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在地下室里召开的“作战会议”,像一针强效的肾上腺素,注入了“地下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血管里。
当“山巅的旗帜”这个宏伟的目标被确立后,整个团队的氛围,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之前那种略带悲壮的、“敌后武工队”式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目标明确、自信昂扬的“精锐特种部队”的气场。
每个人都像上了满弦的发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的“战位”上。
地下室,成了整个江北大学里,一个不为人知的“能量奇点”。
高翔和徐涛,这两个分属计算材料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宅”,正式组成了“计算双子星”。他们几乎是把铺盖搬到了计算机房。高翔负责构建和完善“协同剪切域”的物理模型,而徐涛则发挥他那天马行空的编程天赋,用各种最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对高翔的LAmmpS(大规模原子\/分子并行模拟器)代码进行“魔改”优化,将计算效率硬生生提升了数倍。两人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流和不断演化的原子模型,像是一片片深邃的数字星空。
王师傅,则彻底把mtS实验室变成了团队的“军工基地”。他不仅为所有核心设备建立了“战时维护条例”,甚至凭借自己多年的人脉,从兄弟院校的实验室里,“淘”来了一套二手的、但性能依旧强悍的高速摄像系统,准备用来捕捉材料在低温冲击下断裂的瞬时过程。
而林浩,作为整个战役的“首席执行官”,则进入了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修行状态。他每天超过十六个小时都泡在地下室,与那台被他视若珍宝的“魔改”甩带机为伴。他的大脑,像一台超高精度的计算机,不断地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修正参数。他的双手,也变得愈发稳定而精准,每一次的熔炼、喷带、取样,都充满了近乎艺术般的节奏感。
他将对苏晓月的喜欢,对李瑞阳的愤懑,对未来的期许,全部倾注进了那在真空熔炉中翻滚的、炽热的金属熔体里。他知道,他正在锻造的,不仅仅是一根根纤薄的金属条带,更是他们通往未来的、最坚实的阶梯。
与此同时,苏晓月也开始了她忙碌的申请流程。
在李瑞阳的“鼎力支持”和亲自催办下,她的“校际联合培养”项目申请,进行得异常顺利。学院的推荐信、国际交流处的审批……所有程序,都像是被开启了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无阻。
不到两周时间,一封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带着官方徽章的正式offer,就发到了她的邮箱里。
当她将这封电子录取信,通过微信截图发给林浩时,林浩的心情无比复杂。
他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她应得的荣誉和机遇。但一想到明年开春,那个曾经近在咫尺的、爱笑的女孩,就将远赴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一股酸涩和失落,便如同藤蔓般,紧紧缠绕住他的心脏。
“恭喜你,苏博士!以后要叫你‘国际苏’了。”林浩在微信聊天框里,打出了一行轻松调侃的文字,并配上了一个“庆祝”的烟花表情包。
他不想让她察觉到自己的半点负面情绪。他知道,她此刻需要的,是分享喜悦的伙伴,而不是徒增烦恼的包袱。
“贫嘴!”苏晓月很快回复,后面跟了一个用拳头敲打小脑袋的动态表情,但林浩能想象到,屏幕那头的她,一定笑得眉眼弯弯。
“对了,”苏晓月紧接着又发来一条信息,“拿到offer后,学校那边给我开通了一个临时的学生账号,可以提前访问米兰理工的内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方便我提前了解一下那边导师的研究方向。”
林浩的心微微一动,回复道:“那挺好的,不愧是世界名校,考虑得真周到。”
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分享,并没有想太多。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个巨大的“惊喜”,正在跨越近万公里的距离,向他悄然靠近。
那天晚上,林浩又是一个人,在地下室奋战到深夜十一点。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空无一人的校园小径上时,手机“叮”地一声,收到了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是苏晓月。
邮件的标题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前沿阵地。
林浩心中一动,立刻点开了邮件。
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超大附件的压缩包,文件名是“milan_materials_Frontiers.rar”。
他皱了皱眉,心中有些疑惑。这么晚了,发这么大一个文件过来是什么?
回到宿舍,室友徐涛已经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林浩轻手轻脚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邮件里的附件下载了下来。
压缩包很大,下载了足足十几分钟。
当他用解压软件,将这个巨大的压缩包打开时,屏幕上弹出的文件夹内容,让他瞬间,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的睡意,在这一刻,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文件夹里,没有一篇,是他想象中的、可以从web of Science或Sci-hub上轻易获取的公开文献。
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被清晰分类的子文件夹,命名方式简洁而专业:
“prof. Rossi_Advanced Amorphous Alloys_Lecture Notes (Fall 2023)”
(罗西教授_先进非晶合金_2023秋季学期课堂讲义)
“milano-poli_materials Seminar_ppts (oct-Nov)”
(米兰理工_材料学研讨会_10-11月ppt合集)
“Internal workshop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Gs_Abstracts”
(金属玻璃力学行为内部研讨会_摘要集)
“Guideline for Nature-Family Journals Figure preparation”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作图规范指南)
“Remended Visualization Software & Scripts”
(推荐可视化软件及脚本代码)
……
林浩的手,握着鼠标,微微有些颤抖。他点开那个名为“课堂讲义”的文件夹,一份长达上百页的、图文并茂的精美pdF文件,映入眼帘。
那不是枯燥的教材,而是那位他未来名义上的合作导师——罗西教授,在米兰理工本学期的研究生课程上,使用的最新讲义。里面不仅有最基础的理论推导,更有大量尚未公开发表的、他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独家见解,甚至还有几页,专门讨论了目前学界对“协同剪切域”理论的不同看法和争议。
这些内容,对于正在构建理论体系的陈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他又点开了那个名为“研讨会ppt”的文件夹。里面,是米兰理工材料系最近两个月所有内部学术报告的ppt原文件。他甚至在其中,看到了几个在领域内如雷贯耳的“大牛”的名字。这些ppt,代表着世界最前沿的课题组,正在思考什么,正在做什么。其信息密度和前沿性,远非任何公开发表的论文所能比拟!
而最让林浩感到心脏狂跳的,是那个名为“作图规范指南”的文件夹。
点开后,里面是一份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内部技术文档。从《Nature》、《Science》到它们各自的子刊,对投稿图片的dpI、色彩模式(RGb\/cmYK)、字体型号、线条粗细、甚至是图表排版的美学原则,都做了极其详尽的、傻瓜式的图文说明。
这……这已经不是“助攻”了!
这是直接把一个装备精良的、来自世界顶尖战区的“前沿阵地”,原封不动地,空投到了他们这个简陋的“地下室”里!
苏晓月,利用那个临时的学生账号,在过去的几天里,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将米兰理工内部网络上,所有她认为对林浩团队有用的宝贵资源,一点一点地,搜集、整理、打包,然后,悄无声息地,发送了过来。
她没有说自己花了多少时间,也没有邀功请赏,只是用一个“前沿阵地”的标题,将这份沉甸甸的、跨越了山海的情谊,送到了他的面前。
林浩呆呆地看着屏幕,眼睛有些发酸。
他仿佛能想象到,苏晓月在江北的深夜里,坐在电脑前,认真地浏览着那些意大利语和英语交织的网页,仔细地辨别着哪些资料对他们最有用,然后,一份一份地下载,一个一个地重命名,再小心翼翼地分类打包……
这份礼物,比任何昂贵的奢侈品,都更让他感到珍贵。
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信息和资源,更是一个女孩,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与他并肩作战的决心。
她没有因为即将远行而疏离,反而,将自己刚刚获得的、最宝贵的优势,第一时间,转化成了对他最强大的支援。
他们,虽然即将相隔万里,却在这一刻,前所未有地,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林浩颤抖着手,点开了和苏晓月的微信对话框。
“收到了。晓月,你……”他想说“你太好了”,想说“你辛苦了”,想说“我爱你”,但所有的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却只化作了最简单的三个字。
“谢谢你。”
信息发出去没多久,苏晓月就回复了,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猫探头的表情包,和一行字。
“不客气,林同学。这是来自‘米兰前线’的第一次战报。以后,还会有更多。你们在后方,也要加油哦!”
看着这条信息,林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
他知道,这场“圣杯战争”,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将笔记本电脑小心地合上,像是在保护一件绝世珍宝。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却久久无法入睡。
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气。
他知道,从明天起,他们这个小小的“地下联盟”,将拥有一个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最强大的“情报外挂”。
而他,也必须以百倍的努力,去回应这份沉甸甸的、跨越山海的信任与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