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银杏叶铺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庭院,金黄一片,宛若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甬道。全国唐代军事史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书香与学术探讨的热烈气息。萧策坐在会场靠后的位置,一身深灰色中山装,身姿挺拔如昔,只是鬓角已染上风霜。他本是陪同苏合香前来,苏合香作为“长安十二香”非遗传承人,受邀参与会议中“唐代军事与香文化”的分论坛,而他自己,更多是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看看这个时代对他曾经亲历的那段盛唐历史,有着怎样的解读。
主论坛上,几位知名学者先后发言,从府兵制的演变到节度使权力的膨胀,从安史之乱的军事诱因到平叛过程中的战略战术,种种分析鞭辟入里,引经据典。萧策静静听着,那些被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画面,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他想起自己少年时投身军旅,在河西走廊戍边的日夜;想起与哥舒翰将军一同练兵,铠甲上的霜雪与帐中暖香交织的场景;想起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率军驰援洛阳,城楼上的烽火与士兵们的呐喊犹在耳畔;想起马嵬坡下的混乱与悲壮,想起护送玄宗入蜀途中的艰险……这一切,对他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而对台上的学者们来说,却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需要考证的事件、需要分析的制度。
中场休息时,学者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探讨,萧策起身走到庭院中透气,望着满院金黄的银杏,心中感慨万千。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长安早已不是当年的长安,天下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天下,唯有那些历史记忆,还鲜活地存在于他的脑海中。
“这位先生看着面生,不知是哪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萧策转过身,看到一位戴着金边眼镜、面容儒雅的中年学者,正微笑着看着他。学者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稿,封面上写着《盛唐孤将——萧策军事生涯考》。
看到“萧策”两个字,萧策的心脏猛地一缩,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了。他愣了一下,才缓缓开口:“我不是学者,只是陪同爱人前来参会,对唐代军事史有些兴趣罢了。”
“原来如此,”中年学者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随即热情地说道,“不瞒先生说,我研究唐代军事史多年,尤其对安史之乱前后的将领群体颇为关注,萧策将军便是我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这本是我的书稿,正要找人请教一二,先生既然有兴趣,不妨聊聊?”
萧策的目光落在那本书稿上,指尖微微颤抖。那是他的名字,是他在盛唐的名字。在这个时代,竟然有人会花费心力去研究一个早已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唐代将领。他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乐意之至。”
两人在庭院中的石桌旁坐下,中年学者翻开书稿,指着其中一页说道:“萧策将军此人,在正史中记载不多,《旧唐书》《新唐书》中仅有寥寥数笔,提及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曾任兵马副元帅,率军平叛,战功卓着。但奇怪的是,在平定叛乱的关键时期,他却突然失踪了,史书中再无记载,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
萧策静静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并非失踪,而是在马嵬坡下,为了保护苏合香,一同踏入了那道时空裂缝,来到了这个陌生的时代。这段跨越千年的经历,太过离奇,太过匪夷所思,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过,就连苏合香,也是在两人相濡以沫的岁月中,才渐渐知晓他心中所有的波澜。
“我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唐人笔记和敦煌文书,试图拼凑出萧策将军的生平,”中年学者继续说道,眼中闪烁着研究学问时特有的光芒,“根据这些零散的资料记载,萧策将军出身将门,少年成名,为人正直,作战勇猛,尤其擅长骑兵战术。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就已察觉到安禄山的谋反意图,多次上书朝廷,提醒防备,却未被重视。”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震动,人心惶惶。萧策将军临危受命,担任兵马副元帅,统筹长安周边防务。他一方面加强城防,严密监控叛军动向;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各地节度使,集结兵力,为平叛奠定了基础。在驰援洛阳的战役中,他率领骑兵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大败叛军前锋,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学者的声音娓娓道来,那些被史书简略记载的事件,在他的讲述下变得生动起来。而这一切,萧策都亲身经历过。他想起自己多次上书,却被杨国忠等人阻挠,未能引起玄宗足够的重视;想起自己在长安城外部署防务,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想起驰援洛阳时,骑兵在夜色中疾驰,马蹄踏碎月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卫大唐,保卫百姓。
“可是,就在唐军收复洛阳,平叛形势逐渐好转之际,萧策将军却突然消失了,”学者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和困惑,“有人说他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有人说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选择归隐山林;还有人说他被奸人所害,惨遭灭口。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萧策将军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说到这里,学者抬起头,看着萧策,眼中充满了探究:“先生对唐代军事史有兴趣,不知对萧策将军的失踪之谜,有何见解?”
萧策沉默了许久,庭院中的风卷起几片银杏叶,落在石桌上,又轻轻滑落。他看着学者眼中纯粹的学术热情,心中那份埋藏了千年的秘密,仿佛有了倾诉的欲望。他知道,自己的经历太过离奇,说出来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甚至会被当成疯子。但眼前这位学者,如此潜心研究那段历史,如此关注那个“萧策将军”,或许,他是唯一能够理解这份跨越千年孤独的人。
“我没有什么见解,”萧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越岁月的厚重,“但我可以告诉你,萧策将军没有战死,没有归隐,也没有被奸人所害。”
学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哦?先生何出此言?难道有什么未被发现的史料依据?”
萧策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层层时空,看到了当年那个浴血奋战的自己。“没有史料依据,”他说道,“因为我就是萧策。”
一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学者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学者愣住了,脸上的表情从惊讶转为困惑,又从困惑转为难以置信。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边眼镜,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萧策,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到一丝玩笑的痕迹,但看到的,却是一双深邃而平静的眼睛,眼中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还有一种历经世事的从容。
“先生……先生是在开玩笑吧?”学者的声音有些干涩,他从事历史研究多年,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听过各种各样的说法,却从未听过如此离奇的事情。一个自称是一千多年前唐代将领的人,就坐在自己面前,这简直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我没有开玩笑,”萧策的语气异常坚定,“我确实是唐代的萧策,曾任兵马副元帅,参与过安史之乱的平叛。一千二百多年前,在马嵬坡,我为了保护一个人,一同踏入了一道奇异的光门,从此来到了这个时代。”
他没有详细解释苏合香的身份,没有解释那枚玉佩和“长安十二香”的秘密,只是简单地讲述了自己穿越的经历。这些话,他在心中埋藏了太久太久,如今说出来,只觉得心中积郁的情绪豁然开朗,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学者静静地听着,手中的书稿滑落在石桌上,他却浑然不觉。他看着萧策,眼中的难以置信渐渐被震惊和探究取代。萧策的眼神太过真诚,语气太过笃定,不像是在说谎。而且,萧策对唐代军事史的了解,对萧策将军生平经历的熟悉,甚至一些细节上的描述,都与他查阅的史料高度吻合,甚至比史料记载的还要详细、还要生动,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能够做到的。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学者喃喃自语,“跨越千年的穿越……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果这是真的,那将彻底改写我们对历史、对时间的认知。”
“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萧策说道,“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今天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看到你如此潜心研究那段历史,如此关注‘萧策将军’,我想,或许你是唯一能够理解的人。”
学者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从事历史研究,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态度,但眼前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他看着萧策,认真地问道:“萧先生,不,萧将军……如果您真的是唐代的萧策将军,那么能否请您详细讲述一下您当年率军驰援洛阳的具体过程?还有,您在平叛过程中,与其他将领之间的关系如何?史书记载,当时唐军内部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分歧,不知实情是否如此?”
这些问题,都是学者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史书记载模糊不清,难以考证。如果萧策真的是亲历者,那么他的讲述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萧策点了点头,陷入了回忆之中。他缓缓开口,从自己接到驰援洛阳的命令说起,详细讲述了军队的集结、行军路线的选择、途中遇到的困难、与叛军前锋遭遇时的战术部署、士兵们的英勇作战……他的讲述条理清晰,细节丰富,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将学者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盛唐。
“当时,唐军内部确实存在矛盾,”萧策说道,“部分将领拥兵自重,相互掣肘,对平叛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与李光弼、郭子仪两位将军志同道合,都以国事为重,相互配合,才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有一些将领,畏惧叛军威势,消极避战,甚至暗中与叛军勾结……”
他还讲述了自己多次上书朝廷,提出平叛策略,却被杨国忠等人排挤、阻挠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对玄宗晚年沉迷享乐、荒废朝政的痛心与无奈。这些内容,很多都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也补充了史书记载的空白,解决了学者心中多年的疑惑。
学者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对话,正在获取一份独一无二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萧策的讲述,不仅能够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纠正一些历史误解,更能让人们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地了解安史之乱那段动荡的历史。
“那您当年为什么会突然失踪呢?”学者忍不住问道,这是他心中最大的谜团。
萧策的目光柔和下来,脑海中浮现出苏合香的身影。“为了保护一个人,”他说道,“她是一位调香师,来自未来,穿越到了盛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她多次利用自己的调香技艺,帮助我探查叛军动向,警示朝廷危险。马嵬坡事变后,我们遭到叛军追杀,危急关头,她手中的一枚玉佩发出奇异的光芒,打开了一道时空通道。我不能让她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危险,所以,我选择和她一起走,踏入了那道通道,来到了这个时代。”
学者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这个跨越千年的穿越故事中,还隐藏着这样一段浪漫而悲壮的爱情。他看着萧策眼中的温柔与坚定,心中已然相信了他的话。没有亲身经历,没有人能够讲述得如此情真意切,如此细节丰富。
“萧将军,”学者的语气变得恭敬起来,“您的经历太过传奇,太过珍贵。如果您愿意,我希望能够详细记录您的生平经历,这对研究唐代历史,尤其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萧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这段经历埋藏在心底,”他说道,“如今,看到有人如此关注那段历史,关注那些为保卫家国而浴血奋战的将士,我愿意把我的经历讲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了解那些被史书遗忘的人和事。”
正在这时,苏合香从会场走了出来,看到庭院中石桌旁的萧策和那位学者,笑着走了过来。“萧策,在聊什么呢,这么投入?”
萧策站起身,眼中带着温柔的笑意,对苏合香说道:“合香,这位是研究唐代军事史的学者,他正在研究‘萧策将军’,我刚刚把我的经历告诉了他。”
苏合香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她看着那位学者惊讶的表情,温和地笑了笑:“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但萧策说的都是真的。他确实是来自盛唐的萧策将军,我们一起穿越到了这个时代。”
有了苏合香的佐证,学者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了。他站起身,激动地说道:“苏女士,萧将军,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研究的巨大支持,更是对整个唐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贡献。萧将军的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历史的全新窗口,提供了颠覆性的研究视角。”
苏合香笑着说道:“我们也希望,通过萧策的讲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了解盛唐的军事、文化和社会风貌。‘长安十二香’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与动荡,而萧策的经历,则是那段历史最鲜活的注脚。”
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在三人身上,温暖而柔和。一场跨越千年的自我重逢,在这个深秋的庭院中悄然发生。对萧策而言,这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是一次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梳理与确认;对那位学者而言,这是一次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一次认知边界的拓展;而对这段盛唐历史而言,这则是一份即将被揭开的、尘封千年的珍贵记忆。
研讨会的下半场,萧策被临时邀请上台,向在场的专家学者讲述自己亲历的盛唐军事史。当他站在台上,用平静而厚重的声音,讲述着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时,整个会场都安静了下来。学者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充满了震惊、兴奋和敬佩。他们知道,今天在这里听到的一切,都将改写他们对唐代军事史的认知,都将成为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财富。
萧策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那些专注的目光,心中感慨万千。千年之前,他是浴血奋战、保卫家国的将领;千年之后,他成了讲述历史、传承记忆的讲述者。身份变了,时代变了,但那份对家国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却从未改变。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用自己的方式,让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在史页上留下清晰而鲜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