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在翰林院的日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沉浸在浩瀚的典籍中。
文气日渐凝练。
翰林院掌院周明志,对他的表现看在眼里。
他不动声色。
只是偶尔会将一些并非特别紧急的奏章,交由翰林院的编修们批阅。
美其名曰,协助皇帝参详。
实则,是考察这些未来朝堂栋梁的政务能力。
这一日。
一叠厚厚的奏章,被送到了林凡的公事房。
其中有一份,是来自南方数个州府的。
内容是关于近期洪涝灾害的赈灾事宜。
奏章中详细描述了灾情。
以及地方官员所采取的赈灾措施。
并请求朝廷拨付更多的赈灾银两和物资。
林凡展开奏章。
他逐字逐句地审阅。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不仅仅是阅读。
更是在用他前世的知识体系,对这份奏章进行深度剖析。
奏章中提及的赈灾措施,多是传统的。
比如开仓放粮、修筑临时堤坝、安抚灾民。
这些固然重要。
但在林凡看来。
却治标不治本。
他拿起朱笔。
在奏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自己的批注。
他的字迹,如同行云流水。
却又力透纸背。
“地方赈灾,首重时效与物资调配。”
“然,灾后重建,更应着眼长远。”
他写道。
“臣以为,当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体系’。”
“观测水文变化,提前疏散民众。”
“并储备足量应急物资,分散多地,以备不时之需。”
接着。
林凡又对奏章中提及的“灾民安置”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灾民安置,非一时之举。”
“可考虑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缮水利、道路。”
“既能减轻朝廷负担,又能恢复地方生产,稳定民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甚至触及到了赋税改革的深层问题。
“长久之计,当核实田亩。”
“确保赋税征收公平公正。”
“方能蓄积国力,应对各种天灾人祸。”
他的批注,洋洋洒洒。
不仅仅是对奏章内容的补充。
更是一套系统性的。
从预警、赈灾、重建到长远发展的完整方略。
这些见解。
超越了翰林院编修的寻常职责。
甚至超越了许多地方大员的认知。
他放下笔。
看着这份被自己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奏章。
眼中深邃。
这份奏章,最终被掌院周明志收回。
周明志随意地翻阅了几份。
当他看到林凡批注的奏章时。
原本平静的面容,微微一动。
他认真地读着林凡的批注。
越读。
他的目光越是明亮。
这些见解。
不仅精妙绝伦。
更有一种。
前所未有的格局与远见。
周明志轻轻捋须。
他知道。
林凡绝非寻常的翰林。
他将这份奏章,与其他批阅过的奏章一同呈递。
却在最上方,特意标注了“状元林凡批注”。
奏章被呈递到乾元帝的御案前。
赵高躬身侍立一旁。
乾元帝每日批阅奏章无数。
早已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
他习惯性地翻阅着。
当他的目光,扫到那份被周明志特意标注的奏章时。
他微微一顿。
“状元林凡批注?”
他轻声念道。
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他知道林凡有经世之才。
但翰林院编修,多是修史编纂。
真正涉及政务的批注,并不多见。
乾元帝仔细地翻阅起来。
他先是看奏章内容。
然后。
目光落在林凡的批注上。
一开始。
他只是微微一怔。
这些批注,言简意赅。
却直指问题核心。
随着他继续往下看。
乾元帝的眉头,渐渐舒展。
嘴角。
勾起了一抹赞许的笑容。
“灾害预警体系?”
“以工代赈?”
“核实田亩,确保赋税征收公平公正?”
乾元帝低声重复着林凡批注中的几个关键词。
他的眼中,闪烁着精光。
这些。
正是他长久以来,思考却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林凡的批注。
不仅仅是提出了问题。
更提供了。
切实可行,且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
这哪里是一个从七品翰林编修能有的见解?
这分明是。
一个深谙治国之道。
心怀天下的宰辅之才!
乾元帝放下奏章。
他靠在龙椅上。
目光深邃地看向窗外。
他原本以为。
将林凡放入翰林院。
是给他一个磨砺和成长的空间。
没想到。
这把刀。
在翰林院的磨砺下。
竟然如此快就展现出了。
远超他预期的锋芒。
“林凡……”
乾元帝轻声念着这个名字。
他的心中。
对林凡的期许。
又深了几分。
赵高在一旁,见皇帝面露喜色。
心中也替林凡高兴。
他知道。
皇帝陛下。
又找到了一块。
真正的璞玉。
翰林院内。
林凡依旧埋首于典籍之中。
他不知道。
他的一份批注。
已然在金銮殿上。
再次引起了。
帝王的关注。
更大的考验。
更重要的任务。
正悄然向他走来。
而京城中的风云变幻。
也将因这份批注。
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