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上海船政总局。
与长安城里文人墨客的激辩不同,这里的主旋律,是震耳欲聋的汽锤敲击声、高炉的轰鸣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滚烫的铁水和煤焦油混合的刺鼻气味。
这里是帝国的脉搏,是支撑起李信所有雄心壮志的钢铁心脏。
船政总局总办沈明,此刻正站在一座新建成的巨大船坞前,他的眼眶深陷,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在他的身后,是同样一脸疲惫却难掩兴奋的科技部部长王希。
他们面前的,是一副已经初具雏形的巨大龙骨。这根龙骨比以往任何战舰的都要显得“纤细”一些,但所用的钢材,却是格物院最新研制出的高强度合金钢。
“老沈,你确定这个方案可行?”王希看着图纸,又看看那巨大的龙骨,眉头微皱,“排水量六千吨,却要求达到二十节的航速,还要装备六门150毫米速射炮和厚达一百毫米的装甲带。这……这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自从南洋大捷后,李信并没有沉浸在胜利中。一道来自长安的紧急密令,让整个船政总局和格物院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皇帝的要求很明确:镇远级铁甲舰威力虽大,但造价高昂,建造周期长,不适合用于广阔海域的日常巡航和殖民地弹压。他需要一种全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火力足够强大的“巡洋舰”,来填充大华海军的血肉。
这种新式战舰,被李信亲自命名为——“海靖级”装甲巡洋舰。
寓意,四海靖平。
沈明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草熏黄的牙齿:“王大人,要是在半年前,你跟我说这个,我肯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现在,不一样了!”
他指着船坞旁一座正在吊装的巨大机器,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看到那东西了吗?格物院最新改良的‘三胀式’蒸汽机!功率比镇远号上的翻了一倍,体积和重量却只增加了三成!还有,我们用了全新的球鼻艏设计,能有效减少航行阻力。再加上这身合金钢骨架……”
他拍了拍身边的图纸,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我有九成把握,能让它跑到二十节!到时候,整个大洋之上,将没有任何一艘船能追上它,也没有任何一艘同吨位的船能打得过它!”
王希看着沈明那近乎痴狂的样子,不由得苦笑。自从马钧被封侯后,整个格物院和工部的匠人们,都憋着一股劲。他们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工匠”,而是能够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技术官员”。这种身份上的剧变,激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陛下有旨,”王希的神情严肃起来,“南洋舰队需要扩充。我们不仅要守住马六甲,还要向东,进入那片被西洋人称为‘澳大利亚’的未知大陆。那里,将是我大华新的疆土。所以,‘海靖级’的首批订单,是十二艘!三年内,必须全部交付!”
“十二艘!”沈明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建造一艘镇远级,几乎耗尽了江南造船厂三年的产能。现在,一口气要十二艘六千吨级的全新战舰,这已经不是挑战,而是疯狂!
“钢材怎么办?船坞怎么办?熟练的工匠又从哪里来?”沈明一连问出三个最现实的问题。
王希递给他一份文件,上面盖着李信的玉玺和内阁的印章。
“陛下早已有所准备。”王希沉声道,“第一,以马鞍山铁矿为核心,成立‘江南钢铁公司’,由朝廷注资,格物院提供技术,再上八座五十吨平炉,目标是年产钢五十万吨!足以满足所有造船和铁路需求。”
“第二,在广州、旅顺、杭州三地,同时兴建新的万吨级船坞,并扩建配套的工厂。上海船政总局作为母厂,负责输出技术和培养人才。”
“第三,扩建格物大学,增设‘船舶工程’、‘机械动力’等科系,面向全国招生。同时,从军中退役的优秀士官里,选拔一批心灵手巧的,进入船厂当学徒。他们的薪水,比照现役军官发放。”
沈明一字一句地看着文件,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造船计划了。这是一个以造船为核心,联动了钢铁、机械、教育、军事等所有部门的庞大工业体系建设计划!
手笔之大,气魄之雄伟,远超他之前参与过的任何项目。
“陛下……这是要让大华的龙旗,插遍四海啊!”沈明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猛地将文件合上,对着王希一抱拳:“王大人,请您转告陛下!不必三年!只要钢铁和人才能跟上,我沈明立下军令状,两年半!两年半之内,十二艘‘海靖级’,必将全部下水,交付海军!”
“好!”王希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走,去看看你们正在测试的150毫米后膛速射炮,听说那玩意儿一分钟能打八发?”
“嘿嘿,那是理论数据。不过,我们最优秀的炮组,已经能做到一分钟六发了!炮弹还是开花弹!一炮下去,同吨位的风帆战舰,挨着就得起火!”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向远处的火炮测试场走去。
阳光下,巨大的船坞里,无数工匠如同蚂蚁般忙碌着。焊枪喷射出耀眼的弧光,汽锤每一次落下都让大地颤抖。
一根根坚实的龙骨,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
它们将成为大华帝国新的海魂,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蔚蓝深海的渴望,驶向更遥远的未知。
李信的棋盘上,海军这颗最重要的棋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强大。南太平洋舰队的壮大,只是时间问题。而那片名为“大洋洲”的广袤土地,也即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它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