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在翰林院的第三个清晨。
他如往常一般,在公事房内整理典籍。
窗外的老槐树,枝叶婆娑。
一道尖细而威严的声音,打破了翰林院的宁静。
“林编修,接旨。”
赵高,乾元帝的心腹太监总管。
他身着紫袍,面带笑意,立在林凡的房门前。
林凡心中一动。
他平静地放下手中的书卷。
“臣接旨。”
赵高展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科状元林凡,才华横溢,政见深远,特召入御书房,觐见圣听。”
旨意简单,却透露出极高的规格。
赵高收起圣旨,笑容更加亲近。
“林编修,陛下在御书房等您。”
“请随咱家来吧。”
林凡躬身。
“有劳赵总管。”
他换上整齐的官服。
跟随赵高,穿过翰林院幽静的长廊,踏入了皇城深处。
御书房,是大乾王朝权力最核心的地方。
林凡不是第一次来。
但这一次,他感受到的氛围,却与上次御前对答时,截然不同。
那是一种,更加私密,也更加凝重的氛围。
乾元帝端坐于御案后。
他没有批阅奏章。
只是静静地看着林凡。
林凡行大礼。
“臣林凡,参见陛下。”
“平身。”
乾元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温和。
“赐座。”
赵高很快搬来一张锦凳。
林凡谢恩落座。
乾元帝指了指御案上的一份奏章。
正是那份关于南方洪涝灾害的奏章。
“林爱卿,这份奏章,你批注得极好。”
乾元帝的目光,带着赞赏。
“特别是‘以工代赈’和‘灾害预警体系’的说法。”
“朕从未听闻。”
“你详细说说,何为‘以工代赈’?”
林凡知道,这是皇帝在考较他。
更是想从他这里,获取更详细的治国方略。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
“回禀陛下,以工代赈,顾名思义。”
“便是朝廷不直接发放赈灾银两与粮食。”
“而是组织灾民,参与地方的公共工程建设。”
“如修缮水利、道路、城墙等。”
“朝廷向他们支付报酬,以此获得生活所需。”
乾元帝微微颔首。
“如此一来,灾民有了活计,便不会成为流民。”
“地方也能恢复生产,稳定民心。”
“还能避免赈灾银两,被贪墨之徒中饱私囊。”
乾元帝瞬间抓住了核心要义。
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
“此法,不仅治标,更兼治本。”
“林爱卿,你之才华,远超朕的预期。”
林凡拱手。
“陛下谬赞。”
“臣只是将所学,付诸实践。”
乾元帝笑了。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
他放下奏章,语气变得深沉。
“翰林院,是清贵之地。”
“朕将你放在那里,并非雪藏。”
“而是要你,潜心修学,厚积薄发。”
“你虽有经世之才,但对朝堂政局,终究了解不深。”
“京城的风,与青州的风,是不同的。”
林元帝站起身。
他走到窗边,背对着林凡。
“朝堂之上,看似平静。”
“实则暗流涌动,派系林立。”
“左相李斯年,代表着世家门阀的利益。”
“他们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掌控着吏治和民心。”
“右相顾玄清,是清流的领袖。”
“他们心怀天下,但势力单薄,常常受制于人。”
林凡静静地听着。
他知道。
帝王这是在为他,亲自上“官场第一课”。
“你,是朕手中的一把刀。”
乾元帝缓缓转过身。
目光锐利地看向林凡。
“一把,要用来斩断千年桎梏的快刀。”
“但快刀,必须有坚实的刀鞘保护。”
“翰林院,就是你的刀鞘。”
“你当利用这段时间,仔细观察,分辨敌友。”
“不要急于亮出锋芒,让世家摸清你的底牌。”
“但也要立住自己的道,让他们心生忌惮。”
乾元帝走到林凡面前。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林凡的肩膀。
“朕对你的期许,并非一个翰林编修。”
“而是未来的宰辅,是能为朕,为大乾,开万世太平的储相!”
“你的道,要从地方开始实践。”
“朕已经决定。”
“待时机成熟,朕会让你外放地方,以青州为试点。”
“去验证你的‘经世之才’。”
“以事实,来回击世家对你的所有污蔑和质疑。”
“林凡,你可有信心?”
乾元帝的眼神中,充满了期盼。
林凡心中激荡。
这份恩宠,这份信任,已是无以复加。
他知道。
帝王将他视为改革的唯一希望。
他起身,躬身行礼。
声音坚定,掷地有声。
“臣有信心。”
“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为大乾,为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乾元帝满意地笑了。
“好。”
“朕等你的捷报。”
这次御前会面。
不仅让林凡对朝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更明确了帝王对他的战略布局。
他的目光,穿透了御书房的重重宫墙。
望向了远方的青州。
那里,才是他施展抱负的。
真正战场。
京城的风云变幻。
正因帝王的这一落子。
而开始。
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