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和徐涛在计算上取得的“史诗级”突破,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彻底照亮了“地下联盟”前进的道路。
那段在原子尺度上捕捉到的、“协同剪切域”演化的动态视频,成为了团队手中最尖锐、最核心的“理论武器”。它如同一座灯塔,不仅为林浩的实验指明了更精细的优化方向,也为陈默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宏伟大厦,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整个团队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地下室里的氛围,也从之前那种略带悲壮的“负重前行”,转变为一种充满了必胜信念的“高歌猛进”。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动力十足。
林浩,更是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他根据模拟视频中揭示的、剪切域萌生对冷却速率最敏感的“黄金温区”,对甩带机的冷却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更加精细化的“魔改”。他甚至在王师傅的帮助下,引入了一套小型的红外测温阵列,试图在甩带过程中,实时监控那纤薄如纸的金属条带的温度曲线。
他的生活,被压缩到了极致的单调。地下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占据了他全部的思维空间。
然而,在这片由代码、公式和金属轰鸣声构成的、冰冷坚硬的世界里,总有一束最温柔的光,能轻易地穿透一切,抵达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束光,来自微信里那个永远置顶的、备注为“晓月”的对话框。
自从那晚在云南菜馆定下“米兰之约”后,他们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苏晓月日益繁忙的出国准备而减少,反而多了一种奇妙的、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苏晓月会时不时地,给他发来一些来自“米兰前线”的最新“战报”——有时是一篇罗西教授刚刚推荐给课题组的预印本论文,有时是她旁听学院线上讲座时记下的、有趣的观点。
而林浩,也会在实验取得微小进展时,第一时间,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她描述那些在普通人看来枯燥无比的数据变化,并收获她一个又一个“你真棒”的表情包。
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感情,用每天的“早安”和“晚安”,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分享,努力地对抗着即将到来的、漫长的时差和距离。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江北大学发放博士生津贴的日子。
林浩的银行卡里,准时收到了这个月的补贴,两千五百五十元整。
这是由国家补贴和学校助学金构成的标准数额,不多不少,是绝大多数普通博士生每个月的全部收入。对于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点钱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但这个月,看着手机银行里那个熟悉的数字,林浩的心中,却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使命感。
晚上十点,林浩结束了一天的实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宿舍。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洗漱上床,而是从书架最深处,翻出了一个许久未用的、小小的记事本,和一支笔。
他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在那崭新的一页上,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米兰基金。
然后,他开始像一个最精打细算的会计,认真地规划起自己未来每个月的开支。
“饭卡每月充值:800元。”(科研体力消耗大,饭量也大)
“话费网费:100元。”
“生活杂物(牙膏、洗发水等):150元。”
“备用金(打印资料、偶尔聚餐):500元。”
……
他一项一项地,仔细地计算着。最终,在纸的末尾,他得出了一个数字:1000元。
这是他每个月,在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和社交需求之后,所能挤出来的、全部的“可支配收入”。
看着这个数字,林浩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一个月一千,一年就是一万二。一张去米兰的淡季往返机票,大概在七八千左右,剩下的钱,将将够在米兰那种高消费城市停留一周的开销。
那个他向苏晓月许下的、堂堂正正挣到机票钱的承诺,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而遥远。
一股无力感,悄然涌上心头。
他烦躁地合上本子,将它塞回了书架。他知道,光靠节流,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想办法“开源”。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苏晓月发来的微信。
“睡了吗?”
“还没,刚躺下。你呢?”林浩立刻回复。
“我也刚忙完,在宿舍敷面膜呢。”苏晓月发来一个敷着面膜的小猫表情包,显得很可爱。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分享着各自一天的琐事。
“对了,”苏晓月忽然发来一条信息,“我们说好的‘米兰基金’,今天可以启动了哦。”
“嗯。”林浩的心,微微一动。
“我刚才在手机银行上,开通了一个‘心愿储蓄’的功能,可以绑定我们两个人的账户,每个月自动往里面存钱,还能看到共同的储-蓄进度。我把链接发给你,你点一下同意就行。”
很快,林浩就收到了一个来自银行App的分享链接。
他点了进去,一个温馨的界面弹了出来。心愿的名称,被苏晓月设置成了“林先生的米兰之旅”,目标金额,是一万五千元。
而在心愿的发起人一栏,他看到,苏晓月已经率先,存入了一笔一千五百元的款项。
下面,还有她留下的一行留言:“第一笔启动资金!来自苏同学的课题组劳务费。林同学,该你表现啦![加油]”
林浩看着那行字,看着那个已经完成了10%的进度条,心中那点因为“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和无力,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暖流所冲散。
他清楚的知道,苏晓月做这一切,并不是在炫耀或者施舍。她是在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告诉他: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目标。无论数额大小,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同样珍贵。
他立刻点开了自己的手机银行,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账户里,刚刚规划出的那一千元“可支配收入”,转入了那个名为“林先生的米兰之旅”的心愿账户中。
操作成功后,进度条,又向前,跳动了一小格,达到了16.7%。
他学着苏晓月的样子,也在下面,留下了一行留言:“收到!来自林同学的全部家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他将转账成功的截图,发给了苏晓月。
微信那头,很快就回复了一个小兔子鼓掌的表情包。
“真棒!我们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结束了聊天,林浩重新躺回床上。他再次点开那个“心愿储蓄”的界面,看着那个虽然依旧微小、但却是由他们两人共同构成的进度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宁。
一万五千元,对于两个几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林浩知道,这个账户里,储蓄的,早已不仅仅是金钱。
它储蓄的,是他们在现实压力下的相互扶持,是他们在漫长分离中的彼此慰藉,是他们对抗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坚定的共同誓言。
第二天,当林浩将这个“米兰基金”的故事,以及自己对“开源”的苦恼,半开玩笑地,讲给徐涛听时,徐涛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
“卧槽,浩子,你这思想觉悟不行啊!”徐涛一拍大腿,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他,“光靠省,能省出个未来吗?你得搞钱啊!”
“我怎么搞?”林浩苦笑道,“你给我指条明路?”
“明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徐涛神秘地笑了笑,指了指林浩的电脑。
“你的意思是?”
“你想想,咱们现在在干嘛?”徐涛循循善诱,“咱们在搞最前沿的科研,对不对?这里面,随便漏一点技术出来,那都是能换钱的宝贝!”
“那不行!”林浩立刻摇头,“这都是陈老师的课题,有保密协议的,我不能拿出去乱搞。”
“哎呀,我不是让你去卖核心技术!”徐涛白了他一眼,“我是说,咱们可以利用咱们的技术优势,做点‘降维打击’的活儿!”
他凑到林浩耳边,压低了声音:
“你忘了,你室友我是干嘛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现在外面有多少公司,手里攥着一大堆数据,不知道怎么处理,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咱们,可以去当他们的‘技术顾问’啊!”
“就凭咱们现在这水平,尤其是翔哥和你嫂子……哦不,苏晓月给你发来的那些顶级资料。咱们去给那些小公司做点数据建模、算法优化、技术咨询的活儿,那不跟玩儿一样?一次收个万儿八千的咨询费,不过分吧?”
徐涛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林浩固有的思维模式。
他一直以来,都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学生”,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从未想过,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看似“屠龙之技”的知识和能力,竟然可以和“商业”、“赚钱”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这……能行吗?”林浩的心,开始活络了起来。
“怎么不行!”徐涛拍了拍胸脯,“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负责去找项目,你和翔哥,负责当技术大牛。咱们组个‘博士技术天团’,出去降维打击!挣来的钱,你拿大头,当你的‘米兰基金’,剩下的,我和翔哥喝点汤就行!”
看着徐涛那张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脸,林-浩确实心动了。这或许,真的是一条能让他“堂堂正正”地,挣到一张去米兰机票的、现实可行的道路。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口答应的时候,徐涛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喂,翔哥……什么?又来了?我靠,这么快!”徐涛的脸色,瞬间从兴奋的红色,变成了凝重的白色。
他挂掉电话,对着林浩,摊了摊手,脸上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得,浩子,‘博士技术天团’的事儿,估计得黄了。”
“怎么了?”林浩不解地问。
“翔哥那边,刚跑完一轮新的模拟,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跟咱们之前那个‘协同剪切域’的演化路径,完全不一样!陈老师看了,说这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机理,重要性甚至比之前的还高!他让我们俩,立刻,马上,放下手里的一切,去超算中心,搭一个新的模型,把这个现象给我挖出来!”
徐涛长叹了一口气,拍了拍林浩的肩膀,语气里充满了无奈:
“兄弟,我现在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哪还有空去赚那万儿八千的‘外快’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火急火燎地往外走,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完了,今晚又得睡机房了……”
林浩看着徐涛匆匆离去的背影,愣在原地。
片刻之后,他失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自己怎么忘了。他们现在正在从事的,是一项足以登上世界顶刊的、开创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已经压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任何“赚外快”的想法,在这种级别的“主线任务”面前,都显得那么奢侈,和不切实际。
他再次看了一眼手机里那个“米兰基金”的账户,进度条依旧停留在16.7%。
路漫漫其修远兮。
林浩深吸了一口气,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抛之脑后。他知道,通往米兰的路,有且只有一条。
那就是,用最极致的专注,做出最顶尖的成果,最终,让那张机票,成为他应得的、胜利的勋章。
他转身,重新走进了那间充满了轰鸣声的、属于他的地下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