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在翰林院的日子,平静而充实。
他每日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
修史、编纂、校对,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他像是海绵吸水。
贪婪地汲取着大乾王朝的知识精华。
他的公事房,位于翰林院的西南角。
窗外老槐树的枝叶,遮蔽了大半阳光。
屋内,常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那是林凡笔下文字,自然散发出的气息。
起初,这种墨香只在林凡的房中萦绕。
随着他日复一日的研读与书写。
这股墨香,开始变得更加凝练。
它不再仅仅是墨水的气味。
更像是某种无形的力量。
那是文气。
磅礴而纯粹的文气。
林凡执笔。
他校对一份泛黄的古籍。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不仅能指出原文中的疏漏。
更能针对晦涩之处,提出独到的见解。
他的批注,字字珠玑。
仿佛能穿透时空,与古人对话。
每当他沉浸其中。
笔下的文字,便会泛起一层微光。
那光芒,肉眼难辨。
却让墨迹显得更加深邃。
笔触更加有力。
这些经他手修订的典籍。
字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墨香久久不散。
甚至带着一丝清雅的甘甜。
渐渐地。
翰林院的掌院周明志,发现了异常。
他发现林凡经手的典籍。
无论是字迹还是内容。
都远胜其他编修。
他曾亲自翻阅几卷。
发现林凡的批注,不仅准确无误。
更有着超越其年龄的深邃思想。
周明志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有声张。
只是默默地观察着。
翰林院的文气,变得愈发浓郁。
这股变化,并非突然。
而是像春雨润物。
无声无息地渗透着。
一些老翰林,在研读时。
感觉文思更加敏捷。
平日里困扰他们的难题。
此刻竟能迎刃而解。
他们以为是自己状态好转。
却不知。
这其中,林凡的文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陈修然是林凡的同僚。
他时常来林凡的公事房请教。
他发现,只要靠近林凡。
自己的心神便会宁静。
思绪也变得清晰。
他曾好奇地问林凡。
“林编修,您房中的墨香,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林凡只是微微一笑。
“或许是林某所用墨汁,有些特殊吧。”
他没有点破。
陈修然却深信不疑。
他甚至偷偷买了与林凡相同的墨汁。
却发现。
那墨汁,远没有林凡房中的那股清香。
他看向林凡的目光,带着敬佩。
更多了一份无法言喻的崇拜。
然而。
并非所有人都感到舒适。
崔文轩坐在自己的公事房内。
他时不时地抬头。
目光投向林凡所在的西南角。
他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那压力,并非来自人。
而是来自那股。
日益浓郁的文气。
他发现自己近来,心绪不宁。
有时,甚至感到文思枯竭。
他知道。
这股变化,与林凡脱不开关系。
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那是嫉妒。
更是深深的忌惮。
翰林院的学士们,私下议论纷纷。
“你们有没有觉得,翰林院的文气,最近浓郁了许多?”
“是啊,老夫近日撰写文章,竟觉下笔如有神助!”
“莫非,是林状元所致?”
有人提出猜测。
立刻引起了轩林院的共鸣。
林凡的才华,已无需多言。
他的文气,已然影响了整个翰林院。
翰林院掌院周明志,站在窗前。
他看着院内古树。
绿意盎然。
文气氤氲。
他知道。
林凡这颗新星。
已然在翰林院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不仅是状元之才。
更是文道中的异数。
周明志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他明白。
这位陛下亲自选定的“储相”。
其锋芒,已然无法掩盖。
翰林院,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
因林凡的到来。
已然掀起了。
一场无声的波澜。
林凡的才华,如同一把锋利的刀。
正在翰林院这块磨刀石上。
逐渐展露出。
真正的锋芒。
他知道。
他的蛰伏期。
或许。
很快便会结束。
京城的风云变幻。
正因他而。
悄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