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城头,那面崭新的玄色“林”字大纛与代表“交州都督府”的旌旗,在南海吹来的湿润暖风中猎猎作响,向所有人昭示着这片土地已然易主。城内的恐慌与动荡,在竟陵军森严的军纪与庞统雷厉风行的善后措施下,迅速平息下来。市井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只是谈论的话题,从往日的家长里短,更多地转向了这位新任的、年轻得过分却手段老辣的交州主宰——林凡。
士燮家族及其核心党羽的迁离,如同为交州这潭略显沉滞的水注入了新的活流,也彻底扫清了旧有权力结构的最后障碍。接下来,便是如何在这片广袤而待开发的土地上,建立起牢固属于竟陵林凡的统治秩序,并将其真正转化为支撑竟陵未来霸业的坚实基础。
交州都督府(原士燮太守府改造)内,气氛忙碌而有序。文书吏员抱着卷宗快步穿行,各级新任命的官员在此接受指令、汇报情况。庞统作为都督,无疑是这里最忙碌的人。他矮胖的身影几乎钉在了正堂那张巨大的公案之后,案头上堆满了来自交州各郡县的文书、图册以及各类亟待处理的政务。
林凡则坐镇后堂,他并未事必躬亲,而是将日常行政大权充分下放给庞统,自己则专注于把握大政方针、接见关键人物以及审阅庞统呈送的最重要决策。这是一种高度的信任,也是对庞统能力的绝对认可。
建立有效统治的第一步,是**构建一套忠于林凡且高效运转的行政体系**。庞统依据林凡“稳中求进,逐步渗透”的总原则,开始大刀阔斧却又审慎精细地进行人事安排与制度构建。
**核心层,牢牢掌控。** 都督府的长史、司马、主簿等关键职位,皆由庞统从竟陵带来的心腹文吏,或经过严格考察、确认忠诚可靠的新投效士人担任。他们构成了交州新政权的决策与执行核心,确保林凡的意志能够畅通无阻地贯彻下去。
**郡县层级,掺沙换血。** 对于交州原有的郡守、县令,庞统并未进行大规模清洗,以免引起剧烈反弹。他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
* **如桓邻这般“有功”且能力尚可者,** 予以留任甚至倚重,如桓邻正式被任命为苍梧太守,成为稳定苍梧郡的核心人物。
* **对于能力平庸但无大恶、且愿意配合者,** 暂时留用,但同时派遣竟陵系的官员担任郡丞、县尉等副职,名为辅佐,实为监督与分权,并逐步熟悉地方事务,为日后接替做准备。
* **对于劣迹斑斑、民怨极大或明显怀有二心者,** 则果断罢黜,迅速由竟陵系官员或经过考核选拔的本地寒门士子填补空缺。
* **对于地处偏远、情况复杂的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则多以安抚、羁縻为主,暂时承认原有长官的地位,但要求其必须至广信述职,接受都督府政令,并派遣“督导使”常驻,负责联络、监督与教化。
**基层胥吏,维持稳定。** 大量原有的底层胥吏被保留下来。他们熟悉本地风俗民情,是政权运转的毛细血管,骤然全部更换必然导致行政瘫痪。庞统要求他们对新政权宣誓效忠,并严格执行新颁布的法令,同时设立监察机制,防止其阳奉阴违。
与此同时,一套初步的、带有竟陵特色的**法令与税赋制度**也开始在交州推行。核心是《竟陵新政》的简化版:
* **轻徭薄赋:** 宣布减免本年度三成赋税,与民休息。明确税收项目,废除士燮时期许多苛捐杂税。
* **鼓励垦荒:** 颁布《交州垦荒令》,吸引流民与无地百姓开垦荒地,新垦之地三年不征赋税。
* **兴修水利:** 由都督府组织人力,修缮各地陂塘渠堰,防治水旱,提升农业产出。
* **规范市贸:** 统一度量衡,降低境内关税,鼓励商旅往来。尤其重视对南海珍珠、犀角、象牙、香料等特产的收购与专卖管理,将其纳入都督府的重要财源。
这套组合拳下来,交州的行政机器开始带着竟陵的烙印,重新且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混乱的秩序得以恢复,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新的政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夯实着统治的根基。
行政体系搭建的同时,林凡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军事布防、经济命脉与民族融合**。
**军事上,双管齐下。**
魏延、甘宁所部主力,在休整补充后,并未长期驻扎广信。魏延率部北上,驻防于零陵、苍梧交界一带,一方面震慑可能来自武陵刘备方向的异动,另一方面也作为交州北方的屏障。甘宁则率领其水军,以及部分新归附的交州水师船只,开始巡弋交州漫长的海岸线,重点经营合浦、徐闻等天然良港,清剿海盗,保障海路安全,并为未来组建南海舰队打下基础。
沙摩柯的无当飞军,则发挥了其山地作战与民族沟通的优势,被派驻到交州南部与俚、僚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的边境要地。他们既是防御南方未开化部落骚扰的屏障,更是林凡推行“以蛮治蛮,逐步汉化”政策的触手。沙摩柯依照林凡的指示,对周边部落采取拉拢与威慑并重的策略,用盐、铁、布匹交换他们的忠诚,并允许其自治,但要求其首领送子弟至广信“学习汉家礼仪”。
**经济上,目光向海。**
林凡深知交州最大的潜力在于海洋。他亲自召见了交州本地的海商家族,以及从江东、荆襄闻风而来的商人。在都督府下设“市舶司”,由墨衡兼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凡往来海商,皆需至市舶司登记,领取凭证。按其货物价值,抽取十一之税。然,凡运入稻米、铁料、战马、书籍者,税率减半;运出我交州特产者,予以便利。”林凡对首批聚集而来的商人们宣布政策,“市舶司将致力于清剿海路,于主要港口建设货栈、修缮码头,为诸位行商提供便利与安全保障!”
这意味着,林凡不仅要将海外贸易纳入管理,更试图通过税收杠杆,引导贸易方向,为竟陵输入急需的战略物资。消息传出,商人们虽觉税率不低,但听闻航道安全有保障,且有利可图,纷纷摩拳擦掌,交州沉寂多年的海上贸易,开始显露出复苏的迹象。
**民族问题上,刚柔并济。**
对于交州数量众多的俚、僚等少数民族,林凡采纳庞统“剿抚并用,教化为主”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沙摩柯和无当飞军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严厉镇压任何敢于挑衅、劫掠的部落。另一方面,则大力推行“教化”。
他在广信设立“化夷堂”,并非强制性的官学,而是以提供食物、传授先进农耕技术、提供医药救治为吸引力,招募少数民族子弟前来学习汉语汉文,了解汉家律法礼仪。同时,派遣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吏和医师,深入俚僚聚居区,帮助他们发展生产,防治地方病。
“欲长治久安,必使其渐染华风,知礼义,慕王化。”林凡对庞统道,“此非一代之功,然必须从现在做起。”
就在林凡与庞统于交州呕心沥血、构建新秩序的同时,来自竟陵的支援与新一批投效的人才,也陆续抵达广信。
徐庶坐镇竟陵,统筹全局,不仅保证了前线大军的粮草军械供应,更依据林凡的要求,从竟陵、新野乃至荆襄各地,招募了大量精通农事、水利、工巧、医理的人才,以及许多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将他们源源不断地派往交州。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缓解了交州治理人才匮乏的困境。
随同而来的,还有墨衡麾下“暗羽”的精英。他们迅速接管了交州原本粗疏的情报网络,并将触角伸向更南方的林邑、扶南等域外之国,以及西面的益州,为林凡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视野。
这一日,都督府后堂,林凡正在审阅庞统提交的《交州三年发展规划纲要》,这份厚达数十页的纲要,详细规划了未来三年在农业、水利、商贸、教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与实施步骤,堪称一份宏伟的蓝图。
“主公,”庞统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据各郡初步回报,新政推行颇为顺利,百姓归心者甚众。各地垦荒已有起色,去岁因战乱荒芜之田,今岁复耕者预计可达七成。市舶司已开始征税,首批海商船队不日即将抵达徐闻港。只是……钱粮消耗巨大,虽有益州、荆州商贸补充,然府库仍感吃紧。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建设港口,皆需海量投入。”
林凡放下纲要,沉吟道:“钱粮之事,我来设法。竟陵工坊新出的琉璃器、改良纸张、精致瓷器,在北方与江东皆可牟取暴利。日后交州海外贸易发展起来,更能反哺。元直已在筹划发行‘竟陵债’,向境内富商大贾借贷,以未来税收为抵押,应可解燃眉之急。当前,规划既定,便需坚定不移执行下去。士元,交州之事,我便全权托付于你了。”
庞统肃然拱手:“统必竭尽全力,必不辜负主公信重!”
这时,亲卫入内,呈上一封火漆密信:“主公,竟陵徐军师急报,另有江陵、建业动向汇总。”
林凡拆开徐庶的信,快速浏览,眉头微挑,随即将信递给庞统:“元直来信,言曹操似有异动,恐是针对我军拿下交州之事。孙权、刘备方面,亦各有反应。”
庞统看完信,嘿嘿一笑:“曹操自是坐不住了。孙权嘛,怕是又惊又妒,我水军巡弋南海,其必感如芒在背。至于刘备……诸葛亮怕是更要加紧西图益州之步伐了。主公,看来这南方,是越来越热闹了。”
林凡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广信城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目光深邃:“意料之中。我竟陵拿下交州,便如潜龙入海,再非昔日蜷缩荆北之态。他们若毫无反应,那才奇怪。传令下去,按既定方针行事,北境、东线加强戒备,交州加速整合。我们要抢在曹操下一次大举南下之前,将这南海之基,打造得固若金汤!”
夜色笼罩下的广信城,宁静而充满生机。新的官府在运转,新的法令在推行,新的商路在开辟,新的希望在萌发。
交州都督府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那里,林凡与他的谋臣武将们,正在为这片新囊括的南海疆土,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也为人间带来新的秩序与活力。
从竟陵到交州,林凡的势力,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跨越。一条蛰伏的潜龙,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的天地。囊括南海,不仅仅意味着疆域的扩张,更象征着竟龄这条潜龙,终于拥有了搏击四海风云的底气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