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江北大学,林浩又忙碌起来。
博士答辩的前一夜,学院大楼八楼的会议室。
巨大的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逻辑框图。投影幕布上,一页精心制作的ppt,正散发着幽蓝色的光。
林浩坐在会议桌的主位上,身前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的身份,是即将迎来终极大考的“林博士候选人”。
而坐在他身旁的苏晓月,则扮演着“魔鬼督导”的角色。
“不行,这一页的逻辑跳跃太大了。”苏晓月指着屏幕,眉头微蹙,“你从‘声子晶格’直接跳到‘能量场约束’,中间缺少一个关于‘非线性效应’的过渡解释。听众里,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你的思路。”
林浩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点点头:“好,我在这里加一页,补充一个简化的二维模型动画。”
“还有这里,”苏晓月的指尖,又点向了另一处,“这张tEm照片的分辨率不够高,晶格条纹的细节看不清楚,换成我们上次在球差电镜上拍的那张。”
“收到。”林浩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会议室的另一头,徐涛、高翔、秦峰和韩立阳几个人,围坐在一张小桌旁,假装在讨论技术问题,实则都在竖着耳朵,听着这边的动静。
“我赌五毛,”徐涛压低了声音,鬼鬼祟祟地对高翔说,“林总今天晚上,至少还要被苏博士‘打回重做’三次。”
高翔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道:“根据我的观察,苏博士每隔十五分钟,会提出一个关键性修改意见。距离答辩开始还有十二个小时,考虑到后半夜的疲劳效应,我预测,最终次数会稳定在六次左右。”
秦峰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然后言简意赅地补充了一句:“你们都太乐观了。我赌十次。”
韩立阳憨厚地笑了笑,没有参与这场无聊的赌局。他只是默默地起身,去茶水间,为那边的两个人,又泡了两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窗外,夜色渐浓。
室内,键盘的敲击声、低声的讨论声,与远处角落里压抑不住的偷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紧张而又温馨的画面。
……
第二天,上午九点。
江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A栋最大的阶梯报告厅。
这里,即将举行林浩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还未到正式开始的时间,整个报告厅内,已经座无虚席。不仅走道里站满了人,就连门口,都挤满了探头探脑的学生。
今天来旁听的,不只有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材料学院、物理学院、甚至计算机学院的许多人,都闻讯赶来。他们都想亲眼见证,这位已经成为校园传奇的“林总”,是如何完成他学生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报告厅的第一排,答辩委员会的席位上,更是星光熠熠。
居中而坐的,是答辩主席,王振国院士。
他的左手边,是陈默,孙鹏飞教授,以及机械工程学院所有的资深教授和系主任。
而他的右手边,则坐着几位特殊的“客人”。
“领航者”专项的总工程师,陆光达。
“铸剑”计划声学技术总负责人,钱理全院士。
这几位平日里只会出现在新闻和顶级学术会议上的大人物,今天,都作为“特邀评委”,赫然在列。
如此豪华顶配的答辩委员会阵容,在江北大学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九点整,答辩会正式开始。
林浩身穿一套笔挺的深色西装,走上了讲台。他没有丝毫的紧张,从容地打开了自己的ppt。
巨大的幕布上,显现出论文的题目——
《基于声光场约束的金属材料非晶化创生机制研究》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了正题。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的报告,将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我们能否像打印一张纸一样,随心所欲地,去‘打印’物质本身?”
他的开场白,瞬间,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接下来的四十五分钟里,整个报告厅,都沉浸在了林浩所构建的那个,宏大而又严谨的科学世界里。
他没有像普通的博士生那样,小心翼翼地,局限于自己论文中的某一个创新点。
他以一种近乎上帝般的开阔视野,将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从最初的,在tEm电镜下偶然发现的“多重剪切带”。
到后来,系统性地提出的“协同剪切域”理论模型。
再到维也纳会议后,由苏晓月的“熵增”视角所启发的、颠覆性的“声子聚焦自修复”机制。
最后,落脚于集大成之作——“创世”技术。
他的讲述,逻辑层层递进,从一个微观的物理现象,一步步地,构建起了一座宏伟的、足以开宗立派的理论大厦。
整个报告,充满了详实的数据、精美的三维动画、以及逻辑严密的公式推导。
台下的听众,从最初的期待,到中途的震惊,再到最后的沉思。
许多资深的教授,都下意识地,拿出了笔记本,开始飞快地记录着。他们意识到,自己今天听到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篇博士论文”的范畴。
这,更像是一场,关于一个全新学科的、开创性的奠基报告。
四十五分钟后,林浩结束了他的讲述。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他微微鞠躬,讲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刚才那场,信息量巨大、充满了智力美感的学术风暴中,没有回过神来。
过了许久,主持会议的王振国院士,才缓缓地,拿起了话筒。
他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会场的宁静。
“感谢林浩同学,非常精彩的报告。”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混杂着欣慰与感慨的笑容。
“按照流程,现在,进入答辩委员会提问环节。各位委员,谁先来?”
王院士的声音,在报告厅内回响。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第一排,那十几位,平日里在各种学术场合,都以思想犀利、提问尖锐而着称的教授和专家们,此刻,却都面面相觑。
他们看着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那些原本准备好的问题,又抬头看了看台上那个,神情平静的年轻人。
最终,没有人举手。
没有人开口。
会场内,再次,陷入了一种奇妙的、近乎尴尬的沉默。
不是他们不想问。
而是,不知道该怎么问。
问实验细节?报告里展示的,是来自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阿基米德”原位耦合系统的、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问理论模型?高翔和秦峰构建的、在超算中心上运行的数字孪生系统,其预测精度,已经超越了现有的任何理论框架。
问技术应用?台下就坐着陆总工本人,那块五十公斤级的涡轮盘样品,就是最硬的答案。
在这个全新的、由林浩亲手开辟的领域里,他,就是唯一的、绝对的权威。
台下的所有人,包括那些白发苍苍的院士和教授,在他的面前,都像是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
让一群“学生”,去向唯一的“老师”,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
这,太难了。
沉默,在继续。
坐在台下的苏晓月,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眼中,是藏不住的骄傲。
徐涛则在旁边,用胳膊肘,捅了捅高翔,用口型,无声地说道:“看见没,没人敢问。”
最终,还是王振国院士,笑着,打破了这奇妙的僵局。
他放下了手中的话筒,直接对林浩说道:
“林浩,看来今天在这里,是找不到能给你提问的‘老师’了。”
全场,响起了一阵善意的、理解的笑声。
“所以,”王院士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建议,我们改变一下规则。把接下来的时间,从‘提问’环节,变成‘请教’环节。”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所有师生。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答辩委员,还是前来旁听的老师和同学,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遇到了与这项新技术相关的、无法解决的难题,或者,萌生了什么新的交叉学科构想,都可以举手,向林浩博士,请教一下思路。大家,觉得怎么样?”
话音刚落。
“唰——!”
台下,瞬间,举起了十几只手。
有来自材料学院的教授,想探讨,如何将“创世”技术,应用于新一代半导体晶圆的“无缺陷”生长。
有来自物理学院的学者,想请教,关于“声子晶格”的理论,是否可以用来解释,某些高温超导材料的奇异物性。
甚至,还有一位医学院的专家,激动地站起来,询问这种“原子级”的打印技术,未来,有没有可能,用于人造器官的精准构建。
一场严肃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就这样,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不可思议地,演变成了一场,跨学科的、充满了奇思妙想的、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
林浩站在讲台的中央,从容不迫地,回答着一个又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天马行空的问题。
他的思维,如同奔涌的江河,在物理、材料、信息、生物等多个学科之间,自由地穿梭、碰撞,激发出无数璀璨的火花。
阳光,透过报告厅巨大的玻璃窗,洒在他的身上,将他年轻的身影,映照得格外明亮。
在这一刻,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被考核、被评价的“学生”。
他,用自己无可辩驳的实力,完成了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身份蜕变。
一位真正的学者,诞生了。