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元年,正月十六。
这是一个难得的暖冬,连北地的海风都少了几分刺骨的凛冽。登州外海,薄雾初散,朝阳将金色的光辉洒在蔚蓝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仅有少许破碎的浮冰随波荡漾,丝毫不影响舟船航行。
港口内外,早已是旌旗蔽空,舳舻相接!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舰队,正静静地停泊在锚地,等待着它的最高统帅。
核心是四艘巍峨如山的“镇海”级炮舰——经历过血火淬炼、修复一新的“靖海号”、“平波号”,以及刚刚下水、船体崭新、散发着桐油与木材混合气息的“镇南号”、“靖远号”。它们如同四头蛰伏的巨兽,侧舷那密密麻麻的炮窗令人望而生畏。围绕在这四艘核心战舰周围的,是超过六十艘体型稍小但同样武装到牙齿的“飞鱼”级护卫战船,以及四十余艘装载着兵员、粮草、军械、马匹的大型海运漕船。百余艘船只,桅杆如林,风帆似云,几乎铺满了整个登州湾的海面,气势磅礴,肃杀之气直冲霄汉!
没有盛大的誓师典礼,没有繁琐的百官送行。一身戎装的赵佶,在贴身内侍、勾当皇城司梁师成以及一众皇城司高手的簇拥下,登上了作为御座的“靖海号”。新任云南参谋司副作战参谋刘光世,全身甲胄,早已在舷梯旁恭候。
“陛下,舰队已集结完毕,各舰补给、人员均已就位,随时可以启航!”刘光世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
赵佶站在“靖海号”高大的舰桥上,凭栏远眺。看着眼前这支汇聚了大宋最新造船工艺、最强火器装备和数万精锐将士的庞大舰队,心中豪情顿生。他微微颔首,对紧随其侧的梁师成感慨道:“梁伴伴,你看我这大宋舟师,比之前朝三宝太监下西洋之盛时,如何?”
梁师成深深躬身,语气带着由衷的赞叹:“大家,郑和船队虽巨,然乃宣威海外,怀柔远人。今我王师,舰坚炮利,将士用命,乃堂堂正正之征伐之师,破国擒王之利器!气势之盛,杀伐之威,远迈前朝,老奴纵览史书,亦未曾见!”
赵佶闻言,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这时,一阵海风吹来,卷起龙旗猎猎作响。他转头看向肃立待命的刘光世:“刘卿。”
“末将在!”
“此次南下,陆路有宗泽,海路有呼延庆,朕与你,便是这居中策应、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拳!这二万神机营,一万伏波营将士,乃朕亲手擢拔训练,寄托厚望!你可能给朕带好了?”
刘光世胸脯一挺,朗声答道:“陛下亲临,士气如虹!末将必竭尽驽钝,与将士们同心戮力,定将这三万锐士,完好无损地带至交趾前线,为陛下扫清顽敌!若有差池,末将提头来见!”
“好!要的就是这股子锐气!”赵佶赞许地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晨光中巍峨的登州城郭,以及更远处隐约可见的中原大地,毅然转身,下令道:“传朕命令,起锚!升帆!目标——交趾外海,与呼延庆部汇合!”
“起锚——!”
“升帆——!”
“各舰依次出港——!”
命令通过旗语和号角声,迅速传遍整个舰队。
巨大的铁锚在绞盘的嘎吱声中被缓缓拉起,洁白的船帆沿着桅杆次第升起,饱受风鼓。庞大的舰队开始缓缓移动,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在引航船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驶出登州港。
“靖海号”一马当先,巨大的船首劈开平静的海面,留下白色的航迹。后续战舰依次跟上,护卫舰游弋两侧,运输船紧随其后。百余艘战舰帆影相连,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向南而行。那场面,壮阔得令人窒息,仿佛移动的是一座海上城池,承载着一个帝国的意志与力量。
赵佶久久伫立在舰桥,望着前方无垠的大海,以及身后这支绵延数里的无敌舰队,对身边的梁师成和刘光世沉声道:“此去南疆,非为观光,乃为犁庭扫穴,永绝后患!朕要让这南海之水,见证我宣和盛世之兵威!”
“陛下万岁!大宋万岁!”舰桥上及附近船只上的将士们,看到皇帝的身影,听到那充满决心的话语,不禁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浪随着海风传遍整个舰队。
龙旗南指,舰队逶迤。宣和时代的兵锋,在皇帝本人的亲自引领下,踏上了属于他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