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的余音尚在升龙府上空回荡,更为具体和惊人的战果,便如同潮水般,被各级军官和文吏们整理、汇总,最终呈递至御前。
临时设于原李朝皇宫偏殿的行营内,气氛热烈而忙碌。与城外零星巷战收尾的肃杀不同,此处洋溢着一种收获的喜悦。
新任交趾路转运判官(负责财政、粮赋)王文,脸上多日来的忧虑已被红光满面所取代,他捧着一份初步清点册,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
“官家!天佑大宋!此战所获,远超预期啊!”
赵佶端坐于上,虽神色平静,但眼中亦闪过一丝期待。征伐交趾,固然是为了开疆拓土、永绝南患,但巨大的军费开支,也着实让国库和内帑都感到了压力。他微微颔首:“细细报来。”
“遵旨!”王文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首要便是钱帛金银!李朝立国百余年,盘踞这富庶之地,积攒颇丰。其国库、内库及诸多王府、官邸中,共查得黄金约十五万两,白银八十万两,铜钱逾百万贯,各类珠宝、象牙、犀角、香料等珍奇,尚未及详细估价,然其数亦巨!初步估算,仅钱帛一项,便足以抵偿此次南征近七成所耗!”
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虽然都知道攻破一国都城必有斩获,但如此巨大的数额,仍让众人感到振奋。这意味着,新政推行以来最大的单笔军费支出,几乎被一次性的战利品所覆盖,朝廷的财政压力将大为缓解。
赵佶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看来,李乾德倒是替朕攒下了一份厚礼。此皆将士用命之功,所有缴获,登记造册,妥善运回。部分可用于犒赏三军,抚恤伤亡。”
“官家圣明!”王文躬身,随即,他的声音变得更加高昂,“然,比起钱帛,另有之物,更令臣……更令臣瞠目结舌!”
“哦?”赵佶挑眉,“是何物?”
“是粮!是稻米!”王文几乎难掩失态,双手比划着,“官家!升龙府内外,官仓、义仓、乃至诸多大户私仓,积谷如山,难以计数!据俘获的李朝仓吏所言,初步清点,仅官仓存粮,恐不下六百万石!这……这还不算民间储粮!”
“多少?!”这一次,连赵佶都忍不住身体前倾,露出了惊容。殿内其他文武,如刘光世、呼延庆、韩震等人,也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六百万石!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以北宋鼎盛时期,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往汴京的粮食,一年也不过六百万石左右。而这,仅仅是交趾国都一地的官仓存粮!
王文激动地解释道:“官家,据那些仓吏和本地老者言,在此地,最不值钱的,便是粮食了!交趾气候温热,雨水充沛,稻米可一年三熟,且几乎无需过多打理,撒种下去,便能有所收获。民间素有‘种一收百’之说,家家户户皆有存粮,官仓更是连年充盈,陈米未去,新米又至,堆积如山,许多甚至因储存不当而霉烂!”
权知交趾路提点刑狱公事孙立仁亦是感慨万分,接口道:“官家,张尚书所言不虚。臣曾阅古籍,亦闻交趾‘稻一岁再熟或三熟,米粒细小而香洁’,实乃天赐之粮仓也!以往只知其富庶,今日方见其实!”
赵佶缓缓靠回椅背,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殿宇,看到了那遍布交趾平原的金色稻浪。他沉默片刻,方才悠悠叹道:“一年三熟……种一收百……朕总算是亲眼见识,何谓‘天下粮仓’了。” 他转向随行的工部郎中郑樵和司农寺卿赵霆,“郑樵,赵霆。”
“臣在!”两人连忙出列。
“此地的农事,便交由你二人深入研究。其稻种、其耕作之法、其水土气候,务必详加记录,若能引入大宋两广、乃至江南部分地区试种,功莫大焉!”
“臣等领旨!”郑樵和赵霆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对于工部和司农寺而言,无疑是开辟了一片全新的、极具价值的领域。
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文武重臣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端明殿学士、随军参赞机要文字陈元佑叹道:“如此看来,设交趾路,非徒耗国力,实乃为我大宋添一永固之仓廪!以往朝廷还需耗费巨资南粮北调,今后或可依托此地,稳定南方,甚至……”
他甚至不敢想下去,但众人心中都明白,拥有了交趾这个巨大的粮食产出地,大宋的粮食安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对于稳定物价、应对灾荒、供养军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宗泽笑道:“官家圣断!昔日汉武帝平南越,设郡县,亦看重其地利。今官家不仅复汉唐旧疆,更将此粮仓彻底掌控。自此,广南西路再无缺粮之虞,我大军南驻,粮草亦可就地取给大半,省却千里转运之耗,善莫大焉!”
就连一向沉稳的皇城司勾当梁师成,也低声对身旁的赵佶道:“大家,如此一来,内库钱粮丰足,新政推行,诸多用度,便更从容了。”
赵佶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征服交趾,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上、战略上的巨大收获。金银填补了军费,而粮食,则提供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传朕旨意。”赵佶的声音回荡在殿中,压下了一切嘈杂,“升龙府改名‘升龙城’,暂为交趾路治所。所有缴获钱粮,严格登记,妥善保管。由王文牵头,户部、工部、司农寺协同,尽快厘清交趾路户籍、田亩,制定赋税章程。此地富庶,当行仁政,税率可略低于中原,以安民心,但管理必须严格,绝不容许中饱私囊,盘剥过甚!”
“另,犒赏三军之事,由总参谋司与户部议定章程,务求公允,尽快下发。阵亡将士名录,加紧核实,准备入祀忠烈祠!”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干劲与信心。
站在残破但已易主的宫殿中,赵佶仿佛已经看到,来自这片温热土地的金色稻浪,将化为支撑大宋走向更强盛的滚滚洪流。南征的终点,亦是一个全新治理与开发的起点。宣和时代的版图与根基,在这一刻,被夯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