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华银行总行。
与伦敦白厅的阴云密布截然相反,这里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行长宋珩之,这位李信一手提拔起来的金融奇才,正站在一块巨大的木制牌匾前,亲自为它揭幕。
牌匾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七个大字——“南洋开发总公司”。
王砚,这位刚刚从行政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被李信任命为总公司第一任总裁的实干派官员,站在宋珩之的身边,脸上同样充满了激动。
他们的身后,是数百名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商人、账房、航运专家,以及刚刚从格物大学毕业的年轻学子。他们,将是这场看不见战争的第一批士兵。
“诸位!”王砚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就在我们站在这里的时候,周大勇将军的舰队,已经兵临伦敦城下,为我大华,争来了海上的尊严!但是,诸君要记住,军舰的炮口,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却不能真正地征服人心!”
“陛下的旨意很明确,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当新的殖民者,而是去当一个公平的生意人,一个受欢迎的建设者!我们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这些!”
他指向身后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物。
一捆捆光彩夺目的江南丝绸,一箱箱温润如玉的景德镇瓷器,一袋袋香气扑鼻的福建茶叶……这些,都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但在这些传统商品旁边,还堆放着更多奇怪的东西。
成堆的、已经发芽的土豆和红薯种薯。
一箱箱崭新的、闪烁着寒光的铁制农具,包括曲辕犁和锄头。
一排排由格物院最新研制的、可以大大提高纺织效率的手摇式纺纱机。
以及,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个贴着“盘尼西林,谨遵医嘱”封条的低温保存箱。
“我们的丝绸和瓷器,要让南洋的贵族趋之若鹜,但价格,必须比荷兰人卖的劣质呢绒便宜!我们要让他们的上层社会,以使用大华的商品为荣!”
“我们的种薯和农具,要无偿或者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当地的普通农民!我们要教他们耕种,让他们吃饱饭!一个吃饱了饭的人,是不会愿意再回到被荷兰人剥削的苦日子的!”
“我们的纺纱机,要卖给他们的手工业者,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
“我们的医生和药品,要深入他们的村庄,去治愈那些被疟疾和瘟疫折磨的病人!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华带来的,是生机,而不是死亡!”
王砚的每一句话,都让在场的年轻人热血沸腾。他们终于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这是皇帝陛下的一个宏大战略。这是一场旨在从经济、民生、文化等所有层面,彻底取代西方殖民者,赢得南洋数千万民心的战争。
“当然,我们不是在做慈善。”王砚话锋一转,变得严肃起来,“所有的贸易,无论大小,都必须使用我大华银行发行的‘华元’进行结算!当地的统治者,如果想要我们的商品,想要我们的帮助,就必须承认华元是他们境内的法定流通货币之一!”
“如此一来,”他身边的宋珩之接过话头,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整个南洋的财富,都将通过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大华的国库。华元的信用,将以整个南洋的物产作为背书,成为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这,就是陛下所说的‘经济引擎’的真正威力!”
在场的商人们,一个个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他们终于明白,皇帝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厉害之处。
只要控制了货币,就等于控制了一切。
“第一批,一百艘商船,即日启航!”王砚挥手下令,“目标,吕宋、爪哇、苏门答腊!我要你们在一个月内,让‘大华制造’和‘华元’,遍布南洋的每一个角落!”
“遵命!”
年轻的商人们和学子们,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
与此同时,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已经在另一个战场上悄然打响。
倭国,江户。
德川幕府在经历了内战和经济崩溃后,已经名存实亡。在萨摩藩主岛津光久建立的亲华政权主导下,倭国全面向大华开放。
大华的商品,如同潮水般涌入倭国市场。物美价廉的棉布,让倭国本土的纺织业毫无还手之力;精美的瓷器和铁器,让普通町人也能享受到过去只有大名才能使用的器物。
更重要的是,大华银行在江户、大阪、长崎等地设立了分行,开始发行华元,并以极低的利率,向那些在内战中破产的商人和武士提供贷款。
短短半年时间,华元就取代了幕府发行的劣质货币,成为了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硬通货。无数倭国人,为了获得华元,开始疯狂地为大华的商行工作,或者将自己手中的金银、土地,兑换成华元存入大华银行。
倭国的经济命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大华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李信在御书房内,看着王砚和徐文良(已从倭国返回)呈上的报告,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他平静地说道,“南洋和倭国,只是开始。下一步,是朝鲜,是中亚,甚至……是遥远的、被罗刹人占据的西伯利亚。”
“朕要让华元,成为整个亚洲的通用货币。朕要让‘大华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朕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跟着大华,有肉吃。与大华为敌,连汤都没得喝。”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
周大勇的舰队,已经迫使英夷人低头。
王砚的商船,正在征服南洋的市场。
张猛和赵猛的军队,在北疆的铁牛支持下,已经将边境线稳固在了乌拉尔山脉。
帝国的外部威胁,基本解除。
现在,是时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部的修炼中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长安城南,那个代表着未来的地方。
“传旨格物院。”李信的声音,在空旷的书房中响起。
“朕想知道,朕的‘雏鹰’,现在能飞多高,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