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她让车间加班赶制了五十套特别的工作服,前胸后背都印上红星劳保四个大字。然后亲自带着样品,直奔市工业局。
市局的领导看了样品,很是惊讶:这是你们街道厂生产的?质量不错啊!
领导,宁婉(贾张氏)趁机汇报,我们厂现在订单爆满,就是想扩大规模,原料指标不够...
她从挎包里拿出一沓订单:您看,这都是等着要货的。
市局领导翻看着订单,点点头:这样吧,给你们特批三十吨棉纱指标。好好干!
拿着批条回到区里,宁婉(贾张氏)直接去找工业局王副局长。
王局长,市里特别支持我们厂,批了三十吨指标。您看这合并的事...
王副局长看着市里的批文,脸色变了几变,最后笑道:既然市里这么支持,那合并的事就先放一放。老贾,你们可得好好干,别辜负市里的期望!
从工业局出来,宁婉(贾张氏)知道这次得罪了去服装厂,王副局估计心里也不高兴。
但是,谁让他们先眼红的呢?想吞我的厂子?呵~
回到劳保厂,工人们都围上来。听完经过,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声。
贾主任,您可真行!
咱们厂保住了!
宁婉(贾张氏)看着一张张激动的脸,心里既欣慰又沉重。
这次是顶住了,可往后呢?树大招风,这道理她懂。
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还得把厂子办得更好,办得让人无话可说。
晚上回到家,她连夜写起了新的发展规划。劳保厂要发展,光靠工作服不够,还得开发新产品。她要让这个街道小厂,成为谁都不敢小觑的存在。
这次能顶住,全靠市里特批的指标。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她对着劳保厂的账本反复盘算,越算心里越亮堂——与其等着被人吞并,不如自己先做大!
咱们不能光守着个工作服,她在班子会上说,得往大了想。以后,咱们要成为区里的第二服装厂!
底下有人小声嘀咕:贾主任,这口气是不是太大了点?
大什么大?宁婉(贾张氏)眼睛一瞪,一年前谁能想到咱们能把劳保厂办起来?事在人为!
说干就干。她先让车间腾出间空房,挂上新产品研发室的牌子。又从女工里挑了三个手最巧的,专门研究新样式。
不光要结实耐穿,还得好看。她拿着从图书馆借来的服装图样,你们看,这领子改一改,腰身收一收,样子就精神多了。
好歹我也是见过后世服装款式的,随便指点几下就够她们琢磨了。
第一批试做的中山装出来时,连老师傅都啧啧称奇:这版型,比百货大楼卖的还挺括!
宁婉(贾张氏)亲自带着样品去区里各单位推销。
第一站就是区政府办公室。
李主任,您试试这套中山装。咱们用的新工艺,肩膀这儿不会塌。
李主任将信将疑地试穿,对着镜子一照,愣住了:嘿!还真精神!这真是你们厂做的?
如假包换。宁婉(贾张氏)笑着又拿出一件女式列宁装,这是给女同志准备的,腰身特意改过了。
这一趟没白跑,区政府一下子就订了五十套干部服。
消息传开,其他单位也坐不住了。文化馆要来订演出服,学校要来订学生装,连工会都要订劳保服的新款式。
车间里忙得热火朝天。原来的厂房不够用了,宁婉(贾张氏)又去房管所,把隔壁空着的仓库也租了下来。
妈,您这是要搞多大啊?贾东旭看着新厂房的规划图直咂舌。
不大不行。宁婉(贾张氏)指着图纸,这边裁剪,这边缝纫,这边质检,这边包装。要干就干个像样的!
贾主任,你们这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比有些国营厂都强!
宁婉(贾张氏)心说,要不是我把现代那套搬过来,能有这效果?
订单多了,原料又紧张起来。这回她不找工业局了,直接带着会计去棉纺厂谈合作。
王厂长,我们包销你们一批棉布,价格好商量。不过得优先保证我们的供应。
棉纺厂正愁库存积压,自然满口答应。
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宁婉(贾张氏)的底气更足了。她开始在全区招工,条件是初中以上文化,手脚麻利。
报名的人挤破了头。三大爷阎埠贵领着侄女来找她:贾主任,您看这孩子...
宁婉(贾张氏)公事公办:让她去车间试试活,合格就录用。
咱这可是正规招工。
到了年底核算,连会计都吓了一跳:贾主任,咱们今年产值突破二十万了!
宁婉(贾张氏)看着报表,心里盘算着:照这个速度,明年就能赶上区服装厂三分之一的规模了。
这天工业局王副局长来视察,看着崭新的厂房和忙碌的工人,感慨地说:老贾,你这哪是街道小厂,分明就是个正规服装厂了!
宁婉(贾张氏)趁机提出:王局长,那我们改个名怎么样?就叫红星服装厂
王副局长沉吟片刻,一拍大腿:我回去就打报告!具体,咱们得一起申请。
成立一个厂,可不是小打小闹。
不过,如果真成了,这也是他任职期内的业绩!
说不定他还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