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充满了“顿悟”和“革命”激情的夜晚过后,整个“地下室”团队,仿佛经历了一次涅盘重生。
之前那股笼罩在实验室上空的、充满了失败和挫败感的阴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目标明确的、高度亢奋的战斗状态。
他们找到了那片“迷雾森林”的出口,也看清了那条通往“圣杯”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天一早,当林浩再次踏入地下室时,他看到,陈默已经在那面巨大的白板前,重新制定好了全新的作战计划。
整个白板,被清晰地,划分为了三个战场。
战场一:理论与计算——“精确制导”
这一部分,由陈默和高翔师兄远程协作,共同负责。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像之前那样,去大海捞针般地,模拟不同成分的性能。而是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都聚焦在一个核心问题上——“冷却速率”对“纳米晶形核与长大”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计算机里,建立一个更精密的、考虑了温度梯度的模型,去模拟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从每秒十万度,到每秒一百万度),Lm-x熔体内部,那些“原子团簇”,是如何演变成“纳米晶核”,又是如何长大的。
他们的目标,是计算出那个能形成最理想的“纳米晶增强非晶基体”复合结构的、最精确的、理论上的“最佳冷却曲线”。
这份曲线,将成为林浩实验的“制导系统”。
战场二:实验设备——“武器升级”
这一部分,则完全交给了林浩。
这是陈默,对他那“工程师”天赋的、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放权。
他的任务,就是对他们那台老旧的、全凭“手感”操作的甩带机,进行一次彻-底的、堪称“魔改”的升级。
“我要你,给它装上‘眼睛’。”陈默指着甩带机的石英管喷口,“这里,我们要加装一个高速红外测温仪,我要实时地,知道熔体在喷射前一瞬间的精确温度。”
“这里,”他又指向控制气体压力的阀门,“我们要换掉这个该死的手动阀门,换上一个由单片机控制的高速电磁阀。我要能用代码,去精确地控制喷射压力和时机,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秒。”
“还有这里,铜辊的电机。”陈默的眼神,闪烁着疯狂的光芒,“我要你给它写一个pId控制算法。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要求,它的转速,不仅能稳定在1.01倍,我还要能,在甩带的过程中,实现动态的、非线性的变速!从而实现对冷却速率曲线的精确‘雕刻’!”
这一系列的改造,对于一个拥有专业设备和团队的实验室来说,或许不难。
但对于一穷二白的、只有林浩一个“光杆司令”的地下室来说,这无异于,要求他用一堆废铜烂铁,去手搓一架“高达”。
战场三:数据验证——“靶场测试”
这一部分,是他们最终的“成果验收”环节。
一旦林浩完成了设备的“魔改”,他就要立刻开始新一轮的实验。他需要像一个最顶尖的狙击手,在他的“新武器”上,不断地调试风速、湿度、弹道(也就是各种工艺参数),然后,射出一发发“子-弹”(样品)。
最后,再将这些“子弹”,送到王师傅的mtS实验室那个“靶场”上,去检验它们的“威力”(低温韧性)。
当陈默将这三张堪称“史诗级”任务的作战图,清晰地,部署在林浩面前时,林浩感觉自己,不是在接一个实验任务,而是在接管一场真正的、高科技的战争。
“老师,”他看着白板,深吸一口气,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做这些改造,需要钱。买传感器,买单片机,买电磁阀……这些,我们……”
“钱的事,你不用担心。”陈默打断了他,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我来想办法。”
说完,他便走进了自己的小办公室,关上了门。
林浩不知道陈默会用什么办法去“搞钱”。但他看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默开始频繁地打电话,写着各种他看不懂的、似乎是项目申请书之类的东西,甚至,还破天荒地,换上了一身正装,走出地下室,去了好几次行政楼。
林浩没有多问。他知道,陈默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为这场战争,提供着最关键的“后勤保障”。
而他,作为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一线总工程师”和“首席战斗员”,他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信任和压力,都转化为行动。
他一头扎进了电子市场和各种dIY论坛里。他开始自学单片机编程,学习pId算法,学习如何用LabVIEw,去编写一个可以联动所有新旧设备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控制程序。
他的工位,彻底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未来感的“极客”空间。桌上,堆满了各种型号的传感器、杜邦线、面包板和一本本被他翻得卷了边的《c语言从入门到放弃》。
702教研室里的其他人,看着他这些天“不务正业”的举动,都露出了不解和看好戏的神情。
“你看那个林浩,是不是上次受的刺激太大了?怎么不去做实验,开始玩起单片机了?”
“谁知道呢,估计是放弃治疗了吧。听说陈默最近在到处申请经费,估计他们那个方向,是真的做不下去了,想换个新方向,做点小仪器玩玩吧。”
张远在路过时,更是轻蔑地冷笑了一声,在他看来,林浩这些,不过是失败者最后的、不甘的挣扎而已。
而他自己,则在李瑞阳的全力支持下,正带领着一个小组,利用那台最先进的纳米压痕仪,对“低温不脆化”现象,进行着更深入、更系统的“收割”式研究。
一场无声的、关于时间的竞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方,是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正在一片已知的、富饶的土地上,进行着精耕细作式的“圈地”。
而另一方,则是缺兵少将、武器简陋的“游击队”,正躲在阴暗的地下室里,试图用“土法”,去打造一件能开辟全新战场的、决定性的“超级武器”。
林浩知道,他们必须,要赶在李瑞阳团队,将这片“新大陆”的所有权,彻底收入囊中之前,将那枚代表着“低温增韧”的、真正的“核弹”,给造出来。
他们的战场,已经彻底,被重新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