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工坊敞开的木窗,在布满木屑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松木和桐油的清香,间或夹杂着铁器敲击的清脆声响,形成一首独特的工坊交响曲。云舒站在一张巨大的杉木工作台前,台面上铺满了绘制精细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尺寸和符号,旁边整齐排列着测量工具:标尺、角尺、规尺,以及她亲手改进的鲁班尺——结合了现代游标卡尺原理的精密测量工具。
王妃,这是按您要求制作的第三批标准化榫卯构件。工坊管事恭敬地呈上一个木盒,盒内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大小一致的雀替构件,每一个都打磨得光滑如镜,棱角分明,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云舒取出一块雀替构件,指尖轻轻抚过榫头的每一个棱角。她的动作极其专注,仿佛在聆听木材诉说的秘密。突然,她的手指在某个榫肩处微微一顿,眉头轻蹙。
这个倒角大了半毫。她的声音很轻,却让工坊管事的额头瞬间沁出细汗。
这...这肉眼几乎看不出来啊...
肉眼看不出来,但组装时就会产生间隙。云舒取过一旁的鲁班尺,这把尺子上有精细的刻度,辅以滑动游标,可以测量到毫米级的精度,风雨侵蚀之下,半毫的误差足以让整个结构产生隐患,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她转向周围屏息凝神的工匠们,举起那块构件:诸位可知,为何我要制定如此严苛的标准?
一个年轻的学徒壮着胆子回答:为了...为了做得更快?
不全是。云舒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从满头白发的老匠人到稚气未脱的少年学徒,是为了让昭宁关的每一座建筑,都能在百年之后依然屹立不倒。今日我们偷懒一分,来日守关的将士就要用性命来弥补这一分的差距。
她取过锉刀,亲自演示如何修正那微小的误差。木屑纷飞中,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标准化不是死板,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从今日起,所有构件必须经过三道检验:制作工匠自检、工坊互检、最后由验收官用标准量具终检。合格者烙火印,不合格者立即返工。
一位老工匠忍不住插话:王妃,如此严格,工期岂不延误?
云舒放下工具,目光炯炯:李师傅,我问你,你家屋顶漏雨,是修一次花三天,还是三天两头修,总共花一个月?
老工匠一愣,随即恍然:老朽明白了。一次做好,胜过反复修修补补。
云舒点头:正是此理。初期看似慢,实则快。模块化生产,如同搭积木,各部件先在工坊预制,现场只需组装。这比传统方法快上数倍,且质量可控。一座烽火台,从原先的月余,可缩短至十日。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一阵骚动。工部派来的督造特使钱大人带着几个随从,面色不豫地闯了进来。此人年约四十,面容清癯,一身官袍,却掩饰不住眉宇间的傲慢与不屑。
王妃殿下,钱大人草草行礼,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下官听闻您要全面推行这个...模块化建造法?此举恐怕不妥啊!《营造法式》有云:材分八等,各适其用。如今这般将构件统一规制,岂不是违背古制?工匠们因循守旧,哪能适应如此变革?
云舒不慌不忙地放下工具,目光平静如水:钱大人可知,昨日东段城墙施工,因构件尺寸不一,导致安装延误了整整两个时辰?
这...工事延迟也是常事......
若这两个时辰里,海盗来袭呢?云舒的声音陡然转厉,眼中闪过一道锋芒,大人熟读圣贤书,可曾读过权变为上的道理?古制是为人服务,而非让人被古制所困!李师傅,取模型来。
一位老工匠迅速抬来两个模型:一个是传统方法建造的烽火台,另一个则是采用模块化建造的同类建筑。两个模型并排而立,形成鲜明对比。
请大人亲自检验。云舒做了个的手势,语气平和却不容拒绝。
钱大人起初不以为然,但在仔细检查后,脸色渐渐变了。模块化建筑的每个接缝都严丝合缝,整体结构稳如磐石;而传统建筑虽然单个构件精美,却存在不少细微的不平整处,某些接缝甚至需要额外填充材料。
这...这是如何做到的?钱大人声音中透着难以置信。
标准化。云舒指向工作台上整齐排列的加工模具,每一套模具都经过精密设计,确保生产出的构件尺寸完全一致,统一的模具保证每个构件尺寸一致,专用的装配工具确保安装精度。钱大人,守关将士的性命,容不得半点差不多
钱大人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下官...受教了。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里展开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老工匠们从最初的抵触,到慢慢发现新方法的好处:工作效率显着提升,废品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为每个构件的细微差异而头疼。年轻学徒们则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技能,工坊里常常灯火通明至深夜。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个叫石头的年轻工匠在云舒的启发下,发明了组合模具——通过调整模块化模具的排列组合,可以快速加工出不同规格的构件,极大丰富了构件种类的同时,保持了标准化生产的效率。石头本是孤儿,被昭宁关收留,因天赋异禀,被云舒破格提拔为学徒。
王妃,您看这样可行吗?石头紧张地展示着他的发明,双手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这个由多块可拼接模板组成的装置,能根据需要快速调整,制作出各种规格的连接件。
云舒仔细检验后,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很好!传令,奖励石头十两白银,提升为工坊技正。在昭宁关,创新就该得到重赏!
消息传开,工匠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断有人提出改进建议:有人改进了榫卯的防水结构,有人设计了更高效的运输架,还有人发明了专用的安装工具......标准化没有扼杀创造力,反而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位老匠人感慨道:以前总以为规矩多了,手脚就缚住了。现在才明白,有了规矩,手脚反而更灵活了。
然而,就在模块化建造法顺利推广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这日深夜,工坊值夜的守卫突然听到库房传来异响。赶去查看时,只见一个黑影翻墙而出,地上散落着几个被破坏的模具,木屑纷飞,显然是蓄意破坏。
有人要破坏标准化生产!消息很快传到云舒耳中。
墨临渊闻讯赶来,面色阴沉:可看清是什么人?
身手矫健,对工坊布局很熟悉。侍卫长回禀,在现场发现了这个。他呈上一块腰牌,上面刻着海浪纹样——这是沿海常见海盗团伙的标志。
云舒检查着被破坏的模具,突然发现异常:这些破坏很有针对性,都是关键结构的核心模具。尤其是连接件的精度部分,毁坏得最为彻底。看来,有人不希望我们太快建成防御体系。
她蹲下身,仔细检查地上的痕迹:而且,破坏者非常专业,知道哪些部件最关键。不是普通海盗所为。
墨临渊冷笑:终于坐不住了。传令,即日起工坊实行三级警戒,所有模具分开保管,启用新的验收流程。对外放出风声,就说模具已完全损毁,需要重新制作,工期至少延误半月。
他转向云舒,目光深邃:模块妙法,已经让某些人感到威胁了。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云舒点头:他们越是着急,越说明我们的方向正确。王爷,我想将计就计。
说来听听。
明日,我将公开宣布模具被毁,需要重制。同时,暗中加快核心构件的生产,尤其是那些用于新式守城器械的部件。让敌人以为我们进度受阻,实则加快备战。
墨临渊眼中闪过赞许:好计。让本王配合你,演一出好戏。
次日清晨,云舒出人意料地宣布要举行一场质量比武。她在工坊空地上设置了三个工作区:传统工艺区、标准化生产区,以及一个允许自由发挥的创新区。每个区域都要在一天内完成一座烽火台的模型建造。
比武引来众人围观。传统工艺区的老师傅手艺精湛,每个构件都精雕细琢,但速度缓慢;标准化生产区效率惊人,构件像流水一样产出,组装速度更是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创新区则尝试着各种新式结构和连接方法,虽然不完全成熟,却充满创意。
比试结果令人深思:标准化区以绝对优势获胜,仅用四个时辰便完成模型,结构稳固,接缝严密;创新区虽然耗时较长,但几个大胆的设想——如可调节倾角的了望台、隐藏式排水系统等,让人眼前一亮;最让人意外的是,传统工艺区虽然单个构件最美观,却因为尺寸误差导致组装困难,最后未能按时完成,且结构稳定性不如其他两区。
云舒站在三个模型前,对全体工匠说:传统工艺是我们的根,不能丢;标准化是我们的骨,必须立;创新则是我们的翅膀,要鼓励。三者合一,才是昭宁关工程之道。
她下令将三个模型并排陈列在工坊门口,命名为昭宁三法碑,时刻提醒工匠们不忘根本、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夜幕降临,云舒独自在工坊检查新一批构件。烛光摇曳,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突然,她在某个榫卯深处发现一个极其隐蔽的刻痕——那是一个类似海浪的图案,与之前发现的腰牌纹样如出一辙,但更加精细,显然是内部人员所为。
果然已经渗透到生产环节了......她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这时,墨临渊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甲胄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有发现?
云舒将那个带有暗记的构件递给他:看来,有人想在我们的里埋下隐患。这刻痕极为隐蔽,若非我熟悉每一个设计细节,几乎无法发现。这是内部人干的,而且地位不低,能接触到核心部件。
墨临渊把玩着那个构件,眼中寒光闪烁:那就将计就计,看看谁能笑到最后。我已经安排人手,暗中监控所有接触核心工区的人员。这些,很快就会发芽。
他走向云舒,声音低沉:只是委屈你了,明明进度顺利,却要对外宣称受阻。
云舒摇头:无妨。真正的实力,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而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她望向窗外,新建的烽火台上,狼烟正在夕阳中缓缓升起,敌人以为他们在下棋,却不知我们早已看透全局。
墨临渊凝视着她坚定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在这乱世之中,能得此知己,实乃人生之幸。
远处,工坊里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而在那灯火下,不仅有忙碌的工匠,更有无形的较量,正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