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灯火,不再是京城夜色中唯一的明亮。
此刻,整个大乾王朝,正被一层无形的阴影笼罩。
林凡从文道深层奥秘的感悟中回神。
他感到自己的心境,比以往更加澄澈。
窗外的夜风,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寒意。
京城表面的平静,终究被连绵不绝的坏消息打破。
边疆战事吃紧的消息,如同滚滚惊雷,率先传至京城。
北方,呼延灼率领的蛮族部落,再次集结。
他们打破了多年的和平,屡次叩关,劫掠边民。
北境军虽然奋力抵抗,但长年征战,已显疲态。
战报中,字字泣血,请求增援。
与此同时,南方也爆发了小规模的民乱。
连年干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
地方官吏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
百姓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揭竿而起。
虽然规模不大,却如星星之火,随时可能燎原。
这些危机,接踵而至。
朝堂之上,气氛变得异常凝重。
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各派系,此刻更是矛盾激化。
世家大族,主张稳固现有利益。
他们或提议和谈,以金银财帛安抚蛮族。
或建议镇压民乱,以铁血手腕维护统治。
清流官员,则忧心忡忡。
他们呼吁皇帝,重视民生,革除弊政。
主张整顿吏治,减轻赋税。
然而,他们的声音,很快便被世家强大的势力压制。
御书房内,乾元帝面色沉静。
他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
眉宇间,却隐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焦急。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大乾王朝,正处于一个危机的边缘。
边疆的烽烟,南方的民怨。
无一不牵动着他的心弦。
他需要有能力之人,为他分忧。
更需要有能臣,为大乾指明方向。
而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
几位皇子之间的储位之争,也愈发激烈。
三皇子乾明轩,在左相李斯年为首的文官集团支持下。
频频在朝堂上发声。
他表现出对国事的忧虑,试图争取更多朝臣的支持。
大皇子乾明启,则有雍王乾震霆的支持。
他手握京营兵权,在军中威望颇高。
此刻,他将目光投向边疆战事。
试图借此机会,在军方建立更大的影响力。
他们都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拉拢朝臣,巩固自己的班底。
林凡作为乾元帝看重的状元。
作为翰林院中,文道锋芒毕露的新星。
自然也成了他们争夺的目标。
三皇子曾派人,向林凡送去珍贵的古籍和笔墨。
言语间,暗示他未来的广阔前程。
大皇子的人,则更为直接。
他们试图通过军中关系,与林凡建立联系。
期望他能在文道上,为军方提供支持。
整个京城,表面上歌舞升平。
私底下,却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
所有人都被这股暗流,裹挟其中。
大乾朝,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前夜。
山雨欲来,风满楼。
林凡坐在公事房内。
他没有理会那些示好的礼物。
只是静静地翻阅着,关于边疆防御和地方治理的典籍。
他之前尝试以文气推演国运。
虽然未能完全看清。
但那股模糊的感应,此刻却变得清晰起来。
大乾的国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他知道。
自己不可能置身事外。
他所学的“经世致用”之道。
他所追求的“为国运开太平”之志。
都将在这一刻,迎来真正的考验。
林凡的目光,穿透了窗户。
望向京城之外,那片广阔而又充满挑战的大乾疆土。
他要做的,不是被动地卷入。
而是要主动设局。
他要用他的笔,用他的道。
为大乾,为苍生。
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林凡的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笑意。
他知道。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将如何,在这风云际会的时刻。
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护佑大乾?
京城的暗流,正因他的每一次思考。
而开始,加速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