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之心”项目的倒计时如同一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普罗米修斯”团队的每一个人。合同正式签署,四个月的死亡线开始读秒。然而,就在项目启动会结束的当晚,周景明的紧急通讯便将第一重危机摆在了林微光面前。
“我们安插在苏氏内部的信源确认,他们成功策反了‘深港之心’项目弱电总包商的一名采购副总监。”周景明的全息投影语气冷峻,“对方承诺向其提供我们核心物料清单(bom)的实时动态,特别是定制化场域发生器核心线圈的采购和物流信息。”
几乎同时,伊莎贝尔那边也传来坏消息:“为我们提供核心线圈特种磁性材料的那家深圳供应商,刚刚通知我们,他们的核心生产设备因‘突发故障’需要停机检修,预计影响供货至少三周。而这家供应商,恰好也在苏氏‘优先供应’名单上。”
供应链的钉子,开始发力了!对方的目标很明确——掐断最关键、定制化程度最高的核心部件供应,打乱部署节奏。
会议室里气氛瞬间凝重。三周的延迟,对于四个月的总工期而言,是致命的。
“能不能空运替代材料?或者从其他区域调货?”顾知行急切地问。
“这种材料配方特殊,供应商全球寥寥无几,且都需要漫长交期。空运解决不了原材料问题。”伊莎贝尔摇头,“而且,苏氏既然动手,肯定也考虑到了我们寻找替代方案的可能性,恐怕其他渠道也会受阻。”
林微光沉默着,大脑在巨大的压力下反而异常清晰。依赖单一供应商、集中生产的传统模式,在这种定向狙击面前显得无比脆弱。她回想起陆时砚关于“价值锚点”和“闪电战”的要求,一个更加激进、但也可能更适应未来竞争生态的构想在她脑中成型。
“我们不找替代供应商了。”林微光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我们‘制造’供应商。”
众人愕然。
“伊莎,立刻将核心线圈的设计图纸、材料配方和工艺要求,分解成若干个标准化、可外包的模块。”林微光快速阐述她的计划,“吴工,利用你在华南制造业的人脉,立刻寻找三到五家具备相应精密加工能力、且与苏氏关联度低的中小型工厂。我们将线圈的绕制、固化、测试等环节,分别外包给不同的工厂,进行分布式生产。”
“分布式生产?”伊莎贝尔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就像芯片行业的Fabless模式?我们只负责设计和品控,将制造分散出去?这能行吗?品控如何保证?技术保密呢?”
“这是目前打破封锁最快的办法。”林微光斩钉截铁,“品控,由吴工带队,组建一个‘飞虎队’,驻场各家外包厂,制定统一的工艺标准和实时检测流程。技术保密,采用物理隔离和模块化信息授权,任何一家工厂都只能拿到自己生产环节的非核心图纸和参数。最终的总装和核心校准,由我们自己在‘深港之心’现场完成。”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将核心制造能力向外扩散,依赖于严格的管理和信任。但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避免了被单一节点卡脖子,生产周期可以并行缩短,而且中小厂商更灵活,更不易被苏氏全面渗透。
“我这就去联系!”吴振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种挑战正对他的胃口。
伊莎贝尔也意识到这是唯一出路,立刻带领团队开始紧张的图纸分解和标准制定工作。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分布式制造网络”搭建,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紧急启动。
然而,供应链的危机尚未解除,舆论的逆流已然汹涌而至。
david面色凝重地向林微光汇报:“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和科技自媒体,几乎同时刊发了深度分析,标题诸如《‘深港之心’引入敏感技术,数据安全谁来保障?》、《透视‘场协同’:光环下的隐忧与资本迷局》。文章看似客观,但引用的所谓‘专家’观点,都在刻意放大数据跨境和背景意图的风险,还隐晦地将我们的技术突破与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联系起来,暗示存在‘炒作’嫌疑。”
这些文章迅速在投资圈和科技社区发酵。显然,苏氏埋下的舆论钉子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们必须立刻回应!”david急切道。
“不。”林微光却出乎意料地摇了摇头,“现在陷入具体问题的口水战,正中对方下怀,会分散我们推进项目的精力,也会让市场更加疑虑。”
她思考片刻,下达指令:“调整传播策略。第一,不再针对任何具体质疑进行辩解。第二,主动设置议程。立刻准备一份《‘星火’计划价值白皮书》,聚焦技术如何为‘深港之心’这样的超级建筑提升至少30%的能效、降低15%的运营成本、以及提升租户满意度与生产力的具体测算数据和案例引用(引用‘北极光’和x-7节点的脱敏数据)。第三,启动‘星火开放日’计划,邀请包括质疑媒体在内的核心意见领袖,在项目部署到关键阶段时,实地参观、体验,用最直观的方式回应一切质疑。”
以攻代守,用价值和透明,对抗模糊的恐惧。
david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几周,团队如同在钢丝上舞蹈。吴振华带领的“飞虎队”奔波于珠三角的数家工厂之间,确保着分布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苛刻的标准。伊莎贝尔团队则一边支持生产,一边在“深港之心”现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前期布线和节点基础安装。林微光坐镇中枢,协调资源,化解内部因极限压力产生的摩擦。
分布式制造模式果然起到了奇效。虽然初期因协调多家工厂出现了一些混乱,但在吴工团队的强力干预下迅速理顺。并行生产大大缩短了核心线圈的交付周期,最终抢回了两周的宝贵时间。
然而,就在第一批分布式生产的核心线圈即将运抵现场,部署即将进入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安装阶段时,周景明再次发来最高警报:
“欧盟那边,那个针对我们的‘社会伦理影响评估’提案,已经进入快速通道,很可能在两个月内形成草案。同时,我们监测到苏氏在欧洲的团队,正在接触‘深港之心’项目的几个主要国际租户和金融机构,似乎在游说他们关注‘潜在合规风险’。”
对手的攻击,已然形成了立体的、跨区域的联动!
林微光站在“深港之心”项目现场临时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脚下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巨大的中央天井如同建筑的脊柱,四周是正在安装玻璃幕墙的环形结构,未来这里将是汇聚全球资本与智慧的殿堂。
她手中,握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来自沈啸的简短问询:
「‘深港之心’进度?欧盟动向已知。需结果,稳固价值。」
沈啸的话一如既往地简洁,但意思明确:他知晓欧盟的压力,但“基石”计划更需要“深港之心”这个“价值锚点”的成功来稳固“场协同”技术的地位。
她回复:「核心设备即将进场。部署按加速计划推进。价值,必将彰显。」
放下通讯器,她目光坚定地看向下方。
分布式制造网络顶住了供应链的第一波狙击。
舆论的逆流,需要用项目的成功来逆转。
而欧盟的压力,更需要用亚太战场无可辩驳的胜利来对冲。
这“深港之心”,已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
它是“星火”能否燎原的火种,是“普罗米修斯”在惊涛骇浪中必须坚守的诺亚方舟。
接下来的核心设备安装与调试,将是她和团队面临的最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