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体系的稳固,如同为昭宁关这头即将成型的巨兽注入了强劲的血液。而此刻,这头巨兽最锐利的爪牙——全新的海岸预警系统,即将睁开它的第一只眼睛。
位于海岸线最突出部、堪称昭宁关前哨的望海崖烽火台,在采用模块化建造法后,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率先宣告竣工。此台选址极为险要,位于一处陡峭的岬角之上,三面环海,视野极佳,足以俯瞰方圆数十里的海面。这座烽火台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云舒将现代工程理念融入古代技术的结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与反复试验。
这一日,天高云淡,海风猎猎。新建成的烽火台在苍穹下巍然矗立,台身采用粗大的百年铁力木,以复杂的榫卯结构咬合而成,浑然一体,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暗金色光泽,与周边残存的、低矮破旧的土石旧台形成了鲜明对比,犹如鹤立鸡群。台体表面,涂抹了一层特制的防腐桐油混合物,既能抵御海风侵蚀,又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仿佛建筑本身也有了生命。
墨临渊率领一众核心将领,亲临视察。云舒作为此台设计建造的核心人物,自然随行。一行人踏着碎石小路,穿过初具规模的关墙,海风拂面,带着微咸的气息。墨临渊走在最前,玄色长袍在风中微微摆动,显露出内里甲胄的轮廓。他不时驻足,仔细检查沿途的防御工事,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云舒则不时与随行的工匠低声交谈,询问施工细节,记录需要改进的地方。她一身素净的青衣,腰间系着一条实用的布带,上面挂着测量工具和记录本,与周围肃杀的军事氛围形成奇妙的和谐。
一行人沿着台内独特的双螺旋梯道盘旋而上。这种设计使得上下烽卒互不干扰,遇紧急军情时,传递信息效率倍增。梯道内壁,每隔一定距离便设有壁龛,放置特制的防水火把,确保夜间照明;扶手高度经过精确计算,既符合人体工学,又便于伤员攀爬。令随行将领们啧啧称奇的是,即使在狭窄的梯道内,也能感受到完美的空气流通,毫无憋闷之感。
王妃,这双螺旋设计,当真精妙。一位随行工部官员赞叹道,以往烽台,上下拥堵,传递军情常有延误。
云舒微微一笑:人体工程学告诉我们,合理的空间规划,能极大提升效率。这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对士兵生命的尊重。
登上高达十丈的台顶平台,视野豁然开朗。万里碧波尽收眼底,海天一色,令人胸襟为之一畅。台顶垛口齐胸,地面铺设平整坚实的木板,中央是巨大的、以耐火砖砌成的圆形烽火池,旁边整齐堆放着特制的、掺入了狼粪和特殊药物的燃料。四周设有防风挡板,即使在强风天气,火势也能保持稳定;池底铺设特殊陶管,可将烟雾引导至最佳高度,确保可见性。
一位负责烽火台建造的老工匠,激动地向墨临渊介绍:王爷您看,此台不仅坚固,视野开阔,更有几处巧思。垛口下方设有排水暗槽,防止雨水积聚腐蚀木材;烽火池下有通风道,确保燃烟顺畅;那边角还有一小型蓄水池,兼可防火、饮用。皆是按王妃的图纸所建。
老工匠名叫陈有福,须发皆白,双手布满老茧与疤痕,是跟着墨临渊守边多年的老兵。他说话时,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彩,仿佛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
墨临渊微微颔首,走到垛口边缘,极目远眺。他的目光锐利如鹰,缓缓扫过波光粼粼的海面,以及海岸线蜿蜒的轮廓。良久,他沉声道:以此台为眼,方圆五十里海域,纤毫毕现。海盗若来,必无所遁形。此台建成,我昭宁防务,方算真正有了眼睛和耳朵。
他转身,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曾想过,为何以往海防屡屡失利?非将士不用命,而是耳目不灵,待敌人临门,方知大敌当前,仓促应战,焉能不败?
一位跟随墨临渊多年的老副将抚摸着那严丝合缝的垛口木材,感叹道:末将守了半辈子海防,从未见过如此坚固精巧的烽火台!以往那些土石台,一场大风雨过后都得修缮,哪像这般……这般如同从山崖里长出来似的!
墨临渊点头:此台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铁钉,木材间留有伸缩余地,能随湿度变化而自我调节,不易开裂变形。加之特制防腐处理,寿命可延至百年。这是为子孙后代筑就的防线。
这时,一位被安排在此台值守的老烽卒,默默走上前来。他脸上刻满了海风与岁月留下的沟壑,双手粗糙如树皮,指节粗大变形。他名叫老周,是昭宁关资格最老的烽卒,守了整整三十年的海防。此刻,他伸出颤抖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光滑的榫卯接缝,眼中竟有泪光闪烁,喃喃道:好……真好啊……要是当年……要是当年黑石岛那会儿,咱们的台子能有这一半结实……老王、小柱子他们……也就不至于……
他的声音哽咽,说不下去了。在场的老兵们都沉默了。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惨痛记忆——二十年前,一场罕见的风暴袭击海岸,旧式土石烽火台在狂风暴雨中倒塌,导致预警不及,海盗趁机登陆,屠戮了黑石岛上的三百军民。老周是唯一的幸存者,从此脸上永远带着一道狰狞的伤疤,那是海盗刀下留情的。
云舒轻轻走上前,将一块干净的布巾递给他:周老,过往的伤痛无法抹去,但我们可以用今天的努力,确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这座烽火台,不仅是为了预警敌人,更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像老王、小柱子那样的生命。
老周接过布巾,擦去眼角的泪水,挺直了佝偻的背:王妃放心,老周这条命,就交给这座台子了。有我在,绝不会让海上的风吹草动逃过我的眼睛!
墨临渊拍拍老周的肩膀,沉声道:好!从今日起,你便是这望海崖烽火台的首任台长,军阶提升两级,月俸加倍。你的责任,是教会年轻烽卒如何守好这双。
老周一愣,随即单膝跪地:谢王爷信任!老周定不负所托!
墨临渊扶起他:起来吧。这不是赏赐,是责任。昭宁关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像你这样的守护者。
点火!墨临渊收回远眺的目光,沉声下令。
早已准备就绪的烽卒,将特制的燃料投入池中,用火把引燃。片刻后,一道笔直、浓黑、凝聚不散、如同巨龙般的狼烟,冲天而起!即使在晴朗的白日,也清晰异常,与远处旧台升起的稀薄散乱的烟柱形成天壤之别!这狼烟经过特殊配方处理,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保持形态,传递信号的效率比传统狼烟高出数倍。
狼烟滚滚,直上云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向这片海域宣告着新生防线的存在。海风呼啸,卷起墨临渊的衣袍,他站在台顶,身影如刀,仿佛与这座烽火台融为一体。
云舒站在墨临渊身侧,仰望着那根刺破蓝天的烟柱,轻声道:这是第一只真正清醒的眼睛。很快,整条海岸线,都将布满这样的眼睛。任何来自海上的威胁,都将在它们的注视下,无所遁形。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描绘蓝图的坚定力量。众人仿佛看到,未来无数狼烟依次升起的壮观景象,那将是一张覆盖海疆的天罗地网。
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与自豪的时刻,云舒凭借超越常人的敏锐视觉,注意到极远处海平面上,一个微小的、似乎是商船帆影的黑点旁,有镜面反光极快地闪烁了一下,旋即消失。她的心微微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警觉浮上心头。
王爷,她压低声音,东南方向,似有异常。
墨临渊眼神一凝,接过云舒递来的特制千里镜,仔细观察。片刻后,他放下镜子,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是了望镜。有人在监视我们。
一位将领立即请命:末将立刻带船队前去查探!
墨临渊摇头:不必打草惊蛇。传令下去,加强巡逻,但不要表现出异常。让敌人以为我们毫无察觉,才能引蛇出洞。
云舒点头:敌人在暗,我们在明。但有了这双,很快就能看清他们的面目。
烽火台下,闻讯而来的军民仰望着那象征安全的狼烟,爆发出阵阵欢呼。许多沿海迁来的渔民老人,更是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在他们朴素的认识里,那笔直的烟柱,就是刺向兴风作浪的喉咙的捆仙索,是保佑子孙安宁的祥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艰难地爬上山坡,只为亲眼看看这座。她颤巍巍地对身边的小孙子说:娃儿,记住今天。从今往后,咱们的家,再也不会被海盗轻易夺走了。
小孙子仰起天真无邪的脸:奶奶,这台子真能挡住海盗吗?
老妪笑着摸摸他的头:能!有了王爷和王妃,有了这座台子,咱们就有家了。
视察结束后,墨临渊与云舒并未立即返回帅府,而是沿着初具规模的海防城墙漫步。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初具规模的关墙上,如同两座守护神的剪影。
烽火台已成,预警体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墨临渊道,声音低沉而坚定,但仅能预警,尚不足矣。须有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雷霆手段。
云舒点头:王爷所虑极是。预警为眼,歼敌为拳。下一步,是该让我们的也硬起来。她指向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我已经在设计几种新型守城器械,结合杠杆原理与配重系统,射程与威力都将远超传统床弩。
墨临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昭宁关的资源,尽你调配。
首要仍是工匠与人手。云舒坦率道,尤其是精通铁木加工的匠人。另外,我需要一批可靠的学徒,边做边学,将这些技术传承下去。
墨临渊言简意赅,我会令工坊全力配合。此外,军中最优秀的弩手和机匠,也任你挑选。
两人一边商议,一边走远。夕阳将他们并肩的身影镀上一层金光,与身后那巍峨的烽火台、蜿蜒的关墙,共同构成一幅充满力量与希望的画卷。
然而,就在这宁静祥和的时刻,远处的海面上,一艘不起眼的小船悄然驶离,船帆上,隐约可见一个奇特的标记——一只展翅的海鹰,爪中抓着断裂的锁链。
昭宁关的第一只,已然睁开,目光如炬,望向深不可测的大海。而打造最强的计划,也即将提上日程。在这片曾经饱受海盗侵扰的海岸,新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