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西郊。
一栋外表朴素、没有任何标识的灰色建筑内,气氛庄重。
这里是“领航者”国产大飞机发动机专项的总指挥部,而今天召开的,是决定项目下一阶段走向的技术委员会扩大会议。
长条形的会议桌两侧,坐着的都是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顶尖专家,每一位,都是跺一跺脚就能让行业震动的泰斗级人物。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林浩和陈默,坐在会议桌的末端。作为“新地平线”团队的代表,他们的年轻,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会议室的前方,陆光达总工程师,神情严肃地站在那里。
他的身旁,会议桌的中央,静静地摆放着那块凝聚了整个团队心血的、重达五十公斤的、呈现出厚重暗金色泽的合金样品。
那道位于样品中段的、经过精密打磨的焊接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不凡的来历。
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
议题的焦点,始终围绕着这块样品。
“陆总,我承认,这块样品的室温和低温性能数据,确实是革命性的。”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专家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审慎,“但是,涡轮盘的工作环境,是在上千度的高温和数万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力之下。这种‘固相焊接’的界面,在如此严苛的工况下,能否保证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和抗蠕变性能,我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不少委员的心声。
新技术的诞生,总是伴随着质疑。尤其是这种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部件,任何一点潜在的风险,都会被无限放大。
陆光达总工程师没有直接反驳。他只是平静地转过身,对身后的助理点了点头。
会议室前方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
一段视频,开始播放。
画面中,是一台巨大的、充满了工业感的金属设备——国产发动机的全尺寸地面测试台架。
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台架核心处那个正在缓缓转动的涡轮盘,正是桌上这块样品的同批次产品。
“测试开始。”
随着控制台里传来的指令声,涡轮盘的转速,开始急剧攀升。
屏幕右侧的数据栏里,转速、温度、离心应力等数值,像红色的潮水一样,疯狂地向上跳动。
很快,所有数据都超越了设计指标的红线。
“注意,当前转速已达到设计极限的120%!”
“核心温度1150摄氏度,过载125%!”
“已进入极限过载测试阶段!”
会议室内,所有专家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
他们都是行家,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是在测试,而是在进行一场堪称“虐待”的破坏性实验。在这样的工况下,现有的任何一种合金,都撑不过一百个小时。
然而,画面中的那个涡-轮盘,依旧在稳定地、高速地旋转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视频的播放速度被加快了。
屏幕下方的时间戳,从“1小时”,跳动到“100小时”,再到“500小时”……
最终,定格在了“1018小时”。
直到此刻,画面中的涡轮盘,依旧完好无损。
“测试结束。”
视频播放完毕,画面定格在那一串串,足以载入史册的最终数据上。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刚才提出质疑的那位老专家,缓缓地摘下了自己的眼镜,揉了揉眼睛,似乎依旧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良久,他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重新坐直了身体,拿起桌上的话筒,声音清晰地说道:
“我没有问题了。我同意,项目立刻进入下一阶段。”
“同意。”
“同意。”
“附议。”
后续的表决,再无任何悬念。
b计划,这份曾经的“备用方案”,用它无可辩驳的、强悍到近乎不讲道理的工程实力,为自己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好。”陆总工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既然大家没有异议,那么我宣布,‘领航者’专项正式进入第二阶段——整机地面台架测试!”
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克制的、但却发自内心的掌声。
就在这时,坐在会议桌前排的一位老人,缓缓地举起了手。
他看起来年近七旬,精神矍铄,一身得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显得儒雅而又充满了学者风范。
他,就是国内计算材料学领域的泰斗,国家超算中心“天河之心”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宋建国院士。
“陆总,各位同仁,”宋老的声音温和而有力,“b计划的成功,固然可喜可贺,它为我们整个项目,争取了宝贵的、至少一年的研制周期。但我们都清楚,这并非终点。”
他的目光,转向了林浩和陈默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欣赏。
“‘新地平线’团队提出的A计划,那种‘打印太阳’的创世构想,才是真正能够让我们,从根本上,摆脱焊接工艺局限,实现技术引领的‘终极方案’。”
“我刚刚听陈教授和林浩同志介绍,A计划目前的瓶颈之一,在于模拟计算的算力不足。一个完整的、大尺寸构件的创生成型过程,需要进行海量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现有计算集群的能力范围。”
宋老顿了顿,环视全场,然后郑重地说道:
“所以我提议,由我们专项技术委员会出面,向国家超算中心申请,将‘天河之心’的最高优先级计算权限,授予‘新地平线’团队。我们,要用全国最强的‘矛’,去攻克这个最硬的‘盾’!”
他的这番话,掷地有声,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陈默和林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惊喜和感激。他们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宋院士,会如此主动地,为他们解决这个最棘手的难题。
陆总工的脸上,笑容更盛了。
他顺着宋老的话,说道:“宋老所言极是。A计划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力支持。不过,要协调超算中心和我们专项之间的工作,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林浩的身上。
“所以我提议,增补‘新地平线’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林浩同志,为我们‘领航者’专项技术委员会的特聘委员。这样,以后所有关于A计划的技术协调和资源调配,都可以由林浩委员,直接在我们委员会的框架内进行,以提高效率。”
这个提议一出,会议室内,再次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林浩的身上。
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进入这个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国家最顶级的技术决策圈子?
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但是,看着桌上那块合金样品,想着刚才视频里那震撼人心的数据,没有人觉得这个提议,有任何不妥。
实力,就是最硬的通行证。
“我附议。”宋建国院士,第一个举手表示了支持。
“同意。”
“同意。”
表决,再次全票通过。
会议结束。
林浩站起身,感觉还有些不太真实。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是一个列席会议的“汇报者”,而现在,他已经是这个顶级圈子里,拥有投票权的“委员”了。
委员们陆续离场,许多老专家走过林浩身边时,都善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期许。
宋建国院士,没有急着离开。
他满面春风地,走到了林浩和陈默的面前,伸出双手,热情地,分别握住了他们。
“陈教授,林委员,祝贺你们啊!”
他的手,温暖而有力,态度真挚得,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疏离感。
“说起来,我也是从你们江北大学走出来的,算起来,是你们的老学长啊!”他用带着一丝乡音的普通话说道,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宋院士,您太客气了。”陈默连忙说道,“今天,还要多谢您的支持。”
“哎,说哪里话!”宋老摆了摆手,“都是为了国家的大飞机嘛!看到你们这些后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这些老家伙,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
他看着林浩,眼神中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
“林委员,以后去超算中心,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千万别客气!有什么需要,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给你们,开最好的机器,配最强的技术团队!”
“谢谢宋院士!”林浩由衷地说道。
“好,好!那我先走一步,在中心,等你们的好消息!”
宋老再次用力地握了握两人的手,这才转身,在助理的陪同下,缓步离去。
看着他那儒雅随和的背影,林浩的心中,充满了对前辈提携的感激。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似乎已经在他们的面前,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