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堪称“回复信范本”的Response to Reviewers,经过陈默最后一次的、逐字逐句的校对后,终于定稿时,林浩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完成了一场长达数周的、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
他的身体,因为连日的奋战而疲惫不堪,但他的精神,却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而又清明的状态。
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
在陈默的注视下,林浩打开了《Scripta materialia》的在线投稿系统。他熟练地登录,找到那篇处于“major Revision”状态的稿件,然后,开始上传他们精心准备的、全新的文件。
他先是上传了修改后的主稿(Revised manuscript)。在这份稿件里,他根据审稿人一号的善意建议,修正了几个微小的笔误,并优化了图表的清晰度。同时,他在正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按照陈默的指示,用一种极其克制和严谨的语言,增加了一小段关于低温性能的描述:
(此外,为评估Lm-101在低温下的力学稳定性,根据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在77K下进行了压缩测试。有趣的是,我们并未观察到脆性断裂,该材料保持了其非凡的塑性(详见补充材料中图S1)。)
短短的一句话,点到即止,却像一枚深水炸弹,安静地,埋下了引线。
接着,他上传了那份包含了“降维打击”数据的补充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最后,他将那封装载着他们所有智慧和“凡尔赛”艺术的回复信(Response to Reviewers),上传到了指定的位置。
当所有的文件,都显示“上传成功”的绿色字样时,整个投稿页面,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按钮——“Submit Revision”(提交修改稿)。
林浩的手,悬停在鼠标上,却没有立刻点下去。
他转过头,看向身边的陈默。
地下室里,安静得只剩下服务器散热风扇的嗡嗡声。
陈默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严厉和审视,只有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属于战友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林浩从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一切。
他不再犹豫,深吸一口气,移动鼠标,在那枚小小的、却又承载了他们无数心血和希望的按钮上,郑重地,点击了下去。
“Your revision has been submitted successfully.”
当这行小小的、绿色的英文字母,出现在屏幕上时,林浩感觉自己全身的力气,都在这一瞬间,被彻底抽空了。他向后倒去,重重地靠在椅背上,浑身虚脱,连一根手指都不想再动。
结束了。
无论是好是坏,是成是败,他们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命运,和那位远在天边、不知是何方神圣的期刊编辑了。
陈默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去吧,”他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温和,“去睡个好觉。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林浩点点头,他站起身,感觉自己的双腿都在发软。他没有和陈默再多说一句话,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言语,在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场“战斗”面前,都显得多余。
他走出地下室。
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正从实验楼的缝隙中,斜斜地照射进来,在走廊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的、温暖的光斑。
林浩眯着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感觉有些恍惚。
他感觉,自己像是刚刚从一个深邃的、充满了逻辑、数据和博弈的“洞穴”中,回到了人间。
他看到,有学生情侣,正牵着手,笑着从他身边走过。
他听到,不远处的篮球场上,传来了拍打篮球的“砰砰”声和少年们肆意的呐喊。
他闻到,空气中,飘来了学生食堂里那熟悉的、混杂着饭菜香气的味道。
这些,都是他过去一个多月里,几乎完全隔绝的、充满了烟火气的、真实的世界。
在这一刻,他突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天空,似乎比以前更蓝了。阳光,也似乎比以前更温暖了。就连那些他曾经觉得无比枯燥的、熟悉的校园景色,此刻,在他的眼中,都变得生动而又可爱。
他知道,这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他自己,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只想着“躺平”和“摸鱼”的咸鱼,也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接受任务、然后想办法投机取巧的“菜鸟”。
他经历了一场真正的、从技术到心智的全面洗礼。他学会了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一样,去思考,去战斗,去扞卫自己的成果和尊严。
他抬起头,迎着夕阳的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口气里,有疲惫,有如释重负,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了自己命运的踏实和安宁。
他知道,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他都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