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可以了。”
当时钟的指针,指向凌晨四点时,苏晓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摘下防静电手套,用手背轻轻擦了擦额头上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渗出的细汗。她的眼中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攻克了技术难题后的兴奋和满足。
在她的“神之一手”下,经过数次精细的调试和令人窒息的耐心等待,那片曾经让林浩束手无-策、碎了又碎的Lm-101样品,终于在离子减薄仪中,被打出了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边缘光滑如镜的、完美的微小穿孔。
成了!
林浩凑到显微镜前,看着那片在灯光下闪烁着五彩斑斓干涉条纹的超薄区域,激动得差点就要给苏晓月鞠躬了。他知道,这五彩的光晕,就是通往原子世界的大门。
“苏晓月,你……你就是我的神!”他语无伦次地赞叹道,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手艺,简直是‘庖丁解牛’,不,是‘女娲补天’级别的!”
“行了,别贫了。”苏晓月被他这夸张的比喻逗笑了,白了他一眼,但嘴角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我也是运气好,你这个材料的成分比较特殊,对氩离子的响应刚刚好。快,趁着还有机时,赶紧放进去看看吧。我也很好奇,你这个被你当成‘宝贝疙瘩’的Lm-101,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林浩小心翼翼地,用专门的镊子,将那片薄如蝉翼的样品,从制样台上取下,然后更加小心翼翼地,将其固定在小小的铜网样品杆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拆除一颗定时炸弹,生怕自己的一个呼吸,就会毁掉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当他终于将样品杆,稳稳地送入那台价值千万的、如同科幻电影中星际飞船引擎般的、强大的透射电镜的镜筒中时,他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快要停止了。
“好了,”苏晓月在一旁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开始抽真空,“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等待真空度达标的时间,漫长而又安静。林浩能听到的,只有自己和苏晓月略显急促的呼吸声,以及电镜冷却系统发出的、如同深海巨兽心跳般的低沉嗡鸣。
终于,当屏幕上的真空度数值,达到了指定的10的负5次方帕时,苏晓月按下了“开启灯丝”的按钮。
“嗡——”
一股高达200千伏的高压电子束,从镜筒顶端的电子枪中射出,穿过层层电磁透镜的聚焦,最终,打在了那片薄如无物的样品上。
当电子束第一次穿透样品,在下方的荧光屏上,呈现出放大数十万倍的原子尺度的像时,林浩感觉自己的呼吸,在那一瞬间,被夺走了。
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那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混沌而又充满了内在秩序的微观世界。
没有了晶体材料中那整齐排列的、如同阅兵方阵般的原子点阵,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如同浩瀚星云般、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原子海洋。无数的原子,像一锅被瞬间冻结的、沸腾的粥,彼此紧密地挨着,却又没有任何固定的、周期性的排列规则。
“这就是……非晶的原子结构吗?”他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像一个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星空的古代人,被宇宙的壮丽和神秘,冲击得头晕目眩。
“对,”苏晓月在一旁轻声解释,她的声音里也充满了惊叹,“像一杯被瞬间冻结的液体,或者说,是一首没有格律的、混乱的诗。美,又充满了神秘。”
林浩移动着样品杆,像一个在浩瀚宇宙中搜寻特定星系的宇航员,开始耐心地寻找那个他们最想看到的区域——在压缩变形后,样品内部的剪切带。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剪切带本身,在原子尺度上,只是一片厚度仅有十几到二十纳米的、原子排列发生微小变化的区域,它的衬度与周围的基体,差别并不大,很容易错过。
“别急,慢慢来。”苏-晓月在一旁鼓励道,“找剪切带,就像在原始森林里找一条变色龙,你得调整你的眼睛,去适应那种微弱的差异。”
林浩点点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操控着操作杆,一点一点地、一帧一帧地扫过整个样品区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突然,林浩的瞳孔猛地一缩。
在他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些颜色衬度明显不同的、如同蛛网般蜿蜒曲折的“线条”。这些线条,在无序的原子海洋背景下,显得异常醒目。
“找到了!”他激动地叫道,声音都有些嘶哑。
他继续放大倍数,将视野聚焦在其中一条剪切带上。当图像的清晰度达到最高时,当那些原子的排列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时,他和苏晓-月,都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在教科书里,以及他们看过的所有文献里,普通非晶合金的剪切带,通常是一条孤立的、狭窄的、几乎是直线传播的“高速公路”,像一把锋利的刀,贯穿整个样品。裂纹会沿着这条路,无阻碍地灾难性扩展。
而Lm-101的内部,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那根本不是一条“高速公路”,那是一片……极其复杂的、充满了生命力的“城市交通网”!
在放大的图像中,他们清晰地看到了,Lm-101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细密的、相互交织、并且不断分叉的“多重剪切带”。一条主干道,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会突然分叉出无数条细小的“毛细血管”;而这些“毛细血管”,又会与另一条主干道相连,形成一个致密的、如同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又像是老树根一样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
“天哪……”苏晓月忍不住惊叹道,她下意识地凑近屏幕,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这……这太不可思议了。它……它竟然自己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安全网!”
林浩也看得目瞪口呆,他终于,从最根本的原子尺度上,明白了。
他明白了为什么Lm-101会有如此优异的、看似矛盾的综合属性。正是这个如同“城市交通网”般的微观结构,使得材料在受到外力时,应力不会集中在一条致命的主剪切带上,而是被这无数条分叉的、细小的剪切带,均匀地、层层地卸载和耗散掉了。
任何一条试图发展成“超级裂纹”的剪切带,都会在半路上,被这个复杂的网络,分流、吸收、终止。
这,就是Lm-101高强又高塑的、最核心的秘密!
“快!拍照!”林浩激动地颤抖着手,他像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疯狂地按动着快门,将这一张张凝聚了无数心血、智慧和运气的、足以作为“铁证”的电镜照片,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他调整着不同的区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从低倍到高倍,从明场像到暗场像,他要为这个伟大的发现,留下最完整、最无可辩驳的证据。
当他们完成所有拍摄,恋恋不舍地结束实验时,窗外,东方已现鱼肚白。
清晨的微光,透过电镜室厚重的窗帘缝隙,照了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金色的光斑。
两人摘下因为长时间专注而有些酸痛的眼睛,走出冰冷的电镜室。温暖的晨曦,洒在他们因为熬夜而略显疲惫、却又因为兴奋而异常明亮的脸上。
他们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并肩作战后的深厚情谊。
“谢谢你,苏晓月。”林浩由衷地说,“没有你,我可能还在磨样品呢。”
“别这么说,”苏晓月笑着摇摇头,“是你那个‘镀碳膜’的点子,才让我有机会做到这一切。我们是……互相帮助。”
“互相帮助”,这个词,让林浩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他知道,他已经拿到了揭开Lm-101高塑性之谜的最后一把、也是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始撰写他人生的第一篇、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足以让所有轻视他的人都闭上嘴的ScI论文了。他的逆袭之路,从这一刻起,将不再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