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亲率两万大军,旌旗蔽空,兵临陈仓城下。这支刚刚席卷陇右的胜利之师,挟着连克四郡的锐气,在陈仓关前扎下连绵营寨。中军大纛之下,刘备望着这座扼守陇山通道的雄关,眉头微蹙。陈仓城墙高厚,依山傍水而建,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刘备对身旁的法正说道,且先试试能否说降郝昭。
他特意召来郝昭的同乡靳详。靳详领命,单骑来到城下,仰头高呼:伯道兄!故人靳详在此!
城头出现一个沉稳的身影,正是陈仓守将郝昭。他按剑而立,神色平静:子谦别来无恙。
靳详在马上拱手:伯道兄,如今天下大势已明。汉中王奉天子密诏,兴仁义之师,讨伐国贼曹操,以安汉室!兄乃明达之士,岂不知天命有归?魏室僭越,曹氏篡逆之象已显!兄台素怀忠义,何不顺应天时,开城相迎,共扶汉室?既可保全城中将士,又可成就一番功业!
“魏家的律法制度,是你所熟知的;我郝昭的为人处世,也是你所深知的。”他的话语不带丝毫波澜,仿佛在陈述一个早已注定的事实,“我受国家恩惠深厚,家族声誉系于此身,肩负重任。你不必再多说什么了,我郝昭唯有以死报国,除此之外,别无他念。”
靳详还不死心,继续劝道:伯道兄!何必执迷不悟?如今关西有我王数万雄师兵临城下,关东刘封世子已攻占五丈原,扼守渭水!陈仓已是一座孤城,两面受敌,坚守何益?徒使生灵涂炭耳!
不必多言!郝昭斩钉截铁地打断,我意已决,唯有与陈仓共存亡!说罢,他转身对城上守军高呼:众将士听着,我等深受国恩,今日正是报效之时!
这掷地有声的誓言,让守军无不振奋。原本因敌军压境而有些浮动的人心,顿时安定下来。
刘备在远处听得真切,不禁叹道:郝伯道真义士也!可惜不能为我所用。知道劝降无望,他只得下令准备攻城。
陈仓的险要地形,此刻成为了蜀军最大的障碍。关城建于渭水与陡峭山岭之间的狭窄通道上,刘备两万大军的兵力优势完全无法展开,只能从正面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强攻,形成了极其不利的“添油战术”,而这正中了善于防守的郝昭下怀。
战鼓擂响,蜀军悍卒推动着数十架高大的云梯,如同移动的巨兽,向城墙逼近。
放箭!赵云亲自在阵前指挥。
数千弓弩手在盾牌掩护下一齐放箭,箭雨遮天蔽日地射向城头。
然而,郝昭应对得法。他并未让士兵盲目探身放箭,而是命令守军躲在垛口后,待箭雨稍歇,预备好的弓箭手,将箭头裹上浸透油脂的麻布点燃,专门瞄准云梯的木制结构发射!
“放火箭!”
霎时间,无数拖着黑红色尾焰的箭矢呼啸而下,钉在云梯上。干燥的木材遇火即燃,迅速蔓延开来。攀附在云梯上的蜀军士卒顿时陷入绝境,要么被烈焰吞噬,发出凄厉的惨叫坠落,要么被浓烟熏得松手跌下,非死即伤。
更有力士按照郝昭吩咐,用粗绳系着沉重的石磨盘,看准时机,齐声吆喝着对准燃烧的云梯猛砸下去!沉重的石磨带着万钧之势砸下,不仅将云梯砸得粉碎,连带着梯上的士兵也化作肉泥。
第一波攻势持续了两个时辰,蜀军伤亡惨重,却连城头都没能摸到。
眼见云梯受挫,蜀军动用了破城利器——冲车。数辆包裹铁皮的冲车在盾牌手的掩护下,缓缓推向城门。
轰!轰!冲车一次次撞击着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郝昭早已料到。他命人在城墙上架起简易的杠杆装置,将需要数人才能抬动的巨型石块用绳索捆缚结实,看准冲车的位置,计算好提前量,一声令下,割断绳索!
“落!”
巨石带着万钧之势,如同陨星天降,精准地砸在冲车顶部!木屑纷飞,结构碎裂,躲在车下的蜀军士兵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连同冲车一起被砸成了肉泥。
其他冲车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有的被这“落石术”砸毁,有的被守军从城头倾倒的热油烧毁。
接连受挫后,法正又献一计:可建造井阑,以弓箭压制守军,同时填平护城河。
蜀军连夜赶制了二十余座井阑。这些高大的箭楼比城墙还要高出数丈,弓箭手站在上面,可以俯射城内。
次日,井阑缓缓推进,箭如雨下,守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趁此机会,数千蜀军背着土包,开始填埋护城河。
然而郝昭的应变之才再次显现。他看出井阑的威胁,立即下令:在城内再筑一道墙!
守军冒着箭雨,用早已准备好的木石材料,在距离城墙十丈处紧急修筑了一道。这道墙虽然简陋,却有效地阻挡了井阑的射击。
更妙的是,郝昭还命人在重墙后部署弓弩手,专门射击井阑上的蜀军。由于距离更近,这些箭矢威力更大,不少蜀军神射手反被射杀。
十几天就这样过去了,陈仓依然屹立不倒。刘备召集众将商议,脸色凝重:诸位可有良策?
一向沉默的赵云开口道:可否挖掘地道?
法正思索片刻:此计或可一试。可同时挖掘数条地道,一条通往城内,其他用作疑兵。
于是,蜀军开始在营寨后方秘密挖掘地道。为了掩饰掘土的动静,刘备还下令白天继续佯攻。
然而郝昭的细心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注意到城外的鸟雀不敢落地,地面时有轻微震动,立即判断出蜀军在挖掘地道。
在城内横向挖掘深壕!郝昭下令,每隔三十步一道,我要让蜀军的地道无所遁形!
当蜀军的地道终于挖到城下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预期的城内空地,而是一道深壕。守军早已严阵以待,见地道打通,立即投入火把、倾倒沸水。狭窄的地道顿时成了死亡陷阱,进入地道的蜀军无一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