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江北,寒意渐浓,期末的钟声,敲响了学期的尾声。
而在机械工程学院七楼的702室,一场持续了数月的“高强度战争”,也终于,随着那封“Accepted”的邮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论文被接收后,最紧张的战斗宣告结束。陈默本就不要求打卡,现在更是彻底“放羊”,只在每周的组会上,听取一下大家的自由探索进度。团队进入了难得的“休整期”,整个702室,都洋溢着一种胜利后的、慵懒而愉悦的氛围。
林浩不再需要24小时连轴转地守在地下室,而是像个真正的“探险家”,开始享受起了科研最原始的乐趣。他尝试着在Lm-x合金体系中,加入各种稀土元素,像一个大厨,在已经熬好的“高汤”里,尝试添加各种“新佐料”,期待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味道”。
高翔和徐涛这对“计算双子星”,则更是彻底放飞了自我。
年底,各课题组都在忙着项目结题和年终汇报。一天下午,高翔被他的导师孙鹏飞教授,叫到了办公室。他心中坦然,知道老师要问什么。
果不其然,孙鹏飞笑着,亲自给他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小高,听说了,陈默那边那篇《Science Advances》,接收了?听说,你还是共同一作?”
“是的,孙老师。”高翔点了点头。
“干得漂亮!”孙鹏飞的脸上,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思路清奇,敢想敢干!给我们学院,给我们这些搞计算模拟的,都挣足了脸面!”
他指了指自己办公桌上,那堆积如山的结题报告材料,对高翔说:“这些杂事,你就不用管了。我已经让小王去全权处理了。”
“你现在的任务,只有一个。”孙鹏飞看着高翔,眼神中,充满了期许,“就是心无旁骛地,继续跟着陈老师,把你们发现的那片‘新大陆’,给我挖得再深一点!这种能做出开创性工作的机会,千载难逢,绝不能被这些琐事,分了心!”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那位负责整理材料的王博士,探进头来,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委屈和抱怨:“孙老师,这不公平吧?凭什么结题的活儿都让我一个人干?高翔师兄他最近……”
孙鹏飞没等他说完,只是淡淡地,抬起了眼皮,用一种平静的、却不容置喙的语气,打断了他:
“高翔有《Science Advances》的共同一作了,你有吗?”
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将那位王博士,劈得外焦里嫩,呆立当场。
孙鹏飞挥了挥手:“没有就赶紧干活去。什么时候你也能做出这种级别的工作,我让你天天在我办公室喝茶都行。”
王博士灰溜溜地,关上门,退了出去。高翔看着自己这位格局远大、全力支持自己“跨组合作”的神仙导师,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敬佩。
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了荣耀感的氛围中,十二月,悄然走到了尽头。
期刊社的效率很高,很快,就将论文的校样(proof),以邮件的形式,群发给了包括苏晓月在内的、所有作者。
当苏晓月,在自己的邮箱里,第一次,看到那份将自己的名字(S. x. Yue)清晰地排列在第四作者位置上的、精美的pdF校样时,尽管早已通过林浩知晓了结果,但心中,依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巨大的感动和归属感。
她不再是“编外人员”,她是这面光荣的“功勋墙”上,被所有人正式认可的一员。
这个冬天,她和林浩,像校园里所有普通的情侣一样,享受着离别前,最后一段宁静而甜蜜的时光。
他们一起,去图书馆,占据一个靠窗的角落。林浩会看他那些充满了公式的专业书,而苏晓月,则会安静地,阅读着关于米兰风土人情的书籍。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美好。
林浩也陪着她,去采购一些出国用品。两人一起逛超市,讨论着该买哪种转换插头,争论着要不要带一包火锅底料。这些充满了烟火气的、最平凡的日常,在即将到来的离别面前,都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春节,如期而至。
林浩和苏晓月,都各自回家,度过了一个短暂而温馨的假期。
正月初六,江北大学的校园,还沉浸在假期的宁静之中。苏晓月,却提前一天,拉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返回了学校。
她的航班,是第二天,正月初七的上午。
这是他们在国内,最后相处的一个夜晚。
他们没有去什么高档的餐厅,只是像往常一样,在学校附近,那家他们最熟悉的、小小的家常菜馆,吃了一顿晚饭。
饭桌上,两人绝口不提任何关于“伤感”的话题,只是笑着,聊着各自家乡过年的趣事,聊着对未来的期许。
晚饭后,林浩,默默地,陪着她,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一圈,又一圈地,走着。
他们走过了第一次见面的教学楼,走过了那片见证了他们定情的湖边,走过了那栋承载了他们所有汗水与荣耀的机械工程学院大楼……
仿佛要将这校园里,每一寸属于他们共同记忆的土地,都重新,丈量一遍。
最终,他们停在了苏晓月宿舍楼下那盏熟悉的路灯下。
“我……上去了。”苏晓月停下脚步,轻声说。
“嗯。”林浩点了点头。
两人相顾无言,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愁绪。
就在这时,林浩的手机邮箱,忽然,“叮”的一声,弹出了一封新的邮件。
那是一封,来自《Science Advances》期刊社的、带着官方logo的邮件。
林浩的心,猛地一跳。
他点开邮件,一行醒目的、加粗的标题,瞬间,攫住了他所有的心神。
“Your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您的文章,已经发表!)
他们的论文,在经历了所有的校对和排版流程之后,终于,附带着正式的卷期、页码和doI号,以一种最完美、最光彩夺目的形态,正式在线发表(official publication)!
“晓月!快看!”
林浩激动地,将手机,递到了苏晓月的面前。
苏晓月凑过头来,当她看到那行“Your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时,也瞬间,睁大了眼睛。
林浩点开邮件中的链接,跳转到了期刊的官方网站。
那熟悉的标题,那熟悉的作者列表,那一张张由他们亲手绘制的、精美绝伦的图表……所有的一切,都以一种最庄重、最正式的方式,呈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路灯下,两人头挨着头,静静地,看着那篇,凝聚了他们所有人智慧、汗水,也见证了他们爱情萌芽与成长的论文。
苏晓月的眼中,泛起了晶莹的泪光。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的、全新的开始。
这份,在他们离别前夜,如约而至的“捷报”,是林浩,是整个团队,送给她,最好的、也是最硬核的——
送别礼。
“好了,”苏晓月直起身,用手背,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脸上,却露出了一个比路灯还要明亮的、灿烂的笑容。
“我的‘送别礼’,收到了。很贵重,我很喜欢。”
“早点回去休息吧,”她轻声说,“明天一早,还要麻烦你,送我去机场呢。”
“不麻烦,”林浩摇了摇头,握住她微凉的手,“送你,是我的荣幸。”
第二天,正月初七,清晨。
天还未完全亮透,一辆预约好的出租车,已经停在了苏晓月的宿舍楼下。
林浩,徐涛,还有提前从家里赶回来的高翔,都来了。他们默默地,帮着苏晓月,将那个巨大的、被塞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吃力地,抬进了后备箱。
“嫂子,放心飞!我们会照顾好浩子的!”徐涛依旧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试图用玩笑,来冲淡离别的伤感。
“苏同学,到了米兰,一切顺利。”高翔的祝福,则简单而真诚。
苏晓月笑着,和他们一一拥抱告别,然后,坐进了车里。
林浩,最后一个,坐到了她的身边。
去往江北国际机场的路,似乎格外的漫长,又格外的短暂。车窗外,城市的晨曦,一点一点地,驱散着黎明前的黑暗。车内,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十指紧扣。
值机,托运,安检……
当所有的流程,都走完,两人终于,还是来到了那个所有离别故事里,都无法绕开的场景——国际出发的安检口。
广播里,开始传来催促旅客登机的声音。
苏晓月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林浩。
她为他,理了理有些凌乱的衣领,轻声嘱咐道:“在学校,要按时吃饭,不许总熬夜。实验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嗯。”林浩重重地点了点头。
“还有,”她踮起脚尖,凑到他耳边,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我们的‘米兰基金’,不要停哦。我到了那边,也会继续存的。”
林浩的心,像是被最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他知道,这是她,在用他们之间的小秘密,来规划他们共同的未来。
“好。”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那我……走了。”苏晓月退后一步,眼眶泛红,却依旧,努力地,保持着微笑。
她转过身,拉着登机箱,向着安检口,一步一步地,走去。
林浩就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她。他没有再多说一句挽留或是不舍的话。他知道,此刻,任何言语,都只会增加她的负担。
他要做的,就是用最坚定的目光,告诉她,他会在这里,等她。
就在苏晓月的身影,即将消失在安检口尽头的那一刻,她忽然,停下了脚步,回过头,隔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用力地,向他,挥了挥手。
林浩也抬起手,用力地,向她挥了挥。
阳光,从机场巨大的玻璃穹顶上,倾泻而下,将她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那一刻,在林浩的眼中,她不是去往一个未知的、遥远的国度。
而是像一只,终于挣脱了所有束缚的、骄傲的凤凰,沐浴着万丈光芒,向着那片更广阔、更自由的天空——
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