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江北,寒意渐浓。
而在机械工程学院那间与世隔绝的地下室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终于,临近了尾声。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不眠不休的“炼狱”式打磨,那篇承载了“地下联盟”所有人梦想和心血的论文,终于,完成了它的终稿。
当林浩将最后一个单词敲下,将最后一张精美得如同艺术品般的图表,嵌入文档的相应位置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人,都虚脱般地,瘫倒在了椅子上。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距离他送苏晓月去机场,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七天。
这二十七天里,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压榨进了这篇论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之中。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将身体里所有的水分都甩干,只剩下了最精炼、最坚硬的骨骼和灵魂。
虽然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他的精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和满足。
他知道,他们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作品。
这不再是一篇简单的、描述实验结果的科学论文。
在陈默那如同电影导演般的精心构架下,在林浩提供的、无可辩驳的“实验心脏”和高翔、徐涛提供的、洞悉本质的“理论灵魂”的共同作用下,这篇论文,更像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充满了颠覆性力量的“战争檄文”。
它即将,向整个学术界,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都过来一下。”
陈默的声音,从他的小隔间里传来。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大战将近的沙哑,但更多的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期待。
林浩、高翔、徐涛,三人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聚集到了那张熟悉的大实验台前。这张桌子,见证了他们所有的争论、突破和喜悦,是他们这个小团队的“作战指挥部”。
今天的气氛,却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严肃,甚至略带几分神圣的仪式感。
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将要讨论的,是这篇“檄文”上,最核心、也最敏感的问题——署名。
在学术界,论文的作者排序,就是战后的“论功行赏”,是军功章,是荣誉,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毕业、求职、职称评定,甚至是学术声誉。
为了作者排序,师徒反目、兄弟阋墙的例子,屡见不鲜。
而他们这篇,注定要引起轰动的《Science Advances》级别的论文,其作者排序的含金量,更是重如泰山。
陈默从打印机里,拿出了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油墨温热气息的论文首页,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中央。
标题之下,作者一栏,还是空白的。
他环视了一圈眼前这三个,眼神里都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的年轻人,缓缓地,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开一个关乎‘利益分配’的‘家庭会议’。”陈默的语气,异常严肃,“咱们丑话说在前面,把规矩,都定好。我不希望,我们因为一篇论文,伤了我们这个团队,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和气。”
他拿起笔,在作者一栏的最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在后面,用一个星号,标准了“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我,陈默,通讯作者。”他的声音,不容置喙,“这篇文章,从想法的提出,到理论框架的构建,再到最终的修改定稿,都由我来负总责。未来,所有关于这篇文章的学术问询、引用和荣誉,也都将由我来承担。这一点,没得商量。”
林浩、高翔和徐涛,都用力地点了点头。这是理所当然的。陈默,是这艘战舰的“舰长”,是整个团队的灵魂。没有他,就没有这一切。
“好。”陈默见无人有异议,继续说道,“接下来,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位置——第一作者。”
他顿了顿,目光,在林浩和高翔的脸上,来回扫视。
整个地下室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所有人都知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篇顶级期刊的论文,真正有用的,只有两个位置: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代表着这项工作最主要的执行者和贡献者。
通讯作者,代表着这项工作的思想提供者和负责人。
而他们这篇文章,贡献是如此的复合。林浩的实验,是根基,是发现的源头;而高翔的模拟,是升华,是理论的核心。两者的贡献,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缺一不可。
这就意味着,林浩和高翔之间,必然有一个人,要做出牺牲。
“我知道,你们两个,都为了这篇文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陈默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林浩,你从一个最初的、偶然的发现开始,一步一步,用你的天赋和汗水,将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没有你的实验,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空中楼阁。”
“而高翔,”他又转向高翔,“你和徐涛,用你们的智慧,为我们打开了‘原子视界’,让我们得以窥见物质最深处的奥秘。没有你们的模拟,我们的发现,就只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黑箱,根本谈不上‘科学’二字,更不可能去冲击《Science Advances》。”
“所以,”陈默将这个最残酷的问题,抛了出来,“你们两个,谁来当这个第一作者?”
林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他下意识地看向高翔。他看到,这位平时总是沉默寡言的师兄,此刻,也正看着他,眼神复杂。
说不想要,是假的。
一篇《Science Advances》的一作,这对于任何一个博士生来说,都是足以改变命运的、天大的荣誉。它意味着,他的博士生涯,将以一种最辉煌、最耀眼的方式,画上句号。它意味着,他未来无论是想去国外做博后,还是去国内高校求职,都将手握一张无人能及的“王牌”。
林浩的脑海中,甚至闪过了苏晓月的脸庞,闪过了那个“米兰之约”。如果有了这个一作,他似乎,离那个约定,又近了一大步。
然而,就在他内心天人交战之际,高翔,却突然,笑了。
他摆了摆手,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而洒脱的语气,开口了。
“老师,这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必须是林浩。”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没有林浩,我们连课题都没有。”高翔看着林浩,眼神里,充满了真诚和坦荡,“我所有的计算和模拟,都是建立在他的实验发现之上的。他是‘1’,我顶多,算是在他这个‘1’的后面,添了几个‘0’。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这个第一作者,林浩,当之无愧。我,心服口服。”
高翔的话,说得斩钉截铁,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和不甘。
林浩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没想到,在如此巨大的荣誉面前,这位平时与他交流并不算太多的师兄,竟然能如此干脆利落地,将这份天大的功劳,推给了自己。
他立刻站了出来,激动地反驳道:“不行!绝对不行!翔哥,你不能这么说!”
“没有你和涛哥的模拟,我们那点发现,充其量,就是一篇普通的《Scripta》!是你们,为我们打开了‘上帝之眼’,让我们的工作,实现了从‘现象’到‘科学’的质变!这个升华的价值,比单纯的实验发现,要大得多!”
“这个一作,应该你来当!我……我排在你后面就行!”林浩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你小子说什么胡话呢!”徐涛在一旁,也急了,他一巴掌拍在林浩的后背上,“我翔哥,是咱们的技术核心,是咱们的‘定海神针’,但你,是咱们这支部队的‘尖刀’,是‘开疆拓土’的先锋!没有你这把尖刀,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我们这些‘后勤’和‘技术保障’,再牛逼,也都是白搭!”
“对!林浩,你别推辞了!”高翔也坚持道,“这是你应得的。”
“不,翔哥,是你应得的!”
眼看着,一场本应是“利益争夺”的会议,竟然演变成了一场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真诚的“相互推让”。
陈默,一直静静地看着,没有插话。
他的脸上,虽然依旧严肃,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流露出了一丝极其罕见的、欣慰的、甚至是骄傲的温柔。
他知道,他带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
更是一个,拥有着高尚品格、懂得相互成就的、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这,比任何一篇顶刊论文,都更让他感到自豪。
“好了,都别争了。”
最终,他开口了,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属于“大家长”的权威。
他拿起笔,在作者栏的第一个位置,写下了“林浩”的名字。
然后,他又在林浩的名字后面,写下了“高翔”的名字,并在两个名字的右上角,同时,标准上了一个小小的、代表着“同等贡献”的“?”符号。
“林浩,第一作者。”
“高翔,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 Author)。”
陈默缓缓地,说出了他的最终裁决。
“这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一项工作中,出现了两个同等重大、且缺一不可的贡献时,最公平、也最专业的处理方式。”
“林浩,你的实验,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根’与‘骨’,理应排在第一位。”
“高翔,你的模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魂’与‘神’,你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同等的彰显。”
“你们俩,一个开疆拓土,一个奠定乾坤,缺了谁,我们都走不到今天这一步。所以,你们两个,并列第一,谁也不用再争,谁也不用再让。”
这个决定,像一把最精准的钥匙,瞬间,解开了所有的症结。
林浩和高翔,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释然和感激。他们不约而同地,向对方,伸出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所有潜在的矛盾,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一场充满了考验的“家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