘸满墨水,郑重写道,“非因炮利,实乃医者仁心,活人性命;技术奇观,开人眼界。林公卓见,诚不我欺——真正的征服,是让被征服者,庆幸被你征服。”
他搁下笔,走到窗边,望向北方无尽的黑暗。无线电天线在星月光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他知道,一条无形的信息,正承载着橡胶的弹性、咖啡的苦涩与盟约的重量,跨越三千里的海疆与大陆,传向那个他誓死效忠的、正在经历“永兴革新”的庞大帝国。
信息的内容是:
“永兴湾已立,橡胶已得,盟约已成。大明,您的旗帜,已在这片古老大陆上,不可动摇地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