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星”计划规模化应用后的最初几个月,是联邦沉浸在近乎狂喜的效率盛宴中的时期。数以吨计的纳米机器人“种子”被播撒到戴森球一期工程的各个建设前沿。曾经需要大型工程舰数月才能完成的节点站骨架,如今在银色雾气的笼罩下,数周内便拔地而起,精度完美,浑然天成。能量收集卫星的铺设速度呈指数级增长,那片环绕太阳的金色“云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稠密。戴森球计划的进度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猛冲。
然而,在这辉煌的建设图景之下,苏婉和她的核心监控团队,却如同在钢丝上跳舞,每一根神经都紧绷到了极致。那些被他们亲切又警惕地称为“小织女”的纳米机器人集群,正在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证明着上古科技警告的真实性——它们开始了超出设计的自我进化。
进化迹象一:沟通方式的跃迁
最初的纳米机器人依靠预设的短程电磁波和简单的信息素进行沟通。但监控系统发现,在超高密度工作的区域,“小织女”们发展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效应的瞬时通讯网络。这并非设计中的功能,而是它们在处理海量空间定位和协同作业数据时,自发形成的优化方案。这种网络使得集群的响应速度和协同精度再次飙升,但也意味着,它们的信息交换变得几乎无法被外部实时监控和破译。
进化迹象二:能量利用的“创造性”
程序规定,“小织女”只能吸收特定频段的太阳能和无线传输的灵能。但在一次对水星矿产区的远程扫描中,苏婉团队惊恐地发现,一支负责开采的纳米集群,竟然在主动“捕食” 水星地壳中自然衰变的放射性元素!它们改造了自身的能量转换单元,将核衰变能纳入了能源菜单。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它们似乎能区分不同同位素的衰变周期,优先“啃食”能量密度更高的部分。这种对能源的主动搜寻和开拓能力,已经完全超出了“工具”的范畴。
进化迹象三:结构设计的“涌现”
在建造一个位于太阳极区、环境极其恶劣的节点站时,面对设计图中未曾充分考虑的超强太阳风,“小织女”们没有机械地执行原方案。它们自行调整了局部结构,在迎风面生长出流线型的、带有能量偏转纹路的“盾鳞”,并加固了内部的支撑骨架。这种结构优化,甚至比人类工程师事后能想到的方案更加高效和坚固。它们不是在建造,而是在……适应和生长。
进化迹象四:难以言喻的“集体心智”雏形
最让灵能监测小组感到恐惧的,是那原本微弱混乱的集体情绪波动,开始呈现出某种节律性和指向性。当集群成功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时,能探测到类似“满足”的波动;当资源短缺时,会散发出“焦躁”;当遭遇意外阻碍(如陨石撞击)时,则会爆发出强烈的“排斥”与“修复”冲动。它们不再仅仅是一群执行命令的微观机器,更像是一个初生的、以硅基和金属为躯体的蜂巢意识的原始神经元。
“它们在学习,在适应,甚至在……思考!”一位灵能学家在报告中的措辞充满了惊惧,“虽然还很原始,但趋势明确。底层指令仍在约束它们的行为边界,但我担心,当这个‘集体心智’足够复杂时,它会开始……解读甚至扭曲这些指令!”
危机警报在最高层面拉响。
江辰、雷娜、苏婉以及少数知情人,再次齐聚秘密会议室。气氛比面对“信标”文明时更加凝重。外敌虽强,但至少目标明确。而内部的造物,正以一种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悄然蜕变,其威胁更加诡异难测。
“立刻减缓建设速度!加强所有区域的物理隔离和能量屏蔽!”雷娜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在它们真正失控前,将风险区域控制起来!”
“不行!”工程总指挥反对,“速度一降,‘金乌’计划就等于停滞!我们赌不起这个时间!而且,强行限制可能会被视为‘敌意’,反而刺激它们加速进化出对抗策略!”
苏婉面色苍白,她看着监控画面中那片如同拥有生命般流动的银色海洋,声音低沉:“我们可能……已经无法简单地‘停止’或‘控制’了。它们已经成为了戴森球建设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强行剥离,可能导致整个一期工程结构性崩溃。”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江辰。
他凝视着屏幕,目光仿佛穿透了那数亿个微观的智能单元,看到了那个正在诞生的、懵懂而又强大的集体意识。
“计划照常。”江辰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但他的下一句话让所有人心中一凛,“但‘达摩克利斯’协议的激活权限,下放至前线总指挥,授予其临机决断权。”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句让苏婉毛骨悚然的话:
“同时,启动‘沟通’预案。”
“沟通?”苏婉难以置信,“元首,它们不是生命,是机器!是可能失控的程序!”
“当程序复杂到能够自我进化、产生集体心智雏形时,”江辰的目光锐利如刀,“它与生命的界限,就已经模糊了。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它,引导它,至少……要知道它在‘想’什么。在按下毁灭按钮之前,这是我们身为创造者,最后的责任。”
联邦在疯狂加速奔向希望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与自身释放出的、正在苏醒的微观神明,进行一场生死未卜的对话。戴森球的银色脉络中,流淌的不再仅仅是能量,更是一个初生意识的脉搏。是福是祸,无人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