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漫过“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飞檐,将庭院里的桂树描成一道墨色剪影。苏合香端坐在书房的窗前,指尖轻轻拂过桌上那叠厚厚的手稿——那是萧策这些日子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桂香,酿成一种时光沉淀后的温润气息。萧策坐在她对面的藤椅上,身姿依旧挺拔,只是握着笔的手,偶尔会停顿片刻,像是在回忆中搜寻那些早已刻入骨血,却又因岁月冲刷而需细细描摹的细节。
白日里,萧策在唐代军事史研讨会上的经历,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两人平静的生活,激起了层层涟漪。苏合香至今记得,当萧策带着那位姓陈的学者回到博物馆,眼神里翻涌的激动与茫然。他从未想过,在千年之后,会有人如此潜心地研究“萧策将军”,会为他的失踪而困惑,会为他的战功而感慨。而当他终于将那个埋藏了千年的秘密说出口,当学者眼中的震惊转为敬畏,萧策心中那道横跨千年的鸿沟,仿佛第一次有了被填平的可能。
“在想什么?”苏合香柔声问道,打破了书房里的宁静。
萧策抬起头,目光落在苏合香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在想长安,想河西走廊的风沙,想军营里的号角……那些日子,像是就在昨天,又像是隔了万里云雾,看不真切了。”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陈先生说,我的经历对研究那段历史很重要。可我……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那些厮杀,那些离别,那些家国破碎的痛,不是笔墨能写尽的。”
苏合香起身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他的手掌粗糙而温暖,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握剑、握缰绳留下的痕迹,也是他一生戎马的见证。“我知道这很难,”苏合香的声音温柔却有力量,“但你不是在写一本史书,你是在写你的人生,写你亲历的盛唐。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严谨的考据,只要把你记得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就好。”
她拿起桌上的一张手稿,上面是萧策写下的寥寥数笔:“开元二十八年,秋,赴河西戍边。出长安,亲友送于灞桥,折柳相赠,香风满路。”字迹遒劲有力,带着军人的硬朗,却也透露出一丝难掩的柔情。
“你看,”苏合香将手稿递给他,“这样就很好。灞桥折柳,香风满路,这是史书上不会记载的细节,却是最真实的盛唐,最真实的你。后世的人读到这些,会知道,那个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萧策将军,也有过这样温柔的离别。”
萧策看着那张手稿,眼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他想起了苏合香复原“长安十二香”的过程,那些散佚在历史中的香方,那些无人知晓的制香技艺,都是她凭着一腔热爱和执着,一点点拼凑、复原,才让千年香韵重见天日。而他,或许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让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那些被史书忽略的人和事,重新焕发生机。
“好,我写。”萧策深吸一口气,像是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把我记得的一切,都写下来。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给那段历史,给那些牺牲的将士,留一份真实的记录。”
从那天起,萧策便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写起文章来并不顺畅,常常一句话要反复修改好几遍,一个场景要回想许久才能落笔。苏合香便成了他最好的助手和读者,每天陪在他身边,听他讲述那些尘封的记忆,帮他整理思路,修改文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书房,萧策便已经坐在桌前,开始回忆那些遥远的日子。他从自己的家世写起,写父亲是如何教他读书、习武,写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写立志报国的初心。“吾父萧成,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少以勇略闻名。吾幼时,父教吾习剑,曰:‘剑者,卫国安民之器也,非逞凶斗狠之物。’又教吾读书,曰:‘文以载道,武以安邦,二者不可偏废。’”
苏合香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会问一句:“父亲教你习剑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有没有用香料来提神或者疗伤?”她知道,香文化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也希望能从萧策的回忆中,找到香与军事、与生活的关联。
萧策想了想,眼中露出一丝笑意:“还真有。父亲书房里常燃一种‘醒神香’,用沉香、檀香、薄荷制成,说是能清心明目,提神醒脑。我习剑累了,便会在书房里坐一会儿,闻着那香气,疲惫便消了大半。还有一次,我练剑时不慎划伤了手臂,父亲用自制的‘疗伤香膏’给我涂抹,那香膏里加了乳香、没药,香气浓郁,伤口愈合得也很快。”
苏合香认真地记录下来,心中感慨万千。原来,香文化在唐代的军事家庭中,已经有了如此广泛的应用。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萧策的回忆录,也为她研究唐代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午后,阳光正好,庭院里的桂树开得正盛,香气弥漫。萧策会停下笔,和苏合香一起坐在庭院里的石桌旁,喝一杯清茶,聊聊那些回忆中的人和事。他会说起河西走廊的风沙,说起戍边将士的艰苦,说起与战友们一起饮酒、一起练兵的日子。“河西的冬天很冷,风雪很大,帐篷里的被褥常常是湿冷的。我们便会燃一堆篝火,把带来的香料丢进火里,那香气混着柴火的味道,能让人暖和不少,也能驱散心中的孤寂。”
他还会说起安史之乱爆发前的种种预兆,说起自己多次上书朝廷,提醒防备安禄山,却被杨国忠等人阻挠的无奈与痛心。“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吾观其心有异,上书曰:‘安禄山久有异志,今请代汉将,实欲谋反也,陛下当早做防备,削其兵权,以防不测。’然疏入,为杨国忠所扣,不得上达天听。”
苏合香静静地听着,心中满是心疼。她能想象出,当时的萧策是何等的焦急与无助,眼睁睁地看着一场浩劫即将来临,却无力阻止。而这一切,在正史中,却只有寥寥数笔,甚至没有留下他的名字。
晚上,书房里的灯光常常会亮到深夜。萧策伏在桌前,奋笔疾书,仿佛要将心中积压了千年的情感,都倾注在笔尖。苏合香会陪在他身边,为他研墨、续茶,偶尔帮他整理散乱的手稿。有时候,萧策会写得情绪激动,声音哽咽,甚至会流下眼泪。那是对家国破碎的痛惜,是对战友牺牲的哀悼,是对乱世浮沉的感慨。
有一次,萧策写到马嵬坡事变,写到杨贵妃自缢,写到叛军追杀,写到苏合香打开时空通道的那一刻。“马嵬坡下,尘土飞扬,士兵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杨贵妃。玄宗无奈,赐贵妃白绫一条,贵妃自缢于佛堂。吾护陛下及贵妃亲属突围,叛军紧追不舍。危急关头,合香取出玉佩,念动咒语,玉佩发出耀眼光芒,打开一道时空通道。合香拉吾手,曰:‘萧策,跟我走。’吾回望长安方向,心中百感交集,那是吾的家国,吾的故土,却已是一片火海。然合香在侧,吾不能弃她而去。遂咬牙,与合香一同踏入通道,从此,与盛唐永别。”
写到这里,萧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滴落在纸页上,晕开了墨迹。苏合香走上前,轻轻抱住他,拍着他的后背,无声地安慰着。她知道,马嵬坡的那一幕,是萧策心中永远的痛,是他跨越千年也无法释怀的遗憾。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策的手稿越积越厚,一本回忆录的雏形渐渐形成。他给这本书取名为《盛唐将事:一位穿越者的军事记忆》。在写作的过程中,萧策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自己的人生,那些尘封的记忆变得愈发清晰,那些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他不再是那个游离于时代之外的孤独者,而是成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用自己的笔,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苏合香则一边帮萧策整理、修改手稿,一边将其中与香文化相关的内容摘录下来,作为研究唐代军事与香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她发现,在萧策的回忆中,香不仅是提神、疗伤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家国情怀的象征。戍边将士用香驱散孤寂,用香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宫廷之中,用香彰显威仪,用香营造氛围;乱世之中,用香警示危险,用香安抚人心。
一年后,萧策的回忆录终于完成。厚厚的手稿,承载着他跨越千年的人生,记录着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盛唐。苏合香联系了一家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看到手稿后,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当即决定出版这本书。
《盛唐将事:一位穿越者的军事记忆》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却以一种极其真实、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唐代将领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盛唐。
史学界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填补了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记载的空白,为研究唐代军事、政治、社会生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很多历史学家表示,通过这本书,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史书的、更加真实的盛唐,看到了那些在乱世中挣扎、奋斗、坚守的普通人的命运。
普通读者更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深深打动着他们。有人为萧策的忠诚勇敢而感动,有人为盛唐的繁华落尽而惋惜,有人为那段跨越千年的爱情而动容。书店里,这本书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网上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一时间,“萧策”这个名字,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盛唐香文化博物馆”也因此迎来了更多的游客,很多人都是冲着萧策而来,希望能亲眼见见这位“来自盛唐的将军”,听听他讲述那些书中没有记载的故事。萧策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每当有游客向他提问,他都会耐心地解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更加了解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盛唐。
一天下午,苏合香和萧策坐在庭院里,看着游客们在博物馆里参观、拍照,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心中满是欣慰。萧策拿起桌上的《盛唐将事:一位穿越者的军事记忆》,封面是一幅他亲自绘制的长安地图,上面用朱砂标出了他曾经走过的地方。
“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写出一本这么受欢迎的书。”萧策笑着说道,眼中带着一丝自豪。
苏合香靠在他的肩上,轻声说道:“这不是因为你的文笔有多好,而是因为你的故事足够真实,足够动人。你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盛唐,看到了一种跨越千年的风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庭院里,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本承载着千年记忆的书上。书页在微风中轻轻翻动,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遥远而又辉煌的时代,诉说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人生。萧策知道,他的人生故事,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那些融入其中的盛唐风骨,那些与香文化相关的记忆,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