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传习基地里,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唐站在教室门口,听着里面学员们的讨论声,眉头微微蹙起。作为传习基地的运营负责人,她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有些时日了——年轻学员们对制香技艺的学习热情很高,手法也日渐娴熟,但一旦聊起香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偏差。
“老师,‘长安十二香’里的‘沉香’,不就是因为香气浓才被皇室喜欢吗?”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学员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随意。
另一个学员立刻接话:“我觉得是因为稀有吧,物以稀为贵,皇室用的东西,肯定得是普通人用不起的。”
教室里响起一阵附和声,大家似乎都觉得,香文化的核心无非是“名贵”“稀有”“彰显身份”。苏念唐轻轻推开房门,教室里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学员们纷纷转过头,看向这位年轻的负责人。
苏念唐走到讲台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严肃:“大家的制香手法越来越熟练,这很好。但我们学习传统香文化,不仅仅是要学会怎么制香,更要明白每一款香背后的故事、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她拿起桌上一块准备好的沉香木,轻轻放在鼻尖嗅了嗅,说道:“就像这沉香,它之所以能成为‘长安十二香’之一,被唐玄宗选为朝堂议事的御用香,不仅仅是因为它稀有、香气醇厚。沉香的形成,是树木在遭受雷击、虫害、砍伐等创伤后,为了自我修复,分泌油脂,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沉淀、醇化才形成的。它象征着坚韧、包容、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志的品格,这才是它被推崇的核心原因。”
学员们都愣住了,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之前说话的那个年轻学员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原来还有这么深层的意思,我们之前都想浅了。”
“不怪大家,”苏念唐笑了笑,“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有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重点放在了技艺传承上,却忽略了让大家走进香文化的源头,去亲身感受它的生命力。”
那一刻,一个念头在苏念唐心中愈发清晰——她要组织一场“香文化研学之旅”,带着学员们走出教室,前往那些与唐代香文化息息相关的地方,去香料的产地,去香文化的遗址,让大家在实地考察中,真正理解香文化的内涵,感受它从历史深处流淌至今的魅力。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苏合香和萧策的全力支持。苏合香看着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欣慰地说道:“这个想法很好。香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不是教室里的技艺,它是生长在土地上,流淌在历史里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它。”
萧策也点头赞同:“我在盛唐时,就知道很多香料的产地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很多香文化的习俗也和当地的生活、历史紧密相连。带着孩子们去走走,看看香料是怎么从一棵植物、一块矿石,变成一缕香韵的,他们对香文化的理解会深刻很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香文化研学之旅”的计划终于确定下来。第一站,他们选择了岭南——“长安十二香”中“沉香”的主要产地,那里不仅有着悠久的沉香开采历史,还保留着许多与沉香相关的传统习俗,是让学员们感受香文化源头魅力的绝佳去处。
出发那天,天气格外晴朗。苏念唐带领着二十多名年轻学员,苏合香和萧策也一同前往,作为研学之旅的指导老师。大巴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田野村落,学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苏老师,岭南的沉香真的都是长在树上的吗?”一个学员好奇地问道。
苏念唐笑着回答:“是的。岭南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沉香树的生长。不过,不是所有的沉香树都能产出沉香,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只有受到创伤,并且能够成功修复的沉香树,才能在岁月的沉淀中,孕育出沉香。”
萧策也接过话头,讲述起盛唐时期岭南沉香的贸易历史:“在盛唐,岭南的沉香是通过漕运、陆路等方式运往长安的,是当时非常珍贵的贡品。因为沉香质地坚硬,香气醇厚,不仅被用于制香,还被用来雕刻、制作器皿,是皇室和贵族追捧的珍品。而且,沉香在军事上也有应用,比如用沉香制作的香丸,佩戴在身上可以提神醒脑,在行军打仗时非常实用。”
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本模糊的沉香形象,在苏念唐和萧策的讲述中,渐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
经过一天的行程,大巴车终于抵达了岭南的一个沉香古镇。古镇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沉香气息。接待他们的是当地一位资深的沉香艺人,姓林,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林老。林老世代以开采、制作沉香为生,对沉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验。
第二天一早,在林老的带领下,学员们来到了一片沉香林。远远望去,一棵棵沉香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点点金光。林老指着一棵沉香树,对学员们说道:“你们看,这棵树的树干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这就是当年为了让它产出沉香,人为造成的创伤。不过,这创伤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树就活不了了;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分泌的油脂不够,形不成优质的沉香。”
他走到树旁,用手轻轻抚摸着那道疤痕,眼神中充满了敬畏:“沉香树是有灵性的。它受到创伤后,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会努力分泌油脂,修复自己的伤口,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珍贵的沉香。这是一种多么坚韧的品格啊。”
学员们都静静地听着,看着那棵沉香树,心中充满了敬佩。之前那个认为沉香只是“稀有、名贵”的学员,此刻感慨地说道:“原来沉香不仅是一种香料,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在磨难中成长,在沉淀中升华,这种品格太让人感动了。”
接下来,林老又带领学员们参观了沉香的开采现场。几位当地的村民正在小心翼翼地开采一棵沉香树,他们手中的工具非常简陋,但动作却异常精准、轻柔,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林老介绍说:“沉香的开采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不能用蛮力,否则很容易破坏沉香的质地。开采出来的沉香,还要经过筛选、清洗、晾晒、醇化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可以用来制香的原料。”
学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村民们的每一个动作,有的还拿出笔记本,仔细地记录着。他们亲眼看到,一块看似普通的沉香木,在村民们的手中,一点点显露出它独特的纹理和香气,心中对沉香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下午,苏合香为学员们举办了一场关于唐代沉香文化的讲座。讲座的地点就设在沉香林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沉香气息,让人身心舒畅。
苏合香坐在石桌旁,手中拿着一块盛唐时期的沉香残片,对学员们说道:“在唐代,沉香不仅是一种香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礼仪、宗教祭祀、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比如,皇帝在朝堂议事时,会燃上一炉沉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抚琴作画时,也会燃香助兴,激发灵感。”
她顿了顿,又说道:“‘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我在复原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发现它的配方非常讲究,不仅选用了岭南的优质沉香,还搭配了檀香、龙脑等香料,经过多道工序调制而成。它的香气醇厚绵长,不仅能让人身心舒畅,还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这也体现了唐代文人雅士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学员们听得入了迷,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
“苏老师,唐代的沉香都是用来燃香的吗?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苏老师,除了岭南,唐代还有哪些地方产沉香呢?”
“苏老师,您在复原‘沉香’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苏合香耐心地一一解答着学员们的疑问,她结合自己的复原经历,讲述了唐代沉香文化的点点滴滴,让学员们对沉香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萧策则从军事角度,为学员们讲述了沉香在盛唐军事中的应用:“在盛唐,沉香不仅被用于提神醒脑,还被用来制作信号弹、迷魂香等军事用品。比如,在行军打仗时,如果需要传递信号,就可以点燃一块沉香,沉香燃烧时产生的浓烟,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如果遇到敌人,可以点燃混合了沉香和其他香料的迷魂香,让敌人头晕目眩,失去战斗力。”
他还讲述了自己在盛唐时期,如何利用沉香来判断敌军动向的故事:“有一次,我们与敌军对峙,我发现敌军营地飘来一缕淡淡的沉香气息。我判断,敌军的将领肯定是一位喜爱沉香的人,而且身份不低。于是,我就派人伪装成香商,混入敌军营地,成功获取了敌军的作战计划。”
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没想到沉香在军事上还有这么重要的应用。他们对香文化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身养性”“彰显身份”,而是认识到,香文化已经融入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学员们还参观了当地的沉香制作工坊,亲眼目睹了沉香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走访了当地的老艺人,听他们讲述与沉香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统习俗;还亲自体验了沉香的开采、筛选、制香等工序,虽然动作还很生疏,但每一个人都做得非常认真。
在体验沉香制香的过程中,一个学员不小心将手中的沉香粉撒在了地上,他顿时慌了神,手足无措地看着苏念唐。苏念唐没有责备他,而是笑着说道:“没关系。香文化不仅是精致的、高贵的,也是包容的、质朴的。每一次失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撒在地上的沉香粉收集起来,和其他的香料混合在一起,或许能制作出一种不一样的香。”
学员们听了,都深受启发。他们意识到,香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也可以融入到平凡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
研学之旅接近尾声的那天晚上,学员们围坐在院子里,点燃了自己在研学期间制作的沉香。淡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温柔而醇厚。大家一边品着香,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我才真正明白,香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我以前觉得制香就是一门手艺,现在才知道,制香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每一款香,都凝聚着制香人的心血和情感。”
“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香文化,不仅要学会制香,还要把香文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文化,喜爱香文化。”
看着学员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苏念唐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次“香文化研学之旅”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香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心中已经种下了传承香文化的种子。
苏合香和萧策也坐在学员们中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苏合香轻声对萧策说道:“你看,这些孩子们多有活力。香文化的传承,就需要这样一代代年轻人,带着热情和敬畏,去感受它,去理解它,去传播它。”
萧策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看到了那些为香文化的发展付出努力的人们。他感慨地说道:“千年时光流转,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香文化的魅力依旧。只要还有人愿意去传承它,去发展它,它就会永远焕发生机。”
夜色渐深,院子里的沉香还在燃烧,香气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也弥漫在每一个学员的心中。这次“香文化研学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对于这些年轻的学员来说,传承香文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将带着在这次研学之旅中的收获和感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播香文化的魅力,让这千年香韵,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